专家答疑丨你想知道的A娃养育问题都在这

多动症孩子(ADHD)的父母经常会被老师投诉:“你的孩子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 或是“在班里好动顽皮,总是上蹿下跳”“作业拖拉,天天迟到”……
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麻烦”常常让家长觉得手足无措,苦口婆心的轮番教导后,孩子的状况往往没有改善,有些“症状”甚至愈演愈烈。
这时候,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或是儿童行为治疗师,学习真正有改善作用的教育方法。
今天就选取了几个A娃的典型问题,请到了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廖绮珊给家长们解答一下。

孩子容易情绪激动,且很在乎输赢,如何干预呢?
大部分A娃会特别在乎输赢概念而无法接受输给别人,家长可以通过模拟孩子无法接受的情境,向孩子提供理由和做法。比如排队不是第一个的话,可以告诉孩子因为你没有很快听到老师的指令所以你排不到第一个,如果你下次想第一个排队的话,就要更加专心听老师的话。
也可以通过将孩子的行为片段拍下来后,与孩子共同分析,情境再现,让孩子更加明了地看到不合理行为的后果是什么以及下次碰到类似事件时该如何做。
孩子会故意气人,管教也不起作用。专注力弱且没有兴趣爱好,该怎么办?
当孩子故意做坏事的时候,首先不给他太强烈的反应,先平复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在他面前抓住他的手让他去做正确的事情,再去和他交谈或拥抱;
如果孩子喜欢刺激的事情,可以考虑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是否适合他,与其要求他安静地坐着培养爱好,不妨先从动态的事情开始接触培养爱好,然后逐步要求他先静坐地十分钟、二十分钟再逐步延长,才可以去做动态的爱好。
孩子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无法与朋友正常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很弱,怎么改善?
可以寻找几个友好的朋友,引导他与朋友相处,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给予他一些有助于改善行为的评价,比如说下次你可以怎么做,怎么做可能会更好,进行修正性的一些反馈。对于处理愤怒情绪,可以教给他平静情绪的小技巧。

孩子爱啃指甲,如何干预?
实际的方法是可以涂一些苦水在指甲上或者带上手套等阻挡工具而防止继续啃,或者用替代行为进行干预转移,握住其他东西例如解压球等,如果孩子成功转移行为可以进行奖励强化他的行为。
如果孩子是有口腔刺激方面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咬棒等东西进行感觉输入,如果只是单纯地剥削行为孩子会很难以接受。
上课喜欢自言自语,经常有异常举止,这是疾病还是行为问题,如何干预?
首先需要确定自言自语和奇怪动作是自主的动作还是不由自主的,并且观察是否经常与自我对话,是否经常有肢体或言语的自我刺激,而进行对ADHD和抽动症的排查。
对于这些行为的干预方式是进行自我控制的训练,就是要求孩子做某些事,过程中会做出其他吸引他的东西,但是提醒他保持专注和安静来进行自我控制的行为训练。
知道行为干预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干预?
行为干预是需要首先列出具体的需要干预的行为,以及干预的目标。
针对大龄的孩子,可以进行契约约定的方式来进行对行为的奖惩,或者用行为区别强化的方式,例如孩子做完一件事,是通过别人的帮助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进行一些更高的奖励来区别。

孩子做错事就喜欢自我责怪,遇到不会的事很容易悲观,该怎么办?
ADHD的孩子常见情况是很在乎输赢,输了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可以先定一小步的进步计划,让孩子对自己目前的行为进行评分,让他思考如果想要进步该怎么做,聚焦于进步一分的过程,教会孩子掌握技巧,从一小步一小步进步达到很大的改变发展。
辅导孩子学习,但他不是很愿意学,偶尔还会有情绪问题,该怎么呢?
可以寻找孩子喜欢的东西作为谜题,当保持学习一段时间后给予谜题进行解答获得奖励,从而达到激励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尝试把他的题目打印在册子上帮他拆解,随机确定每一页上题目的数量会比看到一整页的很多题目的学习动力要更强。
孩子写作业很难专注,有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好办法吗?
辅导作业的方式有如上所示的方法。也可以设置一个进度表,将今晚的题目拆分为时间或题目的四等份,当答完一等份时,承诺孩子可以做其他事情五分钟进行一个休息放松。
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任务量逐级增加,关键是要孩子先行动,如果一开始的行动就很困难,那么后面的方法效果就不会很好了。
孩子自控力差,容易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
从行为干预角度来说,想戒掉手机成瘾,需要寻找到一个强度匹配、性质相关的替代活动来替代,比如竞技类、猜谜解谜的游戏来代替手机游戏的感觉,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侦探游戏等。
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还可以增进感情,释放压力,同时也要对孩子行为的改变进行适当强化来增加行为的发生。
青春期的A娃合并阿斯伯格综合征,拒绝展露情绪和表达情感,该怎么帮助他呢?
首先可以让孩子在纸上画下自己的情绪,并让他命名这幅画,家长可以关注画中特别的地方来展开沟通。其次如果孩子有述情障碍,家长可以通过猜测给予孩子选项,让孩子选择自己目前的情感情绪,使孩子心理负担减轻,并且变得更加懂得也更加愿意去表达。

References:
Gizer, I. R. , Ficks, C. , & Waldman, I. D. . (2009). Candidate gene studies of adhd: a meta-analytic review. Human Genetics, 126(1), 51-90.
Scahill, L. , & Schwabstone, M. . (2000). Epidemiology of adhd in school-age childre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9(3), 541.
Castellanos, F. X. , Sonuga-Barke, E. , Milham, M. P. , & Tannock, R. . (2006). Characterizing cognition in adhd: beyond executive dysfun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3), 117-123.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Qishan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