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卫视亲自下场带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节奏?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河南卫视直接认定,并以口号的形式喊出“李杜相逢在洛阳“的标语,令人震惊。
请问河南卫视是否找出李白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的证据,或者史料来源是什么?
杜甫的《赠李白》一诗,说自己客居洛阳(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难道就是说自己和李白在洛阳相遇?
《新唐书》中描述的李杜初逢“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只字未提东都,是不是在东都相逢尚未确定,但却明确提到了“汴州”,河南卫视说的这样板上钉钉,让开封怎么看?他们又该以何自居?
如果河南官方在没有任何充分依据的情况下称电影存在错误,并借助宣传手段要求民众反对,存在滥用公权力和挑战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嫌疑。以此产生的后果是不可预计的,会导致创作自由受到压制,削弱今后中国电影行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对该后果的产生,如果河南官方各位领导缺乏认识,可以尝试承受一下对等反制。
以下是我找到的河南卫视哔哩哔哩官号所发布的部分内容:

编辑切换为居中

编辑切换为居中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刘禹锡写长安牡丹的诗句,居然公然出现在河南卫视的节目当中。是不是应该抵制呢?这又算不算历史霸凌呢?
我也模仿
视频热评,写一写对此事的评价吧。

编辑切换为居中
评论1:xx人民来声援,尊重历史!
评论2:我觉得大唐文化,长安和洛阳同样重要。但是有些人非要让洛阳压长安一头,我就不太清楚到底想干啥了,希望陕西继续大力发展文旅!!!!
评论3:我一般真的不在意改编,但是太喜欢刘禹锡了,属于是刘禹锡诗句里描写长安牡丹的那段话都背下来了,“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华?”真的是刘禹锡被贬谪到东都告别牡丹的情景。所以改跑了我真的还是相当相当不爽的。。。
评论4:该是洛阳的,我们接受。但该是长安的,也请大方指出。看河南卫视的,不仅有有一定历史常识的成人,更有尚在懵懂的孩童。不要误导,不要掩盖,煌煌唐朝史,有长安璀璨,也有洛阳荣光。唐朝牡丹始胜于长安,刘禹锡的京城是长安,是曾经存在的真实历史,不该被一个卫视篡改。
评论5:洛阳有丰富的历史,大可不必挪开挪去
评论6:支持,请尊重历史事实!如果牡丹是洛阳文化符号,那么承认长安牡丹的事无损于人们心中的洛阳牡丹;如果洛阳是一座历史名城,那么更应该大气包容的承认发生在长安的故事,尊重历史。既然大家同属华夏,那为什么不能说出每一座城市的名字呢?
评论7:昨天刚去完洛阳牡丹节,真的后劲太足,这些天一直沉浸在牡丹盛会的氛围里面,但是自打昨儿晚上了解了一下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之后…… 说实话有些伤感,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评论8:这些有重大意义的晚会不容许夹带私货。反正我接受不了,预计的观看计划已经取消了
以上,我希望河南卫视给陕西人民一个说法,为什么要偷陕西的历史文化?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述长安的证据:
对刘禹锡诗研究的重要论述,是《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这部学术作品,作者对《赏牡丹》诗写于在长安,是有自己充分的论证的。

编辑切换为居中
1.《赏牡丹》创作于什么时间?
据校注者考据在大和二至五年。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呢?因为“国色”这个词是那个时候的流行语,是中书舍人李正封带起的风气。
《松窗杂录》卷上:“大和、开成中,有程修已者,以善画得进谒。……会春暮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皇上非常喜欢诗,他在大殿里赏花的时候,问画家程修己,京城里在传唱牡丹花诗呢,谁是第一个写牡丹诗的呢?程修己回答说:“臣经常听到公卿们在吟唱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李正封元和十二年以司勋员外郎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见《旧唐书•宪宗纪下》,大和初当可官至中书舍人。所以据此校注者将此诗的创作时间敲定。
大和年正是刘禹锡转运的开始,从宝历二年到大和元年,刘禹锡都在东都尚书省任职,直到大和二年终于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
如果这首诗创作于他回朝的大和二年以后,那可以肯定就是在长安写的。当时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沟通条件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像朝廷中这种写诗娱乐的梗,未必能传到东都。
刘禹锡贬谪东都时甚至要托书信打听朝中情况,可见他的消息没有那么灵通。如《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这首诗所写道:
籍通金马门,身在铜驼情。 若闲昼无尘,宫树远凝碧 。 荒街浅深辙,古渡潺谖石 。 唯有嵩丘云,堪夸早朝客。
在这首诗写后不久,刘禹锡就回朝复任了,《赏牡丹》也是被重新启用这段时间写的。
因为刘禹锡每首诗都有时间顺序,依次排下来非常容易,就像拼图其他的位置是好的,把拼图碎片复位就非常容易。
2.刘禹锡在东都从未写过牡丹
刘禹锡宝历二年到大和元年被贬东都,走之前写下《赴东都别牡丹》,回来之后又写牡丹《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唯独就是中间没写过牡丹。
他在大和元年一共写了二十余首诗,主要内容如下:
从汴州回洛阳前与汴州刺史令狐楚告别(《酬令狐相公赠别》)、写一写洛阳古城墙(《故洛城古墙》)、写一写我家(《罢郡归洛阳闲居》)、写一写朋友(《罢郡归洛阳寄友人》)、去城东玩一玩(《城东闲游》)、缅怀一下唐敬宗(《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与韩泰一起玩(《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韩泰要升官了(《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给在京城的张籍抱怨我在东都这连个人都没有,探朝廷口风(《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我要回朝了,令狐楚来祝贺我(《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杨虞卿也要回朝了,送他(《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等。
在他贬谪洛阳期间,一首牡丹也没有,就是一首也没有。而且他写“东都”就是“东都”,也没有改口称“京城”过。
此外,在《罢郡归洛阳寄友人》他还称自己在洛阳是“远谪”: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以上都能证明,他不可能写“花开时节动京城”来夸洛阳牡丹,这一点也被作者敲定。

如此确凿的证据,请河南卫视给个说法!
(文章转载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1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