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打卡71-80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蓄水的证治。
太阳病发汗后,表邪已解,由于之前发汗导致津液有所损伤,胃中干,故病人微烦、欲饮水而解渴,这并不是蓄水证,只需要少少饮水,胃燥得润,津液恢复,胃气和则渴止、烦躁自除。若是阳明热邪所致的口渴、烦躁,必兼见舌红,苔黄,脉洪数,方用白虎加人参汤类。
若太阳病发汗后不解,外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饮停于内不得下输,故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津液无以化气上承,故消渴。脉浮、汗出、微热,是外有表邪不解之象。
此为外有表邪,里下焦有水饮,内外合邪,表里同病。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通阳化气、利水解表。膀胱气化功能得复,则小便利而蓄水除,津液布而口渴止,里得和而表证去。
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化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奏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作用。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本条补叙太阳蓄水的证治。
脉浮数,为表邪未尽之象。因汗后表邪随经人里,膀胱气化失司,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所致,病人自觉口微渴,微烦。此外,还应有小便不利一症。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本条与71条病机相同,都是外有表邪不解,里有水停下焦,故都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使阳气得以运行,水津得以四布,气化行则表里俱和,小便利则水去渴止。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本条从渴与不渴辨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
本条省笔较多。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都和水饮内停相关,但二者病位有所区别。五苓散证是因外有表邪不解,里有水停下焦,下焦气化不行,表现为发热、汗出、脉浮、口微渴、小便不利等,治宜通阳化气、利水解表。
若中焦胃阳被伤,不能制水,导致水停中焦(可出现胃脘部满闷不舒),因病位在中焦而不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宜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方中重用生姜温胃散水,茯苓渗湿利水、桂枝温阳化气利水,甘草益气和中,合为温胃散饮、化气利水之剂。
简言之,五苓散主要是水停下焦,而茯苓甘草汤是水停中焦。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按:本条论述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
这里的表里证,是指外有太阳中风表证的发热、汗出、脉浮等症;里有蓄水的小便不利、烦渴等症。因下焦停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气输布上承,口中乏津,故渴欲饮水。水饮内停,影响胃失和降,所饮之水,拒而不纳故上逆而吐。
究其病因,非火,非痰,非食,非郁所致,而是水邪上逆所致,故称为“水逆”。治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小便通利则呕吐自止。
本条与第71条、72条都是讨论蓄水证,虽表现不同,但内容相符,病机一致,故都用五苓散表里两解。
75.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按:病人手叉自冒心,是因于里虚心慌,跳动不安,患者当有心悸。实者拒按,虚者喜按。此心悸由正虚所致,因里不足而求助于外,故病人双手交叉,扪护于前胸,如此可使悸动稍有减轻,这是虚证心悸的主要特征之一。
汗为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若发汗后表邪祛,津液稍受伤,胃中干故觉口渴,欲饮水自救,轻者当少与饮水,令胃气和则愈。若狂饮入胃,则致水饮内停,因汗后阳气被耗,不能化气行水。水饮上逆于肺,肺失宣降,故喘。汗后肌腠疏松,必须善为调摄,若贸然洗浴,水寒之气易使毛窍闭塞,导致肺气不宣,因而致喘。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邪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发汗之后,再服用汤药,入口即吐,究其原因,是发汗不当,使胃气受损,胃虚不能温化水饮,汤药入口,饮停胃中,失于和降,上逆则呕吐,趋下则下利。此为水逆证,宜五苓散外疏内利。若再强发其汗,必胃阳更虚,水饮内停进一步加重。
本太阳表证应从外解,若误用过汗、吐、下法治疗,致使邪热内陷留扰于胸膈间,表现为心烦、眠差。此处是“虚烦”并非真正是虚,而是热邪未与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相比于阳明腑实证的大实烦躁程度较轻。邪热扰胸膈,心烦、眠差,躁动不宁,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除烦。
方中栀子清泄热邪,淡豆豉清轻宣透,二药相合,专治郁热留扰上焦胸膈证。火热郁于胸膈,若药后热郁得伸,则有呕吐的可能,并且邪随吐解,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
若兼见短气,是误用吐下法后,伤及胃气,应加入甘草补中益气(因人参易助热,故甘草代替之),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益气。若兼见呕吐,是胃气不和而上逆,加入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兼降逆止呕。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处两条论述邪热郁于胸中的证治。
病者素体阳盛,表证误汗、误下后,邪热内陷胸膈间,火热扰心,故烦热。火热邪气壅滞胸中气机,故觉胸中憋闷堵塞感、甚者疼痛。
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是治病求本之法。因热郁得宣,则气机自然畅达,诸症皆除。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下后邪热壅滞胸腹的证治。
心烦,是由于热郁胸膈,扰动心神所致,但又兼见腹满、坐卧不安等症,就不单是栀子豉汤能解决的了。火热邪气下扰,壅滞胸腹部气机,气机阻滞,故症见腹满、坐卧不安。
治宜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本证的心烦、腹满(按之软而不痛)虽属阳明,但热邪未与有形病理产物相合,非阳明腑实证的腹满痛拒按。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行气消胀,不用宣透的豆豉,是因为本证病位偏下。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误下后形成寒热错杂的证治。
本为太阳伤寒证,医者误用甘遂、巴豆等丸药大下之,损伤脾胃,致使中焦虚寒,可出现腹痛、肠鸣、便溏等症。同时攻下后,外邪乘虚内陷,邪热留扰上焦胸膈,故身热、微烦(比上述的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症要轻)。
形成上焦有热,中焦有寒之证。本证病机为上热中寒,治当清上热,温中寒,选用栀子干姜汤。方中栀子清上焦邪热以除心烦,干姜温中散寒以止下利,寒温并用,相反而相成。
本证与黄连汤证同具上下寒热错杂之病机,相比之下,黄连汤证以腹痛、欲呕吐为主,栀子干姜汤证以烦热、下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