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司内部产品经理分享会个人总结

2018-05-03 10:14 作者:licuihe  | 我要投稿

昨天下午两点许,乔哥发现我有翻看他桌上的《用户体验方法论》痕迹,向我确认后邀我一起参加“产品分享会”。从两点半聊到了八点,最后总结时候脑子都炸了,丧失了逻辑能力(其实看其他人也差不多,总结都说不出来多少话了),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么一篇会议回顾和总结。

讨论会前,游工讲“本次讨论会主要学习做产品的‘套路’,按照套路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做的项目或者产品,再在之后做相关的项目和产品时候注意借鉴和比照。”

之后就是《从点子到产品》的读书分享:其中重要一点是一个产品矩阵

是否存在?市场 需求 用户

是否合理?有能力提供 有使用场景并且合理 有使用意愿

是否能够?提高产出效率 降低工作成本 提升用户体验


游工补充了一点:长远要看是否创造价值。

之后各个参与讨论会的人员比照矩阵内容谈了谈自己的项目情况,略……最后数一数只有某组的开发产品——某族库(音)——较为适合开发成产品。

其余都只是项目类型,项目就是满足合同,客户满意。产品要创造价值,用户满意。

我的理解:价值不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在产品输出,产品输入是成本,体现在人身上的是体验。

产品从设计之初就要结合运行方式来考虑。

2B用户特点是几乎不产出内容,对价格不敏感,更多关注投入产出比。

产品有许多类型:内容型、工具型、管理型

产品卖点是 知识、资源、工具,对产品体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不能一味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举例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转发功能),要与产品定位相符合。

用户的需求本质和用户自身的表达可能不完全一致(举例用户想要更快的马,却给了他一辆福特),讨论发现其实可以进一步发掘需求本质——如果用户是需要更快的马进行递送信件,那么可以给他电报或者电话。

(刘工语)在严肃程序里也可以借鉴游戏的激励元素,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考虑到最终用户可能是普通工人。

我的关于“享知道”产品想法。从产品角度讲:有三个步骤要一步一步走,第一步“触发场景”用户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目标需求,这个条件我(只有我,不是共识)称为场景。第二步“推送方案”用户在产生需求意图后在求助之前推送解决方案给用户,并简明介绍解决方案适用情况、大致解决流程途径、解决完成满足需求的情况预报。第三步“内容提供”向用户详细展开解决方案中的可实施步骤以及步骤效果验证方式和验证预期。以上三步总结来说就是“系统闭环”“自动化”。从开发者角度来讲:有两个开发目标或者说任务,一个是知识固化,将人们脑子里的知识,办事流程固化到纸上、电脑里,并且还要让程序可读(想起了阿里藏经阁计划:将人类知识结构化供程序可读),也要将一些办事过程不规范不正规不专业的流程专业的固化下来,为的是让新人老人都能顺畅的执行流程并且降低在流程中消耗的成本。第二个开发任务是搜索引擎,讨论时候大家对“享知道”有很多建议,我听起来大多是搜索功能。希望“享知道”至少能提供对于公司规章制度文本规范通知这些文件的搜索,也希望能提供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公开会议资料等文件的搜索。这样看员工专业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从内容产出和分享者的角度讲:我在入职后第一次走公司报销流程遇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公司缺失了相关的指导文件或者说流程指南,我就自己写了一份报销注意事项发布到了B站。为什么没有发布到公司内网的“享知道”,有这么几个原因1 我不知道这个平台。2 我不清楚我发布到这个平台后是否能产生价值,是否有人看,是否能有人给我反馈——不管是我文章写的怎么样还是报销流程走的对不对。3 我不知道我踩的坑是否有共性,我的解决方案是否是正确的,万一是财务人员基于容错处理方法让我通过了呢,如果我分享了这个方法产生一些错误的影响,我也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4 我写的东西发布到内网上给同事看会出现格式和行文方面的的问题,同事万一看到我写的文本觉得我的用词或者用语低级或者不合适怎么办。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没有见过我先读了我的文本对我产生了错误的印象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把文本写的正式正规和官方书面一些更好?这四点都会促使我发布分享到外网。至于内网发布有激励措施,说实话我之前是不了解,现在了解一下——评比,按年发——我也不觉得它有效抵消了上述四条。

(杨工语)“享知道”基于问答的知识积累平台不妨转变思路,可以做成基于云盘的分享产生的知识积累。

(游工语)工具型产品好做不好盈利。

MVP:最小可行产品的快速验证方法。主要是指使用较少资源和较短时间开发出一个具备且只具备核心功能的产品demo给到典型用户先去获取核心功能的反馈。这里有一定的风险,(朱总语)一旦失败了就可能失去了用户,这个用户也不会接收之后的更新迭代版本。(其实可以靠改名大法~)。

关于验证核心价值:数据型的产品应该主要验证数据的使用而不是开发工作量较大的数据收集整理。

有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产品想法出来后只在广告上描述并提供咨询电话,从广告的响应程度来判断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甚至都不开发出原型)

(游工语)项目产品都要进行预埋统计点,一方面进行功能使用频率的数据收集一方面可以采集导航数据优化体验。

2B产品要注意使用访谈方法,访谈需要大量的技巧套路。

不管是原型验证还是产品,(朱总语)在用户开始使用时候要注意“给用户扶上马,还要送一送”

“族库”(音)产品要做得好还要进行精准推送,(朱总语)在过程中进行推送是不容易的,用户想要一个会议室,你得知道他要的是长条会议桌还是圆桌还是阶梯会议室。

创造新场景,可以让用户产生新的习惯。(朱总语 大意)在老的环境中的点子大多都被人家发现了,按照人家的生态环境我们竞争不过。我们可以打破这个生态,从研发到运营都可以考虑打破原有生态。(朱总语)产业产品的功能虽然简单但是也不容易被大厂覆盖,因为他有上下游的联系。

(朱总语)(关于解决问题难题的方法——略(不适合写在这里))

(朱总总结)我们学套路,但不一定死按照套路,学多了套路,融会贯通自由使用最终无套路或者形成自己的套路才可以。


公司内部产品经理分享会个人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