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普格·螺髻山·20180927 (2)


背面有一个明显的突起。皿蛛科有类似特征的种类不算少,但突起的形状各有不同。本种应该是这类有突起的蜘蛛里相对常见的。
爬得很快,不好拍。

藏在缝隙中,当时我百无聊赖,翻了几个石头,就看到了这个。
本来应该是常见种,但我很少翻石头,所以没见过几次。

国内的低孔姬蜂属缺乏系统研究,所以我在欧洲种类里找了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不过也不一定是同种,有些细微的差别是照片无法体现的。

存疑,但即使不是,也非常接近。
这个亚属的姿态非常奇特,第一感觉就不像是大蚊属,反而有点像丽大蚊属,不过翅脉的特点还是有说服力的。

前、中胸侧缘有明显的白色条带,这个特征在大蚊科的某些大型种类中也很常见,但图中个体的体型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巨大蚊属。
这个属在国内的研究几乎仅限于名录,相关文献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看了跟没看差不多。

存疑,能找到图片的长足虻应该是没有长成这样的,以上鉴定结果根据文字描述得出,可能不很准确。
体型比东部地区常见的长足虻大。

这个系列已经出现了至少五种姬蜂虻,以后还有可能会再出现。其实大部分姬蜂虻在野外看都长得差不多,但是拍完照片仔细比对的时候又会发现很多不明显的特征,不如本种,触角几乎完全黑色,这在姬蜂虻属内极其不常见。

没有太多好说的,这位也算是我这里的常客了。

这个属的分类特征非常微妙,最好还是用标本判断,虽然用照片走野路子也不是不行,但是对照片角度的要求很高,可能需要多个角度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种名。

与墨蚜蝇属非常接近。《中国动物志》检索表中给出的判断方法是本属的“前足胫节末端和跗节有所加宽”,但是不一定,有些种类还真就没有特别明显的加宽。因此,分辨这两个属(尤其是部分雄性个体)就变得非常吊诡。

正常人看到这个肯定首先在丽蝇科找,我也不例外。
但是没找到,所以我又跑去蝇科试了试,然后找到了这个。
金属光泽不是丽蝇科独有的特征,几个常见的有瓣蝇类类群都有闪闪发亮的物种,只是丽蝇里发亮的特别多而已。

种名存疑,图中个体与模式标本相比,前翅末端的黑斑消失,但其他可见特征没有太大的差异。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