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中的中医知识。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罗刹海市》中的中医知识。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一夜之间火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歌的歌词含义丰富,就像《红楼梦》一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都各得其所。这首歌词虽然不长,但却包含了中医的、哲学的、社会的、艺术的等层面的知识,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这首歌。比如歌词中的“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句中就含有中医的名词“七冲”“焦海”,了解了这个两词的含义,我们也就能更深入的理解歌词的含义!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中医里的“七冲”。“七冲”又称“七冲门”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的上口)、“幽门”(胃的下口)、“阑门”(大小肠交界处)、“魄门”(肛门),合称七冲门(见《难经、四十四难》)。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飞门指口唇。出《难经·四十四难》。飞,古与扉通,扉即门扇。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 户门指齿牙。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食物在口内首先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如门户一样,因称。 吸门指会厌。出《难经·四十四难》。古人认为会厌为呼吸出入之门。《难经·四十四难》:“会厌为吸门。”而《儒门事亲》卷三认为“会厌之下为吸门。”故吸门包括今之声带、会厌等部。会厌是掩盖气管的器官,也是呼吸纳气的枢纽。会厌位于舌部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发音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会厌关闭,以防误入气道,为声音之门户。《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贲门指胃上口。出《难经·四十四难》。其上与食管相接。贲通奔,投向、奔凑之意,食物从此处奔入于胃,故称贲门。 幽门指胃的下口。出《难经·四十四难》。其口通往小肠,如曲径通幽,故称幽门。 阑门指大、小肠交界部位。《难经·四十四难》:“大肠、小肠会为阑门。”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故称阑门。 魄门指肛门。出《难经·四十四难》。《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魄为粕之通假字,魄门即粕门,饮食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魄门。 在这七门当中又分“上四门”和“下三门”。上四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不开则水谷不入,或唇风暴肿,或牙关紧闭,或 乳蛾锁喉,或噎膈。上四门不合则入而反出,或呕吐呃逆,或嗳 腐吞酸。 下三门(幽门、阑门、魄门)不开则水谷久留不出, 或腹中绞痛,或肠结便秘,其转而上走者,吐、反胃、嗳腐不一 而足。 下三门不合,则为暴注下迫,久泻久痢。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中医中的“焦海”。“焦海”则是指三焦,是人体的六腑之一,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是人体的重要通道。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与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在人体的生理特性是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