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1世纪了,还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

2020-12-19 01:10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2020年对于中国人来讲,应该是民族自豪感爆棚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政府,无论是在民生、政治、经济还是科技层面,都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无论是年初的疫情防控,还是年底的嫦娥5号任务,都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UP主居然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篇公众号文章——

转发此文的是UP主的大学同学,他毕业后在英国留学工作。他在转发时并未配上任何评论,因此我认定他应该是赞同这篇文章的理论的。当然,在读过了文章内容之后,我只能对这位同学的行为表示不解……至于为什么,还请接着往下看~

1.骨子里已经被同化的作者?

不看文章的内容,光看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

“不吹不黑”这个词,早已成为过气的网络用语,在如今我大天朝的网络环境下,如果有人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观点公正可观,那只会被中国网民们当成笑料——因为用这个词的人大多根本不知道“公正客观”是什么意思,明明是在吹或者在黑,自己却不自知。

当然,这个作者是否符合这一点,没看过文章的我们不应该就此下评论。只不过,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已经形成——这个作者大概率不会客观说事。

再看标题的后半部分——英国到底好在哪?

对于我来讲,我的第一反应是:啥?英国还有好的地方?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个人情绪——个人比较讨厌英国。我在内心告诫自己,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之见影响判断。

于是我平复了一下心情,看向了正文第一段,是这么说的:


我立刻傻眼,“许多留学生来了之后舍不得离开”、“英国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离开之后忘不了”?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看到这段话后我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作者一定是内心满溢着对英国的喜爱之情,他一定是来到英国之后就舍不得离开,离开之后就忘不了——不然他怎么会在没有任何调查数据的支持下,说出这段话?

先把这个疑问放到一边,我们继续看正文:

这两段话没什么问题,英国的空气质量在政府的强力治理下确实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尽管这也带来了一些产业和就业上的问题,不过单就这两段话来看,并不存在不客观的问题。

不过继续往下看就出现问题了:

“你”?“忘不了”?

“你”为什么会“忘不了”所谓“干净的水果”、“无激素的肉类”、“精准的保质期”和“香甜的牛奶”?先不论这个“保质期精准腐坏”这个论调有多么的反科学,单就其他三个,难道这种东西是只有英国有,所以“你”会“忘不了”?

按照行文的隐喻手法,这个“你”应该是指的是读者群体,鉴于这是一篇用中文写成的文章,我们可以判定读者群体就是指中国人。想来所谓“干净的水果”之类的东西在当年一定令刚到英国的作者本人十分羡慕,所以他才会写“你是不是忘不了……”

然而问题是,既然你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群体,为何你会觉得你的读者会跟你一样“忘不了”?难道在你的心里就觉得,中国就没有“干净的水果”、“无激素的肉类”和“香甜的牛奶”?中国人只有到了英国,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所以就会“忘不了”?

这骨子里对中国的成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吧?觉得中国人民在2020年的生活水平,还跟1980年一样呢?

结合正文第一段,为什么他会“舍不得离开”、“离开之后忘不了”英国,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内心是不是已经被英国同化,成为了一个精神英国人,如同本节的副标题。

2.不需要考虑的食安问题?

上一节关于作者的心态和立场问题毕竟只是基于推测,但是这一节我们就要讲一些事实了。

还是那段“你是不是也忘不了……”的正文,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部分是在夸赞食品安全控制。我们不去考虑和讨论他是否在影射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单就英国的食品安全,我这里正好有一篇英国《卫报》的报道。

图片来源:英国《卫报》官网,https://www.theguardian.com/

报道标题:英国食物中毒案例是预计的两倍多

内容:根据食品标准局的数据,英国每年有约240万例食物中毒事件,是2009年的两倍还多。其中有38万例(12%)和诺如病毒有关。

这篇报道的最后称,食品标准局建议消费者和企业清洗水果和蔬菜并遵循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止诺如病毒传播。

还记得之前那篇公众号文章里怎么说的吗?“干净到打开即食的水果”?“食品安全问题几乎不再日常生活的考虑范畴内”?

那么这篇报道是怎么回事?注意,这可是2020年2月份的报道哦,而不是什么上古新闻;《卫报》也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之一,不是什么路边小报哦。

看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篇公众号文章里的“不吹不黑”,基本就是中国网络环境里大家所熟悉的那个“不吹不黑”了。

我在这里对比一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中国卫生部的通报,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受影响的儿童数量29.6万人。根据中国疾病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中国2017年食物中毒案例为7389例。

三聚氰胺事件的受害者人数还赶不上英国一年感染诺如病毒的人数呢……

3.文化追求?

说完了食安问题,我们继续来看正文。

接下来的一小节讲的是英国的绅士礼仪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多看法。虽然在我看来所谓的英伦礼仪只是个噱头,但你要说这是英国的优点也找不到太多的反驳点。姑且认定是客观事实好了。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就有意思了:

英国人是不是最爱戏剧的族群我们先不论——说实话,这种需要大数据支持的论点我都懒得查证,因为作者自己肯定不查证。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回头去看整篇文章的开头不就知道了?

我想说的是后面的论调——“民众对阅读和泡剧院情有独钟”。他的第一个论据,是“在地铁上永远都在捧书阅读的英国人”。我当然不能说这是错的,因为这在英国,哪怕是欧洲国家都是极为常见的。不过,在早年公知横行的年代,就有人对比说中国人没有外国人有文化素养,理由就是欧美人在地铁上都是读书,而中国人都是玩手机。然而,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人点破了核心问题——欧美的地铁里手机都没信号,你玩不了手机!

想不到2020年了,还能看到这种言论重出江湖,联想到“不吹不黑”的标题,真是让人不禁想到,这个作者是不是还生活在1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中。别是穿越到未来的吧?

想看看有手机信号的情况吗?

有水印忍受一下

上面两张图均是伦敦地上铁(Overground)的车内景象。好像没几个人有所谓的“文化素养”啊?

所以我是不知道这个“在地铁上读书”和“对阅读情有独钟”以及“英国人对文化精神世界的追求”有什么关系……人家在地铁上读书,在我看来不就是因为太无聊了想给自己找点事干吗?

戏剧方面的论调我就不做评论了,因为懒得去查数据,因此暂且当做是公正客观的。

我们继续往下看:

“全民对阅读的热爱”,现在再看是不是很搞笑?消磨时间的手法,原来在某些人看来,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追求”“浓厚的文墨精神”的高度。

4.友善的陌生人?

终于,我们也来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友善的英国陌生人用大炮敲开了别的国家的大门,为他们带去了鸦片……

咳咳,跑题了。我相信英国大多数普通民众对客人是比较友善的,我也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都是友善的。

不过我在英国旅游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

我第一次在英国坐公交车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站牌只标示公交车的行进方向而不标示路线上的每个具体车站(停站详情要去看详细时刻表),因此我下车的时候提早了一站。为了确认这趟公交车到底这一路停哪几个站,于是我开始仔细阅读站牌下的信息板。

不过还没等我找到所需信息,旁边就有一个英国大妈用着似乎感到很好笑的语调跟我说:“It's bus.”

我看着她,皱了皱眉头,说了一句“I know.”

似乎是街上杂音太吵她没听到,于是她指了指开走的公交车,大声说:“That is a bus. You can travel with a bus.”

英国大妈也许并没有恶意,可是她的言行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亚洲小伙子,没见过我们发达国家的公交车吧?”。

即便她是在表示善意,但我也会认为这个善意是扭曲的。它不是源自中国人那种好客的传统,而是源自欧洲人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们感觉我高你一等,因此帮助你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

我不知道这种心态在英国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但就最近英美澳在国际政治上针对中国不停跳梁的表现来看……

你们知道我想说什么的。

5.英国到底好在哪?

文章正文关于“英国好在哪”的叙述也到此结束了。

我只能说,2020年还能看到如此公知口吻的文章也是难得一见。

如果你把这篇专栏从头看到尾,应该可以注意到,开头妄下结论,中间罔顾事实、偷换概念,末了还有混淆视听,甚至还包含了反科学言论(“保质期精准腐坏”),是标准的虚假宣传。虽然并没有直接拿来和中国做对比,可是这样一篇用中文写的面向中国读者的文章,却不惜用前述的种种手段来美化英国,到底是想表达他对英国的爱,还是想骗一些无知的中国人到英国去呢

我们看一下这位作者的底细好了:

哦,原来是在英国负责金融和移民事务的人啊……

想必来自中国的投资和移民是他的主要割韭菜对象吧?

那么虚假宣传也不是不能理解——丧失了商业道德的商人都是这样的。也难怪2020年了还在用十年前的那套公知论调——毕竟只是商人,没有收到最新的公知模板。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回归一下主题——英国到底好在哪呢?外国的月亮真的比较圆吗?

嗯,英国好在公共交通——地铁没有空调,公交车不写停站路径,火车又贵又慢还会中途改道……

好在产业链完整,就业机会高——服务金融业占GDP的80%。在3000多万人的就业队伍中,大多数是金融保险(1100万)和社会服务及医疗(近500万),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口不到300万,建筑行业200万,能源14万。市面上几乎完全没有Made in UK的工业成品……

好在社会稳定——英国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犯罪率为每1000人口96起案件,与之相比德国2019年犯罪率为每千人65起,中国……2019年每万人13起。英国的“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为83,与斯里兰卡相当,与之相比美国85,德国86,中国94……

21世纪了,还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