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韩愈与古文运动

2023-02-19 22:44 作者:柒块三毛六  | 我要投稿

公元一零九二年,正是北宋的元祐七年,这年三月,在韩愈故去的两百多年之后,苏东坡写下了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中评价韩愈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一扫自东汉以来文坛的弊端。这里的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而后世则更将韩愈奉为百代文宗。因为正是他引领了古文运动,从唐中期到宋朝,形成了一种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


我们想想从曹植的《洛神赋》到王勃的《滕王阁序》,诚然是千古绝唱,但更多的骈文却是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无病呻吟,单纯追求形式上的靡丽浮华。毕竟,一边要表达观点,一边还要押韵和对仗,同时也得挖空心思去引经据典,这无疑给写作和阅读增加了额外的难度,犹如戴着枷锁跳舞。所以,从隋朝开始就已经有人提倡自由、质朴和实用的文风了。但是却一直没有产生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作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文坛依旧是虚浮空洞,不切实际的风气。这时,韩愈和柳宗元等古文运动代表人物的出现,才逐渐使得和骈文相对的古文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我们所熟知的《马说》,《师说》和《谏迎佛骨表》都是那个时候韩愈的代表作品。可以说,这里的“古文”或散文重在说理,而骈文擅长抒情。既抒情又说理的文章则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这种文体叫做:“赋”,比如苏轼的《赤壁赋》。《马说》里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说》里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进学解》里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注意到,这里没有四六句,没有精巧的押韵和对仗,也没有引经据典,都是平铺直叙,陈述观点的大白话。这和《滕王阁序》里的抒情句子,读起来感觉完全不同,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韩愈,生于公元768年,故于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谥号被称为:“文”,所以又称韩文公。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提出“文道合一”,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文以载道”。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优秀的散文,体现了他的思想和文风。当然了,这里的道,指的是当时的儒家道统。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言之有物。


韩愈的思想和文章,一直以来,都值得细细品味。而当年韩愈所批判的那个唐王朝,也就一路衰败下去了。这也警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学风和文风。


韩愈与古文运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