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建筑理论拓展专题】小细节里学做设计——公共建筑“廊”空间设计

2021-07-27 15:05 作者:风暴设计教育  | 我要投稿



“廊空间”概念


在中国汉语之中,廊所包含的语义较为复杂。廊在汉字之中属于半包围结构的形声字,从“广”义,“郎”声,“广”在古汉语中读 yǎn,以“广”作为部首的汉字常与房屋、宫室有关,比如“庙”、“库”。



(廊空间概念图解)


《汉书》中指出:“廊,堂下周屋也。”即指堂下四周的屋。《说文新附》的解释为“东西序”,点明廊是从属性的构筑物。北宋李诫所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的解释是:“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廊。”廊和庑常常合起来使用,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


《营造法原》解释为:“廊谓联络建筑物,而以分割屋宇,通行之道,列柱覆顶,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描述了廊的功能形态特征。李允禾所著的《华夏意匠》中指出:“廊指的是辅助用房,所谓‘堂下周屋’,包括东西两侧的厢房,有时它们不以‘屋’的形式出现,只作为封闭空间的‘围墙’,或者构成内部交通开敞的‘连廊’及‘游廊’。”


《辞海》中把廊定义为:“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如:走廊;廊庑;游廊。”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廊子,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过道。



廊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廊空间的形成


1、联系的需要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空间环境,它们无论是从大小、高低还是虚实都大不相同,如巍峨的高山、宽广的湖水、一望无际的草原、遮阳蔽日的树荫。人类一直都是活动的群体,不停的来往于不同的空间环境之中,用来联系的媒介也就此产生:从房屋通往树荫的小路、两山之间的铁索桥、水岸之上架起的桥梁……从广义上说,路与桥就是廊空间的原型。



(林间小路)


(吊索桥)



2、功能组合的需要

城市和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载体,早期人们受技术的限制,无法将多种功能的空间容纳在一个大空间之中,但这些空间又由于各种原因在日常生活之中联系密切,于是便出现了将主要的功能空间组合在一起的做法,而在功能组合的过程中,人从一个功能空间移动到另一个功能空间需要进行一定的位移,而这个发生位移的交通空间即是廊空间的雏形。



(功能的组合)


3、人类心理的需要

人类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建造房屋?答案显而易见,避风雨,驱寒属。房屋是人们获得心灵安全与身体舒适的场所,在房屋内部身心都会受到庇护,而离开房屋太远就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人们更愿意在房屋及其附近进行日常的活动,并以此来划分自己的领地,从而搭建出防止猛兽或他人入侵的栅栏进行维护。栅栏之内,房屋之外的这部分内外过渡的通行空间也是廊空间产生的基础。


廊空间的发展




(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平面)


廊空间从形成最初到今天,经历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其形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


化。我国早在原始社会的建筑中就有着廊空间的身影。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一座由二进院落组成的四合院式建筑,空间布局已相当严整,在中轴线之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与后室,其中前堂和后室之间由廊子连接,通长的厢房布置在门、堂、室的两侧,将院落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院落的四周环绕着檐廊,反映了早期廊院式建筑组群的特点。


封建社会时期,园林开始走向建筑历史的舞台,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廊空间的发展,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廊空间:游廊、回廊、连廊、骑楼……丰富了


廊空间的类型,使得廊空间的应用更加广泛。里坊制的崩溃和街巷制的确立也是廊空间得以发展的契机,坊里之间的限制被打破,取消了坊墙,各家各户的 铺面都面向街道开门,门前的雨棚逐渐演化成敞廊的形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充分的反映了宋朝的街道生活。



廊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其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组成类型虽然复杂,但总体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以及交通联系部分。分析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就是充分研究这三大块空间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包括水平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和交通枢纽空间。廊空间是公共建筑的水平交通空间,通过连接各垂直交通空间和交通枢纽空间,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对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上海南郊中学,明确的划分了空间的使用性质:廊空间连接门厅、过厅以及楼梯组成交通联系的部分,教室、实验室、休息室以及办公室作为主要使用部分,厕所、储藏室等为次要使用部分,其中以廊空间为主的交通联系部分组成了空间关系的“结构”。又比如南京丁山宾馆首层平面,交通联系空间则是廊空间和垂直方向上的电梯厅以及楼梯厅,主要使用部分为休息厅、宴会厅、餐厅,次要使用部分为厨房、卫生间、办公和小卖部,交通联系空间合理地进行了功能上的划分,使得三个部分成为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再比如北京天文馆的天象厅,内部空间为半球形的穹顶,因此围绕着天象厅的廊空间也自然而然的做成了弧形,方便组织观众进行参观。总之,廊空间巧妙地将各个建筑空间进行归纳、排布,最终完成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上海南郊中学首层平面)


(南京丁山宾馆首层平面)




(北京天文馆平面图、剖面图)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类型

按照空间形式的不同,廊空间可以划分为通廊空间、边廊空间、连廊空间以及回廊空间四种基本类型。


通廊空间:通廊空间并不是指广义上可以通过的走廊,这种廊空间可以说是街道的演变,随着功能属性的专门化、等级化,为了方便人们使用,往往把联系较为紧密的功能用房布置在廊空间的侧边,再通过各界面的限定围合成为相对封闭的建筑空间,这里所指的通廊空间一般是一个较为密闭的走道,承担着组织室内交通流线的重担,分为单面布房和双面布房两种形式。


边廊空间:边廊空间是位于主体建筑物边缘的廊空间形式,由于其特殊的位置,使得边廊空间成为了建筑由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因此它常将一侧界面做成开敞空间,与外部空间进行有效交流。


连廊空间:是指通过两个端界面连接不同建筑空间的廊空间,在建筑外立面上常表现为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单体,此时连廊空间的主要作用是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互相连接,而且在外观造型上达到统一,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外部空间。

回廊空间:平面形式曲折环绕,有室内回廊和室外回廊之分,当用于室内时,它往往围绕门厅或者中庭进行设置,而在室外时,它主要起到围合院落空间的作用。



(不同空间形式的廊空间)


按围合方式划分

按照界面围合方式的不同,廊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廊空间、半封闭半开敞廊空间、开敞廊空间三种类型。由于端界面经常处于缺失的状态,所以此处对端界面不做过多考虑,仅以基面、顶界面以及两个侧界面围合方式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封闭式廊空间

封闭廊空间的四个界面都有实体围合,通常为内部建筑空间。侧界面上开门与其他功能空间相联系,或者开窗与外界环境相联系。这种围合方式具有非常强烈的私密感和安全感。但由于空间封闭,给人带来的沉闷感也较强,有时候为了减弱这种空间感受,往往会将围合界面做成透明的,比如处于顶层的廊空间将顶界面做成透明玻璃,借此引入更多的自然光,或者在侧界面上设置玻璃窗或者玻璃幕墙,使廊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视线上的交流。



(封闭廊空间)


开敞式廊空间

开敞式廊空间与封闭式廊空间是相对而言的,除了基面是实体界面之外,两个侧界面均与外部空间相接,且大面积开洞,顶界面有时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开敞廊空间是属于外向型的,具有极小的私密性和限定性,与封闭式廊空间不同,它强调的是和室外空间联系,更加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开敞式廊空间可以扩大视野,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常常反映出活泼,明朗的空间感受。如美国纽约高线公园,是一座由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的空中步行廊道,蜿蜒地穿行于城市建筑之间,被认为是美国最富新意和亲和力的公共空间。廊道在设计上仍保留了原火车铁轨的结构特性,侧界面为钢架栏杆,整个空间完全开敞不设顶,给人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大部分绿植采用较高的草类,做出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的感觉,与仓库、废旧厂房等融合在一起,打造原始的工业之美,体现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人们处于这样开敞的廊道空间之内,欣赏着城市的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于喧哗的都市之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半开敞式廊空间

半开敞式廊空间介于开敞廊空间与封闭廊空间之间,与开敞廊空间具有相似的特性,只不过开敞程度较小,一般为空间的一个侧界面对外开敞,另一个侧界面实体围合,或者两个侧界面均对外开洞但面积较小,有一定范围内的视线遮挡。比如骑楼建筑的底层敞廊空间多属于这种围合方式的廊空间。



公共建筑廊空间的功能特性


交通组织功能


交通功能是廊空间最初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是廊空间设计的基础。作为廊空间最为基本的使用功能,其他的所有功能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发展而来的。

廊空间参与着建筑交通流线的设计,由交通流线来组织各个功能空间,集中布置联系较为紧密的房间,对于需要分隔的房间分散布置。廊空间所特有的线性属性又使它较之其它空间拥有更大的联系长度,可以较大范围地组织空间,再加上它具有灵活的空间形态,有效地丰富了空间组织方式,让整个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




(扶沟县教育园区幼儿园平面)


扶沟县教育园区幼儿园方案设计中,活动用房采用外廊式的组织方式,保证了良好的通风采光,办公辅助用房采用内廊式的组织方式,布局较为紧凑。用连廊联系各功能区,既保证了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互不干扰,又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联系。在这个平面中,所有的廊空间构成了较为合理的交通流线,各司其职,共同起到组织建筑内外空间的作用。

提供交往场所


廊空间通过交通功能组织人流的集散,又因为其空间的过渡性,使得不同的人群在此进行接触交流,从而促进了交往场所的产生。在廊空间内布置一些休闲桌椅,娱乐设施,让整个空间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郑州二七万达室内步行天桥)


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廊空间交往场所的营造也各不相同。在商业建筑中,廊空间的设计要从消费者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比如郑州市二七万达商业中心室内连接两步行廊道的天桥廊空间,于其中摆放沙发,并辅以绿色植物,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休闲场所,消费者在逛街疲累之余可以坐在此处小憩片刻。




(兼作导诊和候诊使用的廊空间)


在医院建筑中,廊空间可以兼作导诊和候诊区进行使用。很多医院门诊部在靠近诊室的走廊空间中常常沿侧界面设置导诊台、候诊椅,供患者问询、候诊,增强了走廊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避免了因候诊区和诊室距离过大而造成的不便。


而在学校建筑之中,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廊空间的功能特色。可以利用廊空间布置休息区、饮水处供学生老师下课休息交流;也可以在廊空间内摆放课桌凳椅,创造明亮舒适的室内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作为展览空间


通常在一些展览建筑以及教学建筑之中,将廊空间兼作展览空间供人使用。其具体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在侧界面悬挂或张贴一些新闻海报、论坛信息、学生作业等,也可以是设置一个个小型展柜,借以摆放展览物品。如北京 798 的白玛梅朵艺术中心,是目前国内展品种类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民间性的西藏文化艺术展厅,室内廊空间较为狭长,营造出庄严静谧的空间氛围。侧界面在设置上并不是单纯的二维平面,而是进行一定的凹凸变化,在凹槽内悬挂展品,满足展览用途的同时不影响通行,并且使廊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



(白马梅朵艺术中心廊空间)


(高线公园景观)


丰富立面造型


线性属性使廊空间具备了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可直可曲,可折可回,廊空间可以根据地形的需要或者设计者的意图变换各种形态、巧妙组织各功能用房,不同的组织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建筑造型,从而获得不同的立面效果。此外,廊空间作为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如建筑入口处的门廊空间,连接建筑单体的连廊空间,往往可以接触到较多的外部空间环境,导致廊空间的形态、界面虚实、材质构成都能在建筑立面上获得直接的体现。由此可见,廊空间对丰富建筑的立面造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庆喜来登国际中心)

塑造空间精神


廊空间参与着公共建筑空间精神的塑造。一方面,廊空间特有的空间形态往往使其表现出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风之教堂,由围墙、正厅、钟塔以及风之长廊构成,人们通过直筒型的长廊空间进入教堂的主厅,长廊的侧界面及顶界面采用半透明的玻璃围合,形成柔和的室内光线,结构上运用钢架结构来模拟柱廊,玻璃与柱子的厚度相等,从而加强了廊空间的纵深之感,微风穿廊而过,使参拜者在前进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着心中的敬畏与思考。





(风之教堂)


另一方面,廊空间是可供人们进行多种不同活动的空间,人在空间之中的精神体验尤为重要,因此,在廊空间中注入场所精神,是延续城市文脉特征的有效手段。


 案例分析 


 博览建筑——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市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轴线上,于 2010 年 5 月十八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 66280 ㎡,建筑总高度为 44.5m,规模庞大,是广州市四大文化建筑之一。新馆在建筑设计上立足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整个建筑造型如同一个镂空的宝盒,体现了岭南地区传统的透雕工艺。采用红、黑两大传统用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立面设计上以现代的玻璃和金属板材为主要材料,外观简洁精炼,是一座富有传统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总平面)


(建筑外观)


空间界面设计


空间界面的处理是广东省博物馆设计的一大亮点,在中央大厅与楼梯、各层回廊之间、采用通高的金属帷幕巧妙地对空间进行分隔,如同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在围合、限定空间的同时呈现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婉约、含蓄之美。 



 (回廊空间)                                 ( 架空回廊)

空间组合设计


博物馆在内部空间组合上采用集中式组合设计,由各层的回廊空间环绕着中央大厅展开参观流线。位于二层的中央大厅与建筑主入口相连,是博物馆的主要公共空间,中央大厅四周的回廊空间则成为了公共空间的活跃元。

回廊空间在色彩的处理上与博物馆外立面达成统一,主要为红、黑以及浅灰三种颜色。平缓的楼梯与各层的回廊盘绕相连,共同构成了博物馆中的主要交通空间。在博物馆的五层平面上,由回廊向中央大厅伸出两个相对的休息平台,并用架空连廊进行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央大厅的整体性,也因此使得内部空间变得更加灵动有趣。



(广东省博物馆平面图)



 快题案例分析 


交通组织功能


在建筑快题设计中,对于公共建筑的设计类型是最多的,比如教育建筑:幼儿园、学校图书馆、学校美术馆等,文化建筑:博物馆、艺术馆等,商业建筑: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咖啡厅、茶室等等。在对公共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无一例外均要考虑各功能片区的串联以及功能区内部各空间的联系,因此就需要“廊”这种线性的公共空间。


走廊共分四种类型:

单外廊式:朝向好,采光通风条件较好,走廊使用率低,建筑热稳定性差,经济性差,北方建筑外廊宜南北向,南方地区外廊南向,东西向建筑,外廊西向。



(单廊式建筑)


(东西向建筑外廊向西)


内廊式:走道使用率高,交通面积省,保温节能好,比较经济,部分房间的朝向差,通风采光条件相对也较差。




双内廊式:部分房间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建筑进深大,中间布置储藏空间或交通空间。




双外廊式:沿房间两侧均布置单侧外廊,主要布置于南方低纬度区建筑,起通风、隔热、遮阳的作用。



(某宿舍平面)


丰富立面造型


在快题中也有利用走廊丰富立面造型的案例,在建筑主体是线性的情况下,可利用走廊对左右部分或者上下部分进行联系,如图所示。




扫码添加庄老师

获取更多考研资讯



【建筑理论拓展专题】小细节里学做设计——公共建筑“廊”空间设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