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到甘肃省调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到甘肃省调研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到甘肃省陇剧院调研
6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调研甘肃省陇剧院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陇剧。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一同调研。
王晓峰一行先后参观了陇剧非遗传承保护展厅,查看了陇剧乐团及演员排练厅,观看了陇剧《官鹅情歌》排练现场,并与陇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雷通霞进行了交谈,详细了解了陇剧传承发展工作。

王晓峰对甘肃省陇剧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省陇剧院要传承好发展好陇原大地的这一文艺瑰宝,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演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陇剧是脱胎于陇东道情的甘肃地方剧种。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其前身是流行于环县的渔鼓道情,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不断吸收当地的民歌和俗曲形成陇东道情,以皮影戏的形式演出。1958年,陇东道情以真人舞台表演形式演出传统剧目《二姐娃思春》《吵宫》和新编现代戏《六姑娘》,成为陇东道情走向舞台的初次尝试。1959年,甘肃省戏曲剧院道情剧团创排《枫洛池》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引起甘肃各界高度重视。1959年由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为“陇剧”,代表性剧目有《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等,新编剧目《官鹅情歌》《苦乐村官》《大禹治水》等。2006年5月,陇剧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到兰州新区调研
7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在兰州新区调研非遗项目。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吕兴来,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毛卉陪同调研。

在兰州新区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调研组观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太平鼓制作和表演,详细了解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兰州手工制陶技艺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佛沟花儿创新与传承,听取兰州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保护措施等情况介绍,并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到定西市安定区调研
7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深入定西市安定区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吕兴来,安定区委常委、安定区政府副区长王娟陪同调研。
王晓峰一行来到安定区美术馆,详细了解陇中小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保护措施等情况,观看了《教贤良》等非遗项目的表演,与非遗传承人刘福进行交流,对他们弘扬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

近年来,安定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非遗管理、保护、传承的能力,努力打造安定“非遗名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项(定西剪纸)国家级、3项(榫卯技艺、陇中小曲、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省级、42项市级、79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2名省级、34名市级、88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发13大类非遗文创产品 200余种,有3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处省级非遗传习所、3处市级非遗传习所、11处区级非遗传习所、6处非遗民俗展馆,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到陇南市宕昌县调研
7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一行深入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调研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陇南市副市长刘诚一同调研。

王晓峰一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观摩等方式,对省级非遗项目宕羌傩舞、市级非遗项目藏羌服饰制作技艺和羌陶制作技艺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了解生活、非遗保护发展现状,仔细询问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情况,以及在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王晓峰充分肯定了景区内非遗项目与旅游融合的新思路、新做法,指出非遗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融合,进景区展示、展演、展销等不仅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传播,还可以推动官鹅沟景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到文旅真融合、深融合、广融合。王晓峰表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让非遗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可见度、美誉度、影响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旅游融合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