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杀韩信,醢彭越,为人彘,心狠手辣的吕后为什么受到刘邦的信任?

2019-07-02 18:10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吕后之所以能始终得到刘邦的信任并成为他的托孤之人,是因为吕后始终是刘邦治国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与忠实继承者。

但是吕后在执掌朝政的过程中对异姓功臣与刘姓诸侯的同时打压,使自己陷入孤立,并最终导致了吕氏家族的覆灭。




托孤于吕后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的政治遗嘱疑点太多。

但在高皇帝刘邦弥留之际,守在床前接受遗嘱的人是吕后,这恐怕是事实。

因为吕后才是刘邦治国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与守护者。




对刘邦来说,他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继位的新君镇不住朝中的元老重臣。

所以为西汉挑选一位强势的少主一直是刘邦的心愿。这也是他为什么总是琢磨着要废掉刘盈的太子名分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原因。

刘邦认为刘盈的性格太懦弱,而赵王如意的脾气秉性则更像自己。




虽然在废太子的问题上,吕后一定会死心踏地地保护儿子刘盈而与丈夫作对,但对待那些受封为王侯的开国功臣们,吕后的戒心甚至比刘邦更甚。

司马迁说:

吕后为人刚毅,佐髙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史记·吕后本纪》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起兵造反,卧病的刘邦原本打算让太子刘盈率军平叛,吕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刘邦哭诉:

“黥布可是从前项羽麾下的第一员猛将,用兵入神啊。今天陛下的带兵将军们都是您从前的战友、同事,以太子浅薄的资历去统领这帮开国重臣,无异于以羊驭狼,哪里指挥得动!”

刘邦冷笑道:“我早猜到遣这个臭小子去是办不成事儿的,还是老子自己辛苦一趟吧!”

虽然刘邦痛骂儿子刘盈不成器,却还是把皇位传给了他。

虽然刘邦也明知道因为之前的夺嫡之恨,他死后吕后一定会迫害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但他却没有因此抢先对吕后下手。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说,赵尧曾经请问刘邦:

“陛下忧心忡忡,是因为赵王如意年少而戚夫人又与吕后结怨吗?您是不是在担心百年之后,赵王无以自全?”

刘邦的回答非常坦率:“是,对这件事我私下忧虑,但却不知该怎么办。”

“不知所出”——在这件事情上犯难,恰恰说明刘邦考虑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帝位传给刘盈,而让吕后辅政的。

否则废掉刘盈与吕后,改立赵王如意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刘邦不仅没有这样做,甚至他都没有考虑限制吕后的权力来保证赵王如意的安全。

刘邦最终采取的措施是为赵王安排了一位强势的国相周昌,寄希望他能顶住吕后的压力,庇护住赵王。

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对刘邦来说,赵王如意如果被迫害死了,那也只是失去了八个儿子的其中之一;但如果吕后的权威动摇,他将失去制约开国功臣最重要的砝码。到那时,刘家天下可能会出现易姓改名的危险。




后来吕后的作为证明她是忠实地执行了刘邦防范功臣的一贯政策的。

在高祖和孝惠两任皇帝先后驾崩的当口,吕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开国功臣以防他们造反。

虽然在临朝称制的几年当中,吕后相继杀了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任赵王,灭掉了刘姓的赵国、梁国与燕国以封建吕家的子侄,还将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国齐国肢解为四。

但刘邦留下的以诸侯制约功臣的基本权力框架并没有被改变,这一点,宋昌在劝说代王刘恒入京即位的时候分析得很清楚: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髙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史记·孝文本纪》





在宋昌提到的这些诸侯之中,吴国、楚国、齐国与代国是高祖时代封建的刘姓诸侯,而琅琊国与朱虚侯、东牟侯则是吕后封建的刘姓诸侯,正是这些诸侯们的存在保障了代王刘恒的顺利继位。

这充分说明吕后执政的这些年虽然局部变更了高祖时代的封建格局,但总体的权力结构与执政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吕后之过


苦心孤诣的吕后最终还是败了,虽然她为刘邦守住了家业,但她的娘家吕氏却被功臣们满门抄斩,甚至连她的儿子孝惠帝刘盈的血脉都被赶尽杀绝。

这可算是西汉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吕后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如何利用刘邦留下的“以诸侯制功臣”的权力结构时出现了偏差。

在这个问题上,吕后同她的儿子孝惠帝刘盈有着根本性的政见分歧。

对待高皇帝封建的刘姓诸侯,孝惠帝的基本策略是怀柔,就是要以亲情为纽带把刘家的叔伯兄弟拧成一股绳

刘盈并非刘邦眼中那样懦弱无能,只不过他的执政思路与父母不同罢了。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刘邦有心要废掉刘盈,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时候,吕后请出张良来为刘盈划策。

张良说,天下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就是 “商山四皓”是刘邦非常看重的,但他们四位都觉得皇帝好慢侮属下,所以不愿意屈就臣僚。太子如果能将他们招致门下,对巩固嗣君的地位一定大有帮助。




果然刘邦看到商山四皓接受太子的礼聘先来为客非常惊讶:“我请了你们几年了你们都不来,怎么换我儿子请你们倒来了呢?”

四位老先生回答: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史记·留侯世家》


睿智的刘邦事后跟赵王的母亲戚夫人说: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史记·留侯世家》


在很长的时间里,刘邦的这番话都让我颇费踌躇:

四位年逾八十的老先生,既无职又无权,更不可能掌兵,他们能给太子增添什么硬实力?如何能成为太子丰满的羽翼呢?

对刘邦的话,我想尝试从以下这个角度做出一点解释:

中国的政治传统讲究逆取顺守:以武力夺取江山,以仁义文治天下。

刘邦听到“太子仁孝,天下莫不延颈欲为之死”的时候,我不知他是否想起了陆贾的话:“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太子刘盈能够得到商山四皓的真心拥戴,证明了另一种不同于强人刘邦的治国之术自有其优越性存在。

为国家挑选一位长于文治的少主,未尝不能保证西汉的长治久安。

刘邦口中的“羽翼已成”指的应该是太子执政思想的日渐成熟。




当刘盈登上帝位之后,为了维持刘邦建立的政治生态平衡,他极力地想团和住刘姓的诸侯兄弟:

明知道吕后想杀死赵王如意,刘盈就赶在赵王进京之前专程到坝上迎接他,接入宫中与自己同吃同住,不给母亲下手的机会;

齐王刘肥本来只是刘邦和姘妇曹氏的非婚生子,他的母亲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分都没有。

但齐王来朝,刘盈仍然恭敬地尊他为兄,行家人之礼,看不出一点儿当今皇帝和高祖嫡子的臭架子。




和刘盈相比,吕后对刘姓诸侯的态度可就严苛多了。

这也难怪:无论这些刘姓王爷是刘邦跟哪个女人生的,反正他们都是刘邦的儿子,都是刘盈的兄弟。但对吕后来说,无论他们是丈夫跟哪个小狐狸精生的,反正都不是我的儿子!

这个立场的差异决定了吕后与刘盈对待刘姓诸侯的策略分歧:刘盈的基本思路是“拉”,吕后的基本思路是“打”。

吕后要求刘姓王爷们对孝惠帝和她自己的权威必须绝对地服从,只要稍微感到一点挑战,立即以雷霆手段应对之。

因此,对曾经与刘盈争夺太子之位的赵王母子,吕后处心积虑一定要他们死,而齐王刘肥在孝惠帝面前循兄长之礼坐了一把上座,压了亲儿子一头,吕后当即就赐他毒酒一杯。

刚烈的个性加以深重的戒心,让吕后与刘姓诸侯的关系日趋紧张,而当汉惠帝驾崩之后,这种紧张关系更是迅速加剧并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决裂。

决裂的导火索就是吕后的重用诸吕。




汉惠帝驾崩之后,为了加强对刘姓诸侯的监控,吕后开始极力促成刘氏与吕氏的联姻,也就是把吕家的女子安插到刘家儿子们的枕头边上去盯着他们,齐王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前后两任赵王刘友与刘恢都是这个联姻政策的中选者。

对于抗拒这一联姻政策的诸侯,吕后的后手就是灭了他然后以吕家的侄子们取代其诸侯之位。

因此刘友与刘恢先后遭到吕后的毒手,梁王与赵王的位置也随之被腾给了吕产和吕禄。

吕后的如意算盘本来是通过这个联姻政策,将刘姓诸侯更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再辅以新建的吕姓诸侯,刘、吕连手,控扼功臣勋旧应该绰有余裕。

但她没有料到,正是这个联姻政策导致了刘、吕两家关系的彻底决裂,因为在刘家的子侄们看起来,吕后的所作所为是要杀死姓刘的,给姓吕的腾地方。

在吕后驾崩之后,齐王刘襄(齐悼惠王刘肥之子)举兵讨逆,声讨书中说的主要就是这个意思:

孝惠崩,髙后用事。春秋髙,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今髙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而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史记·吕后本纪》

原本刘邦设计的权力结构是让异姓功臣与刘姓诸侯相互牵制,皇帝通过维持与调节这个平衡来保证权力的稳固。

现在吕后一面威慑异姓功臣,一面又打压刘姓诸侯,等于把这两方势力同时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刘襄说“固恃大臣诸侯”表明他这个刘姓诸侯已经准备好与异姓功臣连手,而他们将要共同打击的对象就是吕后死后群龙无首的吕氏家族。

到了这个地步,吕氏家族的覆灭已成定局!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杀韩信,醢彭越,为人彘,心狠手辣的吕后为什么受到刘邦的信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