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荣两府错误的教育方式,没有建立起感情的牵绊多少说教都没用
《红楼梦》中对子女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如夏金桂之母,十分骄纵溺爱,将孩子当作珍宝一般,而宁荣两府对待孩子,则是轻骂重打,不管不问,一味按形而上的理论来要求。这两种都是极端的教育方式,也是如今十分常见的方式。

今天一反常态,谈一谈家长的教育问题。不错!家长一样是需要教育的,很多家长一样不明事理,既不世事洞明,也非人情练达,常受情绪和偏见的影响,往往因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当然,家长本心也是好的, 希望孩子如愿和自己期望的一般,勤奋好学,努力上进,以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好为自己争口气,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自己。
许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的积累成长,而没有热爱,没有感情,努力到最后只是昙花一现,梦想也如空中楼阁,变成不切实际的影子。最后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愿望也如镜中花水中月, 可望而不可即。
当灵魂陷入欲望物质的迷津中,就会渐渐失去追求美丽,找寻善良的勇气和毅力。很多学者都在谈论精神力量,我认为精神力量源于心中的梦想,只要心中还存在梦想,无论经历多少坎坷,都能坚持下去。文天祥狱中遭受折磨时,想着英雄正气的梦,关云长受曹操优待时,想着兄弟情谊的梦,谭嗣同慷慨赴义时,想着唤醒民众的梦,他们的梦让他们与这个世界构建起了感情桥梁。
我想家长也应尊重孩子的梦,而不应为一己之私,就让这美梦被欲望物质所征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的责任是看护引导,而非管制拘禁。
与其只剔除米仓中的坏米粒,不如多通风保持干燥改善发霉的空气。创造良好的环境比自身努力更重要,而家长则是影响孩子最大的外在环境。改变孩子,先从改变父母做起。
孟母三迁择邻教子,岳母刺字尽忠报国,成千古美名,欧阳修之母以荻画地、教子成才,陶侃之母教子身贫志坚,成一代清官。
反观荣宁两府,对儿孙轻打重骂,一味的体罚打骂,而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夏金桂之母,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行止不端又如何让儿孙心服口服,贾家夏家的管教方式,一个是压抑天性,一个是纵容天性,皆非正确引导之法,最终让人失去了与这个世界的感情纽带, 心中残暴冷漠的邪念不断滋生蔓延,生命便开始暗淡。
人被欲望引导,因而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心中塑造一个美梦,在潜意识中培养内心世界的超我。但这也与孩子身处的环境,和选择追求的事物有关。
假如探春自小和赵姨娘待在一起,又有个严厉的父亲,天天斤斤计较,轻罚重打的,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闭门不出,天天做女红,恐怕也会慢慢失去原有的光泽。
虽然贾芸自小没有父亲管教,只有一位多病的母亲,和一个冷漠无情的舅舅,但并不影响他以后成为一位行侠仗义的大丈夫,再比如小红她虽不受宝玉重视,只是个门外干杂活的丫鬟,后来又投入凤姐麾下,可她后来有狱神庙宽慰宝玉等情节,他们都保持住心中的情谊,没有受怨念影响到自己,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没有辜负彼此之间的情。
反观贾雨村满口大义,为人则奸诈卑鄙,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害的恩人家败人亡,而刘姥姥满口粗鄙,没什么学问,却知恩图报,深明大义,忍耻救下巧姐。
我想曹雪芹也在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建立情感的牵绊,要比一味的说教更为有效。
口惠而实不至的说教,只能起到短时的警醒作用,却无法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说教要是有用,天下早就太平无事了。一味说教,不如建立彼此之间的温情联系,心里有默契,彼此之间就有了心灵感应。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建立起感情纽带,只依靠物质和功利填满孩子的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些家长操碎了心,耗费大量的心力去管教子女,却得来相反的结果,这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束缚了孩子的灵魂自由,失去了潜意识中超越自我的力量。
许多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非常差,像是仇敌一样,家长心里也委屈,自己明明付出了这么多,结果得到了却是憎恶和厌恨。
孩子宁愿跟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在一起,也不愿搭理生养自己的父母。一方就是一起挥霍,一起孟浪,一方是为孩子前程操碎了心,费尽辛苦。
他们对朋友很仗义,很大方,并非是无情无义之人,而是心中的智慧被压制,在父母安排下寻找自然欲望,感情的纽带就这样被扯断。求仁得仁,你让孩子寻找自然欲望,他便想着自然欲望,而他的朋友却希望能得到彼此之间的感情安慰,建立更牢固的感情纽带。
你若以自然欲望引导孩子,他便以欲望法则回馈于你,你若以智慧人性的方式,他便以人性的方式回馈于你。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管教所,被电击,希望严格教育,希望用以暴制暴的行为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非常愚蠢无知的。以暴制暴最终必将收获相同的暴力,或许家长也是好心,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天天上网打游戏,不知道上进,不管如何能行。
另一种情况则反着来,有些家长因为自己早年吃过苦,而不希望让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孩子想要的都尽力满足,予取予求,心想着童年那么宝贵,不希望孩子失去一个美丽的童年。
但事实上,这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占据了孩子太多的情感世界,让其失去成长的空间,这本身也是自私的行为。
有的人会疑惑,对孩子好也有错吗?试想,天天山珍海味,还会觉得好吃嘛,天天大笑,以后会真的快乐吗?不受限制的满足,便不会懂得珍惜,反而失去原有的自然纯真,彩色的童年也未必有黑白的童年更值得回味。
况且,父母不能永远把孩子当花朵保护起来,他早晚要独自面对外面的风雨,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承受风雨的能力,才能面对未来各种不良环境的考验。
不能一味的严厉,也不能一味的放纵,需要掌握合适的尺度,,赏罚分明宽严并济,用温情暖化彼此冰冷的心,把彼此之间的心灵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就会迎来蜕变。
我认为思想上的懒惰,和感情上的放纵必须要管,不管教就是家长的失职。思想上懒惰便不知改进,固执狭隘,最后失去了成长空间,难免沉迷于欲望迷津中,感情上放纵,便会任性恣为,以后不可收拾。
这两者都是限制人成长的要害,人是感情动物,有避难求易的惰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变得不理智。无法控制情绪,学再多知识,最后也可能一触即溃,迷失方向。不能克服懒惰的思想,即便拥有再好的环境,徒然挥霍不思进取,也有可能浑浑噩噩过一生。
情绪惰性虽然无法控制但可以引导,慢慢提高自己的掌控力,这就和锻炼身体一样,可以慢慢提高自己的精神力量。
懒惰大多是因为没有喜欢热爱的事物, 有些人打游戏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试想这是何其坚韧的精神,如果将这种热爱转化到其他方向, 前途无可限量。而家长与孩子构建起感情的牵绊,也是为了培养这种热爱,慢慢引导,顺势而为,释放孩子得天性,找到孩子的长处,以长处和别人短处去竞争,何愁没有一番前程。
有的人具有完美性格,把过错看得太重,犯了错就耿耿于怀,整天不自在,受到批评就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勇敢承认过错,努力担当才是真的可亲可爱,也更招人青睐。
而为了掩饰过错,饰非掩丑,也是不自然的行为,这也是邪性。长此以往就会经常撒谎,不断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继而任性妄为偏执狭隘,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发展成精致利己主义。
我们也要懂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哲理。越是想要某种结果,越是求之不得,人有逆反心理,与其对抗压制不如顺从引导,不要妄想一下子就扭转了性子来。
孩子的懒惰和任性是天性,是很自然不过的,对于此也不必过于悬心,顺其自然,慢慢用温情感化,自然就会往好的地方发展,沙子抓得越紧,流失的越快,管得太严,禀赋越受压制。
不能恃强凌弱,体罚孩子,也不能放任不管,骄纵太过,而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身作则共同成长。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打通持续向上的正直脉络,源源不断吸取奋进向上的营养,找到一生所爱,持久热爱下去,让智慧之光引领自己健康成长,以后的人生才不至于变化为一颗鱼眼睛,而是如一颗珍珠,永放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