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个人笔记简编 1.4.12-1.4.13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的诞生取决于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
工场手工业使得工匠逐渐失去了全面地从事原有手工业的习惯和能力。他们片面活动取得了一种最合适与狭隘活动范围的形式。工人失去了掌握生产全过程的能力,从事局部劳动,成为局部工人。
局部劳动独立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个人的终生职业。
工场手工业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技能,使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为机器(机器本身也只是简单工具的有机结合)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工场手工业的简单要素: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和有机的(完成的形式)
混成:局部劳动本身可以作为彼此独立的手工业进行。
有机:生产的制品要经过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要顺序地经过一系列的阶段过程。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
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某种商品的一个特殊生产阶段,该商品的各个生产阶段就转化为各种独立行业。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本身又是工场手工业的一般存在条件。
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传化为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大,或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其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同时,一个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引起其他部门的变革。
机器总是全部进入劳动过程,而只是部分地进入价值增殖过程。
对象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
对资本而言,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他所替代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
机器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剥削程度。机器还从根本上使资本关系的形式上的中介,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发生了革命。
在机器上,劳动资料的运动和活动离开工人而独立了。
机器总价值的再生产时期越短,各种损耗(自然损耗,竞争)的危险就越小。由此就产生了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动机。
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它直接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商品便宜(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占有者使用的劳动转化为高效率的劳动,把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个别价值以上。(或者说,把产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
当工作日不能延长时,资本竭力发展机器体系(加大劳动强度)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始终从事同一职能的形式在工厂中被保留了下来。
工厂的监督劳动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一切处罚都简化为罚款。
不要忘记在这里所谓的劳动纪律是由资方决定的。
资本的节约,即对工人劳动条件的掠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与工人相独立和相异化的状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完全的对立。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为失业的过剩人口,也就是不再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所需要的人口。同时失业人口充斥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劳动力的价格降到价值以下。
机器成为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最强有力的武器。
工厂立法是社会对其产生过程自发形态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
工厂法通过强制性规定间接加速了较小工场向工厂的转化,从而间接侵害了小资本家的所有权,并确保了大资本家的垄断权。
现代工业从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做是最后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和固化的专业。这使工人面临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被不断夺走的威胁。
如果资本只是在社会范围的个别点上受到监督,他就会在其它点上更加无限度地把损失捞回来。
资本家要求平等的竞争条件,即要求对劳动的剥削实行平等的限制。
一种历史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新形式形成的唯一道路(但我们可以减轻分娩时的痛苦)
工厂法的普遍化使小规模的分散的劳动过程向大的社会规模的结合的劳动过程的转化也普遍化和加速起来,从而使资本的积聚和工厂制度的独占统治也普遍化和加速起来。(斗争的普遍化和集中)
它(工厂立法)在使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和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同时也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