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
我高中不是启东中学的,而是启东排名第二的汇龙中学的。考高中时,启东中学是提前招生,我也参加了选拔,结果拿到试题,发现题目都非常奇怪。乡下小孩从没有见识过奥数,当时非常蒙,成绩出来差了几分,难过得一塌糊涂。
后来中考时发挥尚可,考了一个中专,我父母如释重负,因为在80年代,最好的学生都是上中专,从此吃公家饭,差一点的才上高中,高中生上大学的概率非常低。孩子上中专的农村家庭都觉得祖坟冒烟了。但是我想要上高中然后上大学,坚决不想上中专,就激将我父母,对他们说“看来你们这是想甩掉对我的培养责任,这样是不是有点那啥?”被我这么一激将,我父母只好同意我撤回档案改上“次一档”的高中,于是我就进了汇龙中学。
高中里我有幸遇到多位好老师,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班主任顾学松老师。他家祖传教数学的,自己是名校数学系毕业分配回启东,教学生很有一套。比如说,他每天晚上让我们做一张模拟卷,而且不许我们在平时作业或考试的时候验算修改,即便发现自己写了1+1=3,那也不允许擦了重写。我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但是我后来跟许多人说了之后,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其中奥妙。
汇龙中学有一项颇为残酷的制度,就是课堂提问点名的时候不叫名字,而是叫学号,而学号是按照入校成绩排的。我是一号,每一堂课上我都会被提问,相当于每一堂课都会被提醒一下,你是第一名进来的,现在排第几了?最后一次大考之前,他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打算考第几名。我说争取回到前三名。他不同意。我说争取回到第一名。他还是不同意,“所谓争取只是一个托词,到时候考不到第一你也可以讲自己努力过了”。在他的反复逼迫之下,我最后只好表态“我一定重新拿回第一名”。那一次我真的回到了第一名,在启东县里文科第七名。
那次重回第一之后,我就转学去了广东湛江,由于我父母在那里工作多年,我的户口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迁到那边的农垦系统了,我在启东其实是借读生。广东也是高考大省,竞争也很激烈,但是跟江苏比跟启东比,我还是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江苏不考地理,我自学了地理,但即便如此,在湛江的第一次统考我还是拿了湛江市的第一名,而所在的海康县(现为雷州市)的第二名总分竟然差我一百分。我听不懂雷州话,上课偶尔去,多数时候在自己的租住的老师宿舍里自习,坐等着高考。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高考移民,但我也是沾了启东-湛江两地教学质量差距的便宜。事后评估,如果我在启东考,我的成绩也能上人大,但是恐怕就远没有那么轻松了。
我对我的第二故乡雷州市也很有感情,很喜欢农场上的环境和生活,那里的人比较豪爽率直,那里的高中同学们教我的一些雷州话至今还记得,租屋对面的学妹们遥望我的眼神至今也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