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八期)

2021-06-19 19:07 作者:大雁在此  | 我要投稿

这是我2015年在一个QQ群里面意外得到的一份资料,是我在整理我电脑时意外发现的。发现互联网上面没有相关资料,同时也发现资料过时严重。现公布出来,希望大家积极补充,让无轨电车所代表的城市工业记忆得到保护。 

第81回:扩业务,“中巴”车投入运营

1989年4月1日,武汉电车公司新辟由三民路至武昌南站的“中巴”(小公共汽车)线路。这条线路全长11公里。共有 6台“中巴”投入运营,每位起价5角,每3公里票价加5角。全程票价2元。“中巴”闯进武汉原因有二:一是较长时间以来公交建设欠帐太多,“乘车难”的状况比较突出。“中巴”可在这方面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这种小公共汽车比电车和“大巴”更具迅速、直达、舒适、方便的特点,可“招手即停,就近下车”;又有一定载客量,一般有十六到二十六个座位。同时,票价也比“的士”出租车低,起步零点五元,最高不超过二元。二是经营“中巴”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第82回:平交道,电车抛锚众人急

1989年7月3日上午 8时半左右,一辆满载乘客由一元路开往解放大道的 2路电车行驶到三阳路铁道口处时,驾驶员张国强按常规停车避让了一列过往列车通行后,起步行驶至轨道上,突然抛锚。电车的一根车辫脱线,另一根死死地卡在电车线的接头处,车辆进退不了、辫子也拉不脱。正在此时,道口值班员又接到开往汉口车站方向的 526次列车即刻要通过的信号,情况十分紧急。站在道口挥旗的值班员,一面观察道口信号指示,一面紧张地催促“快!快把车推出轨道,列车来了”。众人使劲地推车也未奏效。在这紧要的危急关头,正在中山大道三阳路查勤的干警刘利军、李汉林闻讯火速赶到道口,急中生智地将停候在附近的市医药公司吴广柱驾驶的解放大货车从后调上前,刘、李分工一前一后的指挥,货车车头对准电车车头猛一加油门,将电车推离了轨道,随后一列北去的列车疾驶而过。

第83回:新车型,可控硅电车运营

1989年11月中旬,武汉市可控硅电车上路运营,武汉电车车况有了新改善。以前,我市电车的电器系统是电阻起动控制屏装置,电耗大,车速慢。新的可控硅电车采用大电机,增设了电制动刹车。具有功率大、速度快、刹车性能好、省电等优点,适于我市过桥、爬坡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84回:大调整,电4电5线延伸

1990年8月1日,武汉公交对线路进行调整。电车4路、5路外环起始站对调,以方便乘客乘车。电车4路由武昌车站开往循礼门。途径大东门、阅马场、武昌桥头、汉阳桥头、古琴台、武胜路、航空路、新华路等站,全长12.4公里;电车5路外环由硚口到硚口。新增武胜路、居仁门、硚口等站,全长15.1公里。针对一些群众对调整的4路电车线路反映较突出的问题,市公用局决定,为了解决硚口至武昌的乘客早晚高峰乘车需要,增开硚口至阅马场的高峰区间车,同时,在武圣路增设4路电车和5路电车站,以方便乘客转乘。

第85回:“女工号”,优质服务众人夸

1991年3月5日,市电车公司给电车 227号车组挂牌“女工号”,并授予先进单车的称号。1990年“三八”,在乘务员、服务标兵喻忠香的倡议下,这个车组决定与“青年号”车组开展优质服务竞赛。他们在服务中注重从点滴做起,为乘客多办实事。当年中秋节,一个患精神病的青年妇女,在水果湖站上车后,又喊又闹,还对前来扶她的乘务员周桂香连打带咬,使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病人年迈的父母在一旁急得哭了。车组人员见状,主动提出加一个义务班,并经领导同意,当即开车专程将病人送到汉口老法院站转车。病人父母出于感激,拿出10元钱,乘务员们婉言谢绝了。1991年元月底的一天,武昌昙华林小学职工袁晶抱着孩子提着一大包东西乘坐一辆1路电车,车过阅马场后“抛锚”了,乘客只好下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正在袁晶进退两难时,227号车破例停在她面前,接她上车,使她非感动。在1990-1991年一年间,这个车组安全行车6000多公里,超额完成了营运任务,还收到不少乘客写来的表扬信、感谢信。

第86回:规范站,水果湖站新启用

1991年9月29日,我市兴建的电车第一个规范化的站点水果湖电车站正式启用。1路电车于1958年开通,全长13.1公里,日载客量20万人次。长期以来,由于无正式站房,指挥、调度和职工生活极不方便。市建委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 40多万元兴建水果湖电车站。新站点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议室、食堂、休息室、技工米,设有办公室、调度室、会房、派出所、幼儿园等。

第87回:标准化,电车线网故障少

1992年1月11日,市电车公司召开新闻座谈会,公布武汉市第一条标准化电车线网航(空路)大(东门)线自1991年底建成后,故障率减少90%以上。市电车线网自1958年陆续架设以来,因资金等条件限制,技术更新和改造未跟上线网和运量的发展,线网事故多,影响电车正常运营。1991年,武汉市投资180万元,进行电车线网更新改造和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市电车公司首先对江汉桥、琴台立交桥、长江大桥等咽喉地带3000多米长的线网进行重点改造。全市共改造和重新架设线网1万多米,并调整了线网轨迹,改善了汉阳文化宫、阅马场、司门口等处复杂线网,优化了解放大道多处线网。为做好线网维护保养工作,电车公司供电所实行24小时领导跟班作业制度,确保故障线路及时抢修,使线网事故明显减少。

第88回:703,承包公交线开通

1992年5月22日,我市第一条实行全额承包的公交专线——703路专线正式开通。这条线是电车公司为了方便市民乘车,减少国家对公交行业的补贴而开设的。电车公司对这条线队长实行招标。队长按照“确保上交金额,留足车辆保修专款,收入盈亏自理”的原则,与公司签订承包合同。车队职工也按同样原则与队长签订承包合同。同时,车队队长和职工预交承包风险抵押金。初期开通的703专线,共有15台专车运营,从循礼门到洪山宝通寺,沿途共设9个站点。

第89回:添新线,电7开到动物园

1993年3月20日,电车7路开通运营。电车7路开线时由武昌火车站开往汉阳动物园,全长 11.4公里,配车14台。后因受长江大桥通行能力的影响,于 996年改为硚口到汉阳动物园。线长7.6公里。

第90回:电9线,初开通时汽车跑

1993年3月,电车9路开通。开线时由从汉口循礼门到宝通寺,当时因傅家坡到洪山的电车线网未到位,改由汽车代跑。后因大力发展专线车的影响,于1994年6月停运。

第91回:拉赞助,丝宝走上五外环

为解决城市公交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市电车公司在1993年10月8日,和丝宝集团联手,开通了我市第一条由企业赞助,并用企业名字命名的公交线路——丝宝五路循环线,开通之时,市电车公司举行了剪彩仪式。由丝宝化妆品(集团)公司出资,为五路循环线的司乘人员制作的工装制服,设立奖励基金,制订严格的服务规章,推广礼貌用语,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对竞赛优胜者给予嘉奖,此举对提高司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92回:防下降,电车装上集电器

1994年1月,市电车公司在电车上装上了自集电器。这种集电器在电车脱线后,电车“辫子”就自动下降到规定的高度,减少了打坏电车线网、电力设施、通讯设备等各种事故,同时也杜绝了掉“辫子”后可能下扫地面击伤行人的事故。

第93回:红钢城,火车电车大相撞

1994年3月26日18时55分,青山地区发生一起火车与电车相撞的重大恶性事故。事故地点在和平大道建设六路铁道道口。当时一列货运火车由武东方向驶来,与从八大家开往红钢城的一辆武钢交运公司的 1路电车相撞,电车截为两段。电车前半截被拽至离道口约5O米的铁道旁。事故发生后,在场群众自发施救。市长赵宝江等市领导、武钢、武铁分局、省市公安部门、青山区领导和300多名公安干警及时赶到,进行抢救并清理现场。

第94回:修马路,电车5路遭停运

1994年6月8日,因市政道路修路,电5路内环暂停运营。在此之前的1991年,电 5外环停运。至此电5路内外环全线停止运营。

第95回:电3路,开通无人售票车

1995年4月18日晨5时30分,在汉口二七路3路电车站点,35台蓝白相间的崭新电车汇入滚滚车流,。我市第一条无人售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我市电车实行无人售票方式是继广州、杭州、北京之后全国第四家,由于电车行驶受线网的限制,其实行无人售票比汽车难度更大。针对这一特点,这次投入营运的无人售票电车都经过了改进,车上装有集电绳箱、脱线警铃等,能有效减少线网故障;另外,3路电车开通当日就实行标准的无人售票方式,完全取消乘务员,这与汽车先实行准无人售票,开通数月后再过渡到标准无人售票有所不同,因此,对司机的要求更高。3路电车实行无人售票方式,将大大提高运营质量。与原来相比,增加运营车辆7台,日均车距由原来的3分15秒降低到2分5秒。选择3路电车作为首条电车无人售票线路,是因其运营秩序较好,为去年全市公交安全生产先进单位。3路电车的乘车方式是中门上,前后门下(与公汽不同),全程实行一票制,票价0.5元,开收班时间是早5时30分至晚22时。

第96回:穿“新衣”,电车电杆大换血

1995年9月,电车公司给全市电车电杆‘穿新衣’的工作宣告完成。由于风雨侵蚀,我市不少电车电杆破损严重,电车公司筹措资金 13.1万元,对全公司的 2385根电杆、2050根单臂梁进行粉刷和装修。从当年7月24日起,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提前21天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第97回:新板眼,整流站微机管理

一套代表国内同行业先进技术的 SCADA(集中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于 1995年 10月 16日在市电车公司武昌整流站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武汉市电车公司共有五座整流站,担负着全市 50多公里长的电车线网供电整流的重任。过去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各供电整流站总是超负荷运转,有些线网事故不能及时反映到中心调度室来,常常延误了抢修时间。1995年1月,市电车公司组织人员自行研制代表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 SCADA系统。他们在广州、上海实行无人监控整流站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投资 30万元进行设计改造,8月在武汉电车最早的整流站之一———汉阳整流站建成试运行。2个月的实践检验表明:该系统运转良好,对各供电设备远程控制准确无误。集中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我市电车整流站实现微机化管理,电车供电技术迈入现代化。

第98回:掉“辫子”,从此一去不复返

从1994年起,武汉电车公司投资300万元对所有的电车线网进行了改造,将高度不够、过于松垮以及设计不太合理的线网调整理顺,使线网达到“平、直、紧、顺”的技术要求,在武昌、汉阳两座整流站采用微机调试操作,使两站的负荷均衡,避免了以往因负荷过大而出现跳闸造成的停电状况。另一方面,电车公司对所有司机进行了重新培训,尤其是对刚接车的新司机进行了严格的技术考核,使司机业务素质有较大提高,并抓好均衡、准点行车,避免司机因误点而开快车,从而减少断线事故。为了保护线网,该公司除了对每辆电车的“辫子”进行了绝缘包扎外,还在每辆车上安装了绳箱,这些措施既消除了因绳子拖地被车碾压而掉“辫子”的现象,又避免了万一掉了“辫子”造成的触线断路事故。

第99回:结对子,电3学习李素丽

1996年10月21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学李素丽、创优质服务线路的电车三路,来了一批特殊“客人”———市公汽六十六路的十位司乘人员代表。他们前来与三路交流学习李素丽经验的。双方约定正式结为竞赛对子。三路电车是市级文明线路,公汽六十六路是省级文明线路,同是公交战线优质服务的佼佼者,他们都有自己的服务法宝。两路车的竞赛内容有五方面:确保车辆、站点服务设施完整;严格服务规范,微笑服务,不用忌语,遵守票务制度;首班车不推迟,末班车不提前;准点发车,提前开门上车;未经调度允许,不越站放空等。市电车三路车队将学习李素丽精神落实到“行车安全准点,服务规范优质”上,为此,他们投资二万多元,将车队的车容站貌整修一新,增设配置了一批方便钩、针线袋及乘客意见簿、导游图等硬件设施。公汽六十六路的司乘人员代表涂莹等人也登上三路电车观摩,现场交流各自的“制胜一招”。

第100回:喜获奖,供电调度上台阶

1997年12月9日,由电车公司研制的电车供电调度 SCADA系统通过了市科委主持的鉴定。这个系统集电子、微机、通讯技术为一体,成功地取代了电车公司过去分布三镇的 5座整流站,实现了对电车线路的“远测、远信、远控”。同时,国内实行无人值守电车供电 SCADA系统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话武汉无轨电车(第八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