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易的世界哲学日测试都测了些啥?

2018-11-18 22:42 作者:红线本公子  | 我要投稿

据说悲伤的音乐和哲学更配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为#世界哲学日#,以致力于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和多样性的哲学思辩的国际文化,鼓励学术交流,并强调#哲学知识#在解决全球问题方面的贡献。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和存在的本质、可知性、以及行为的对错。“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本义为“爱智慧”。#哲学#追求生活的真谛,因此,它是人类思想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庆祝世界哲学日,旨在促使公众认识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哲学对许多社会抉择的关键作用;评估世界各地哲学教育的现状,尤其关注在获得哲学教育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强调普及哲学教学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联合国官方微博

今年的世界哲学日——也就是本周四,11月15日。我特地搜了下微博首页,(可能我的微博果然不够哲学吧)除了上述联合国的微博外,就只有网易转发了一条由@网易哒哒 制作的哲学气质测试,还是蛮感动的。不过,实际上在前一天晚上我就已经在QQ上看到并做了这个测试,结果如下……其实,并不是很准啊我其实没什么艺术天赋(ಥ _ ಥ)本人自认为一个反宗教实践物理主义佛教徒(自己造的词莫在意)、康德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祁克果式的个人主义者……(实用主义和唯美主义是什么鬼啦)而在朋友圈,因为大都是同学和老师的缘故,将近一半的人都做了这个测试并且有不少发出了"啊咧~好像还蛮准的”感慨,所以闲得无聊的我一时兴起便想来分析下这些问题究竟都源自哪些个哲学范畴或是哲学家的思想(真的很眼熟)

我的测试结果

关于世界哲学日,相信哲学系的学生都不会陌生,因为这可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学yang术mao大会(大一的时候有八万经费但是因为花不完第二年被削成了四万,去年还得感谢它的奖金我才能还得起花呗),说起来我已经连续参加三年并成功地把其中一个活动搞成了颇具个人风格的科幻电影+茶话会讨论 模式的全校性活动,今年的电影貌似是《黑客帝国》。啊……可能大家也不想听我絮絮叨叨了,下面就进入正题叭~那么,网易的这个H5,究竟都测了些什么哲学问题呢?它体现的究竟是哲学的哪一方面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下吧~

当然,作为一枚年轻且不怎么努力且想主攻佛法的哲学本科生,我……只是个小白也不是每方面都了解还请大家见谅。(本来准备把所有选项都选一下的但最后发现工作量实在太大所以非常没用地放弃了)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哲学的世界——

存在(bing)的意义——不懂多说自然是存在主义?当然并非全然如此。“存在”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的经典问题之一,甚至——在许多哲学家,如巴门尼德、海德格尔看来,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即是“存在之思”,或称“形而上学”(不过海德格尔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放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关于这一点,真要扯起来怕是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所以在此我只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为何生活于这个世界?又为何如此这般地生活?你生存的意义在何处?世界真的存在本质吗?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名句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他的“自知无知”“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这条昨天刚被一位老师吐槽“审慎太过的人生太痛苦没法过”)我影响颇深。关于苏格拉底,后面还会继续提到,在此不多赘言。

最后,“探索真正的自我”当然是哲学的内容之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也不仅仅如此,我们后面会看到。

01/10 你所经历的一切是:

A 命中注定的

B 由你过去的选择决定的

01

这很明显是一个 有关决定论还是自由意志的问题 ,也是当代心灵哲学的重点讨论对象之一(占了我们整整三个礼拜的课)。

好吧说实话这是我觉得最无聊最不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所以还请大家看这里→

关于这一点,我大概会选B,我的这一观点是偏向于佛陀说法的,在佛法中称为业感说。具体阐述有四——自力创造非他力、机会均等非特殊、前途光明非绝望、善恶有报非怀疑。 但同样的选项背后可能隐含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原因,更细一点说,这个问题也可以不是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冲突而是决定论内部的矛盾——也就是相容论,具体可以看这里→

自由意志的问题,其实直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为了解决“神正论”(为何全知全能全善的神会创造一个有罪恶的世界?奥古斯丁的答案即是“神赋予了人自由意志”,而“恶”即是善的缺失)的问题才被第一次提出。

至于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无聊,相信不少人也会有同感——不论人类有没有自由意志、世界是否是被决定的,于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有自由意志,正如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那样,自然很好,仿佛我们有了努力的动力。但即使自由意志是虚幻的,我们的一切都从宇宙大爆炸一开始就被决定好了,那又如何呢?不论我们在此讨不讨论这个问题(这样的话这一讨论也是被决定的),日子不都还是一样过,与世界而言并无什么意义。

02/10 七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A 是

B 不是

02

这是一个关于人格同一性(又称“自我同一性”)的讨论,具体可以看这两个视频——

Hello~Doctor!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的看法谨遵佛陀的教诲——无常无我,“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数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即是寂灭涅槃。”(龙树《大智度论》)

03/10 金鱼被饲养在搅拌机中作为艺术品展出,设计者为达到艺术效果,邀请观众启动搅拌机开关。你会

A 按下搅拌机开关

B 感到不安并走开

C 围观别人按开关

D 反对并阻止启动开关

03

这个问题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车难题一样,是在考验你的伦理直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事并不像电车难题一样是个思想实验,它居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我们的伦理学课上也提到过这一案例)——

2000年,丹麦艺术家马可·艾瓦斯蒂(Marco Evaristti)在美术馆中放了十台搅拌机,每个搅拌机中有一条活金鱼。他并没有直接杀死其中的任何一条,但是他清楚的说明,金鱼的生杀大权,由观展观众来决定。所以前来看展的人必须做出选择:是像在水族馆中一样参观十条搅拌机中装着的金鱼,还是为了不虚此行按下搅拌按钮之后让自己接受万人的谴责。总之大老远跑来只为让艺术家考验你的人性,教你怎么做人。

而在这个作品展示过程中,真的有两个人按下了搅拌机的按钮。这个结局让美术馆馆长遭到罚款的同时,在媒体的曝光下引起巨大轰动。


展出的装着金鱼的搅拌机(都是通了电的)

鉴于这并非一个真正的思想实验,我也不记得露露老师上课讲了啥,所以在此只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A 按下搅拌机开关

或许在大部分人看来会与“残忍”二字紧密挂钩吧,不过我在此想到的是另一个真实案例(而非行为艺术)——大卫·杰瑞德曾经是玛士撒拉实验室的一位技术人员,过去他曾经在一些资深科学家的指示下致力于某种奇怪的大脑交换实验,(科幻里常出现的剧情,比如最近上映的《毒液》)例如将年轻背包客的大脑进行交换,然后对一般的接受实验者进行折磨。他承认自己做过的事,但声称在“在相同情况下,如果接到指令,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去折磨他人。”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结论最先被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心理学家所证实——在特定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会被引诱做出可怕的事情。③

B 感到不安并走开

大概是道德情感比较充沛但实践力不强的人会做的事

C 围观别人按开关

感觉像是大部分人会干得事呢……著名的“旁观者效应”(关于这一心理学效应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著名的Kitty Genovese惨案)

D 反对并阻止启动开关

我会选D是因为我自认为是个道德上的康德主义者,以及“无生法忍”。




04

艺术哲学的问题唉……说实话我不太了解,不过看起来应该是个讨论“艺术界限”的思想实验,(我们美学教授是个严肃正经的老教授自然不会提啦……不过倒是补充了一下“达达主义”呢)这就很后现代了( ╯▽╰)这我就更不懂了……但无论艺术怎么发展变化,我想其“自由创造性”都是不会改变的。

05/10 乌鸦都是黑色的吗?

A   是

B 不是 

05

著名的逻辑难题——“乌鸦悖论”,由德国逻辑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Carl Gustav Hempel)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一问题考察的大概是被试者的逻辑能力。

因为依旧不是我感兴趣的问题,所以这里就继续引用前书了(: )~

业余鸟类学家达维娜·科维斯与比尔·陶布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是围绕他们所发现的一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鸟所展开的。科维斯坚持说从该鸟细小的嘴巴上可以判断它是一只生活在城区的乌鸦,原产于特拉法尔加地区。而陶布则认为它是一只鸽子,他的理由是这只鸟看起来就像是鸽子,并且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而这只鸟却并非黑色。
陶布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他被科维斯的观点吓了一跳。科维斯认为并非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一些乌鸦已经进化并拥有了鸽子的一些特征。她坚持说陶布至少应当提供一些证据来支持自己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排他的言论。
陶布曾经学习过哲学的入门课程,因此他知道如何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他将手伸入口袋掏出了一个红色的苹果,并将这只苹果在科维斯的鼻子下面晃了晃。科维斯对于陶布的这一举动十分不屑,并且嘲弄地说单凭一只红苹果无法说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一只红苹果的存在能否说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呢?


"乌鸦悖论"的相关的论证有点复杂,但是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来进行解析的话,还是有可能弄明白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与"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命题在逻辑上是相等的。

逻辑等价

要明白这一点,就必须分析上述两种命题中的第二种,找出其中的真理或谬误。如果说"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论述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也必然是正确的,因为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导出不存在非黑色的东西是乌鸦这一可能性。如果"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命题是错误的,那么"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也同样将是不成立的,因为至少会有一样不是黑色的东西是乌鸦。将上述情形放在一起思考,你便可以得到逻辑等价。

弄清本论证的第二步是思考那些作为上述两种命题中的第一种的支持论据的元素。就这一点而言,如果你观察到有一只黑色的乌鸦,那么这便可以用作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的论据,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当然,事实上看到一只黑色的乌鸦这件事情并不能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即使仅仅只看到一只黑色的乌鸦,也会导致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的信任度有所提高。

如果看到一只黑色的乌鸦便可以用于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那么可以推导出"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命题也是正确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可以找出一样既不是黑色也不是乌鸦的东西,那么似乎也可以用于证明上述命题的正确性。一只红色的苹果便属于这一范畴,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一只乌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只红色的苹果可以用于支持"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命题。 

 终结论证

至此,我们已经到达了对于上述论证所进行的分析的最后一步。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与"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一命题具有逻辑等价性。这意味着如果一只红色的苹果可以增加我们对"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的信任度,那么它同样也可以增加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的信任度。因此,似乎比尔·陶布的做法是合理的:虽然一只红色的苹果看起来与乌鸦并没有多大关联,但是这只苹果似乎的确支持了"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

 这是非常违反直觉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享佩尔的难题被视为是一个惊论。具体而言,人们很难相信可以通过观察苹果了解有关鸟鸦的相关信息。然而,"乌鸦特论"的解决方案之一便是认为苹果与乌鸦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只是在存在大量非黑色物体的情况下,我们所知道的极为有限。
这一论证如果究其细节将会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利用两个假想的世界来帮助理解。在第一个世界里,一共有两只乌鸦,还有十亿种颜色非黑色的东西;在第二个世界里,情况则刚好相反。如果你在第一个世界里观察到了一只黑色的鸟鸦,那么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你相信"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因为你已经观察到了乌鸦总数量的一半)。然而,如果你在这个世界里观察到了一个颜色不是黑色的对象,那么你对"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的信任度虽然不至于为零,但是也将会大大下降。
在第二个世界里,情况发生了变化。观察到一只黑色的乌鸦并不能够为"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提供充分的支持证明(因为除这只黑色的鸟鸦外,还存在着十亿只乌鸦,它们之中很有可能会有十只不是黑色的)。然而,在这个世界里,观察到一个颜色不是黑色的对象,假设这个对象不是鸟鸦,那么便可以为"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命题提供很大程度的支持,因为你所能找到的不是乌鸦的对象仅仅只剩下一个了。 


06/10 哪件物品最能代表你的人生?

A 摇摆的钟摆

B 滚动的骰子

C 空白的白纸

06

这个问题是在考察人生态度……以玩梗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不严谨了)

A 摇摆的钟摆

出自叔本华的名言——“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而这一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具体曾有两处论述(我找到的)

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相反,人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本身就会成为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 译,商务印书馆

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韦启昌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B 滚动的骰子

“人就像是骰子一般 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让-保罗·萨特

萨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

——让-保罗·萨特

C 空白的白纸

一般认为是一种非常通俗的人生观,即——人生是一张空白的白纸,任我们涂写操纵。但我昨天看到了印顺法师的自评,深受感动,在此与大家共勉。

平凡的一生,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平凡的一生,平淡到等于一片空白。

——印顺法师《平凡的一生》

他自喻道——

如水面的一片落叶,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滞,又忽而团团转。有时激起了浪花,为浪花所掩盖,而又平静了,还是那样的流去。

07/10 你宁愿做一个?

A 快乐的狗

B 不快乐的人

07

这句话的出处是密尔(John Stewart Mill)的《功利主义》一书。

 如果有人认为,这种偏好是以牺牲某种幸福为代价的,在同等的条件下高等的存在物不如低等的存在物幸福,那他是混淆了幸福与满足这两个非常不同的观念。无可辩驳的是,存在物的享乐能力较低,其享乐能力得到充分满足的机会便较大,赋有高级官能的存在物总会觉得,他能够寻求的任何幸福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世界就是这样。但只要幸福的这种不完美毕竟还能够忍受,他就可以去学会忍受这种不完美;而且,这种不完美也不会使他去嫉妒那根本意识不到这种不完美的存在物,因为后者根本感觉不到那种不完美所规定的善。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 

08/10 你认为死亡是?

A 昏睡

B 宿醉

C 狂欢

08

 关于死亡哲学,其实up不是很了解,在此仅聊下自己的浅薄观点。

A 昏睡

无知无觉,无可惧怕。就我所知的话典型的持这一观点的哲学家有伊壁鸠鲁,他认为“死亡并不值得恐惧,因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死亡的痛苦,而当我们死了之后则不会再有任何痛苦的感觉。”④

B 宿醉

宿醉,我曾有幸体验过一次,虽然只喝了半罐青岛(世界杯德国队小组赛惨败的那一夜),但第二天的英语考试头昏得不得了最后还得靠和英语老师的情谊才勉强及格。这种观点所对应的大概是灵魂转世说,人死后会继续转生,重新来过。

C 狂欢

虽然选了但其实不怎么理解,大概是天堂地狱说?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


09/10 选一句你喜欢的吧



09

全是哲人名言,大家自己了解下判夺吧~

A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但只顺从我自己

萨特,存在主义(当然还是安利我家祖师爷祁克果!)

B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爱

C 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必将凝视你

尼采,权力意志哲学

D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唯美主义 

但关于星空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康德的这句(入坑句啊!)——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你对现在的人生是否满意?

10

得了吧即使你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也不一定能好到哪里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过去的种种经历,塑造你了现在的自己

从周五写到周日,终于码完了 _(:з」∠)_感觉像草草复习了一遍西哲史……没错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发现了我字里行间中隐含的不满,没错,那就是——它居然只有西哲的内容!?

什么?你对哲学产生了兴趣问我待在哲学系的感受?那肯定是……

继续,再安利一遍up已经安利无数遍并且up的青年教师们也安利了无数遍的

 没错是有合集的啦啦啦~



参考文献:

①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当代艺术与动物保护 http://art.china.cn/haiwai/2017-05/01/content_9460793.htm

③《你的邻居是僵尸吗?28个提高思考力的趣味哲学问题》[英]杰里米·斯坦格鲁姆 著 新华出版社

④《西方哲学史》(修订版),邓晓芒 赵林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易的世界哲学日测试都测了些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