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栏】登峰造极 10
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为主的专栏。以问答的形式。答疑的神秘人物为:不愿透露名字的两位前国手及一位退役省队选手(都是资深教练)。他们只想岁月静好,安稳睡大觉,不想出名。
黑马君觉得与大家分享这些技术心得,是颇有价值的。也是对“黑马聊乒乓”的一个补充。
于是,“登峰造极”栏目应运而生。

如果马龙反手打回涩性外套,会有什么影响?
不好说。每个人的调节能力不一样,但马龙肯定没现在变化这么厉害了。(黑马君旁白:反手用粘性套胶,除了旋转优势,还有节奏、变化上的优势。)
因为一般来说,涩性蛋糕海绵更容易打透,容易透板了,球的力量就更直接传导到底板上,变化的差异就变小了。过于透板,球就变得单调。变化还是会有,但当对方力速全开,你就很难调节,变化就少了。(因为对方一发力,就“撞”透了你的蛋糕海绵。)
用涩性外套,更多不是靠个人的变化和调节能力,而是个人的连续能力和单板质量。
这个跟削球一样的道理。当削球退到后来,这时对方来球的速度和力量已经减下来了,削球者可以变化很多。转、不转、死转、飘,都可以。但如果你让他退不了台,在近台就爆冲解决他,这时他为了把球削到台上,只能小臂加速向下砍,慢削是不可能的。因为慢削,对方的力量太大,一下子就撞透了,球很容易就削飞。
但小臂加速下砍,回球只有死转一种了。所以,我们说变化少了。
反手加力反撕,架肘和不架肘,击球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高度?
看你回球的要求。
架肘相对来说,点位要比不架肘高,是压着向前下的力多,手臂力量大于身体。不架肘时,身体向前顶的要比较多,点位相对低点,向前的力量比较多。力量再大点,速度再快点,就是快撕了。
架肘的击球点高,一般高于网,相当于重心和手臂全部向下压,这个叫发力加力撕,适合对付对手的加转和高吊弧圈。
技术级别的高低,究竟是差在哪里?
心态和技术的全面性,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一个是:预判的时间。
水平高的人,有更长的时间去预判。比低水平的人,更早预判的“一瞬间”,决定了回球的质量、角度、速度和旋转。低水平的有时没有时间去追求球的质量,只能把球打回去。高低水平的身体动作的区别就是:高手动作紧凑,没有多余动作,这时也有了更多的预判时间。
当你各方面水平都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就需要练眼睛了,学会更多地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