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观拿了那么多ASLA大奖,就代表了领先的设计水平吗?
拿奖拿到国际上,甚至ASLA这种大奖,简直是每个景观从业者的梦想。
但拿奖究竟代表了现在国内什么样的水平能力呢?既然已经和国际顶尖项目在一个平台上,我们就需要对比其他项目才能知道。
我们把2020年ASLA公共项目获奖项目找出来看下。
卓越奖是美国俄勒冈州的日本波特兰花园。荣誉奖有七个,其中四个中国项目,分别是俞孔坚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D+H的广州永庆坊街区活化(万科开发),James corner 上海桃浦中央公园,北京林业大学/多义景观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看上去好像很多。我们先把James corner排开,只看中国本土团队做的其中两个项目。


首先能获奖肯定是代表了达到可以评奖水平之上,能力是不可置疑的,说明了在进步。
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一个对比样本,都是新旧融合的案例。
日本波特兰花园——建筑师隈研吾,景观设计师是Sadafumi Uchiyama
中国广州永庆坊街区——D+H
背景
原来的波特兰花园1967年开放,是东京农业大学佐藤远野设计,相当于在美国做了一个一摸一样的日本传统花园,做为文化输出。

其实中国在波特兰市唐人街也有一个兰苏园,2000年开放,也是经典的苏州园林文化输出。

传承和创新
2020年获奖的波特兰日本园是在原来的花园基础上扩建。而项目的获奖原因也和此有关:
波特兰日本花园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扩建将新旧景观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景观设计师并没有简单地采用保护策略,而是将传统的日本技术与当代材料相结合;世袭悠久的石匠用当地的花岗岩建造了城堡般的花园墙壁。一个新编排的入口和到达序列沿着一个可访问的树木弯曲的道路缓缓上升90英尺,到达由隈京吾设计的壮观的展馆;这些植物屋顶以及雨水保留和循环系统保证了新花园在未来的良好运行。
简单来说,就是在传统的日式园林文化基础上,对本国文化做出了继承和发展,并且结合新的技术发明,可持续发张理念这种西方人能理解的现代思维,从而激发了跨文化交流和实践学习,实现文化交叉的项目。
从1969年静态的古典园林的文化输出,到如今动态的继承创新,日本园林已经成为备受认可和学习参与的文化。从被动到输出到主动了解——这简直是一个质的飞跃。
从这个角度我们对比中国广州永庆坊街区——只是在国内的项目,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旧有文化的改造,复兴。这类型的项目更多是美化城市,激活街区意义居多。要谈到传承,创新,形成有代表性,具有文化感染力的的稳定输出,等等,也是没有。
当然,2000年的兰苏园,到现在也未能有新的输出突破。
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波特兰花园有两项主要的技术创新涉及了可持续发展。
第一
隈研吾设计的建筑上面的绿色屋顶系统。隈研吾提倡负建筑,我们随便找个隈研吾作品——屋顶和屋檐轻,薄,注重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这样的屋顶在上面还要覆盖植物?这绝对是想破头脑的一项技术。

所以为了保留建筑现代特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一家日本公司合作开发一套系统,采用了由织物染色设施废料制成的铺砖。这种铺砖具有优秀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可以为种满景天属植物的屋顶提供理想的基底,同时保持与整体项目相适应的超薄外观。
为一个项目开发一个有持续发展意义的创新技术技术,受惠人类,广泛传播。大部分国内项目来说,目前没有看到过。

第二
开发了一个全面和创新的雨水收集系统,以收集水,限制可能加速滑坡的渗透,并使用由此产生的水创作一个雨水花园展示,作为贯彻场地季节性的特色景观。
就是从高处收集雨水,由于高差大,为了尽量减少水渗入滑坡,水通过陡峭的沟壑由管道系统输送到下面的雨水花园中分层过滤和净化最后汇集到停车场下面的储水罐里面可以二次利用。
这样就成为一个雨水收集系统可以被“看见”。其实日本国内很多设计是基于尊重自然基础上做的,但这一次的设计中感觉明显用了西方能懂的思维将这种理念“明显化”。在设计中植入雨水系统也并不少见,根据高差而设计,且将这种系统可视化,形成可以互动和学习教育的场地,真正意义的传播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从这一点来看广州永庆坊,对于持续性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
1,拆除废物,包括瓷砖、砖块和天然石材,经过仔细处理,并有效地用作新景观元素的材料。
(拆除废物,处理表皮等作为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
2,为了解决排水、照明和电缆的所有问题,重建项目设计了一个新颖、巧妙、多功能的系统。
这个也没有太多介绍,包括ASLA和国内介绍。但是找了项目图片,应该就是下面的图片,建筑周边抬高了门槛石,门槛石下面藏排水系统并且结合灯光。
光是从这两点来看,波特兰花园能拿卓越奖,也是名副其实了。

最后一点
其实不涉及什么创新了。而是在细节上精神文化的绝对输出。
日本派出第15代日本石匠使用当地来源的东俄勒冈贝克蓝花岗岩建造——所谓的古代工艺和现代材料的结合。完全就是拼历史传承和工匠精神。放眼哪个国家,都很难达到这一点。所以就好像没什么可比性了。

第二个样本,生态复苏案例
俞孔坚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和2019年SWA的美国纽约州长岛市猎人角公园2期。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解决了四大场地问题:一、风:每年的强热带季风可能会影响红树林的恢复,破坏幼苗;二、水:季风期上游汇集的洪水可能冲散刚形成的红树林群落;三、污染:受污染的城市径流可能破坏敏感的红树林幼苗,导致红树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降低;四、可游性:需要考虑公众的游憩和自然的修复如何结合。
我们看看怎么解决。
一、风——模块化的混凝土盒子能抵抗强烈的热带风暴。只是特意将凉亭的折面面向疯暴传来的方向而已。这个和上面说的影响树林恢复,破坏幼苗好像没什么关系。

二、水:指状相扣的地形把海潮引进公园。其实就是利用这种分散的条形状减弱了海潮的冲击,同时也拉长了绿化岸线,给予更多的动植物栖息地。

三、污染:重新利用场地堆填的城市建筑垃圾和拆除防潮堤遗留的混凝土废料,通过填-挖的方式创造各种水位高差,来满足以红树林为主的各类动植物的生长栖息需求,形成丰富的驳岸生态系统。——好像说了和没说一样。
隔壁获奖James Corner桃浦公园对于废弃污染土壤是——治理回收,结合整个场地自我的土方平衡,以及填充EPS轻型面板创造了地形高差。

四、可游性:台地和生态廊道——截流和净化,同时提供人可以活动的空间。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可阐述。

总而言之 ,是个获奖的项目,体现了用西方思维,西方方式做中国项目,拿西方的奖。然后我们对比2019年纽约州长岛市猎人角公园2期。
然后我们对比2019年纽约州长岛市猎人角公园2期。
一张图震撼大家——百年洪水计划!
当前水位的布局

10年后洪水位的布局

100年后洪水位的布局——100年后我们都不在的时候,设计还在,人类还有一块栖息地!感觉野心勃勃又很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