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9# Week2.散文诗,抒情诗,史诗与童谣

随着电影节开展时间的增长,我对电影节的参与程度和理解也在不断积累。我逐渐发现了两个关于电影节的事情,其一是电影节的“落地效果”与电影院有很大的关系,其二是电影节的的商业性比重还是很大的,并不是一件为艺术而艺术的事情。
让我明白第一件事情的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经历,在那里有很多志愿者引导观众取票,也有一块专门的电子屏幕投放北影节的相关信息,而且是很多电影院所没有的,比如《影武者》的主演仲代达矢先生对北影节的寄语等。这种才是真正提升影迷认可度和电影节文化影响力的宣传嘛,为什么其他影院不去做呢?
另外一件事也是在资料馆里,一位志愿者让我填写一个有关北影节的线上调研问卷。问题大多数都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电影节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等挂钩,一度让我以为在回答高中政治试卷。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下面这个问题:

说实话北影节与国内的A类电影节上海电影节都还有很大差距,就更不用说在国际上的地位了。令我不解的是居然没有“有相当的差距”这一选项,以此作为提升“文化自信”的手段未免有些自欺欺人。也因此我认识到电影节背后的机制实际上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慈善。
不过我这有点忘恩负义哈,还是要感谢北影节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接触国际影坛的机会。能在大银幕上欣赏自己歆羡的电影,无疑是赏心乐事。这一周看的影片都弥漫着“诗”的气质,为我的生活也平添了不少诗性的瞬间。
《大地之歌》:一首关于故乡与童年的散文诗

在东方电影史上,印度电影界一颗闪耀的启明星就是萨蒂亚吉特·雷伊,从1955年的《大地之歌》开始,他的电影生涯持续了近40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极富生动的气韵和诗意的气质。以少年阿普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构成了一部反映印度风土民情和人生世俗的散文诗三联剧。而雷伊也成为印度电影宗师一般的存在,使印度电影迈向了全世界。

雷伊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他的祖父是印度儿童文学杂志的创办人,父亲则是著名的诗人与历史学家,因此他也不自觉地成长出了诗人气质。在《大地之歌》中,我们常常会看见镜头捕捉到的诗意,不论是月光之下吟唱遥远古调的祖母,还是雾雨雷电和残花败柳,亦或是飞驰向远方的蒸汽火车,自然与人事都可以作为诗意生发的空间。雷伊镜头下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物都是那么真实可感,让人如临其境、如唔其面。


影片讲述了少年阿普的出生与童年的经历,苦读诗书的父亲自以为能凭借文化知识在城中闯出一番事业,丢下妻儿外出谋生。母亲、祖母、姐姐杜尔加和阿普留守在村中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小屋里,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生活。阿普在这样的环境下既无忧无虑地快乐着,也目睹苦难地痛苦着,逐渐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顿家境。待到父亲返回之时,只见得被雷雨毁坏的房屋,因高烧不退而死去的女儿,和悲痛欲绝的妻子。最终,阿普一家告别了安土重迁的村民们,不顾劝说地踏上了寻找新家的旅程,而阿普的童年,也在摇晃的牛车上、摆荡的牛铃中悄然逝去了。

雷伊将视角集中在孩子的眼中,用他纯真的目光去注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孕育着不凡。这种赤子之心的展露和因生活挫折而“懂事”起来之后的消逝,会给人带来非常深的共鸣。影片中也常常闪烁着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光芒,无论是母亲“我也有很多梦想”的叹息,还是杜尔加纯真少女的诚恳请愿,都让人感受到印度这片土地上女性的抗争。这也正是雷伊的伟大之处。
童年与故乡,是每一个艺术家最宝贵、最原初的精神家园,从中窥闻的,一定是一首动情的心灵之歌。
《夜以继日》:鬼魅寄给幽灵的抒情诗

本片由日本新锐艺术导演滨口龙介执导,改编自柴崎友香的同名小说,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影片讲述的是年轻女孩朝子在路上与美少年耕介一见钟情,但只度过了很有限的时间,耕介便猝然消失了。失去生活方向的朝子从此魂不守舍,直到两年后她遇到了一个外貌酷似耕介的男人亮平。在亮平长久的陪伴之下,朝子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将与亮平完婚。然而就在此时耕介出现了,他并没有忘记当初对朝子的承诺。朝子感觉自己被命运无情地嘲弄,最终还是毅然地选择了乘上耕介的车。可是到达了当初的应允之地,朝子却再也无法和耕介表达爱意了,于是她又告别了耕介,折回去寻找亮平。亮平自然不会原谅朝子的背叛,两人在一番挣扎之后,平静地并排站在阳台上,凝望着不舍昼夜的河水。

看完这部影片——甚至看完刚刚那段剧情简介,我都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狗血三角恋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事件很明确也很单薄,被电影时长拉扯得食味寡淡,让人提振不起兴趣。电视剧与电影的差别在于,许多时候电视剧只用听就好了,台词占据了极大部分的信息,而画面仅仅是人物对话的附庸而已。因此,取景过于生活化、人物与场景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较为克制等,都成为了这部电影“日剧感”的来源。

但实际上,这部影片还是相当超拔于普通电视剧的,并且有相当的思考深度。我们从电影美版译名 ASAKOⅠ&Ⅱ(朝子Ⅰ&Ⅱ)入手,在影片中亮平和耕介仿佛是一个人的两个分身,然而实际上“分身”的却是朝子。前者是外形上的,后者则是精神上的。她在两个男人之间不断地摇摆,不断地转变,终于扼杀了她的一个分身之后方能与其中一人成全,最后她两度否定了自己,也就彻底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

有人说,耕介就像是一个幽灵一般在朝子的脑海里时隐时现,所以在他出现时朝子才会惊慌失措。但真正的幽灵其实是朝子,她的精神找不到可依附的形体,只有在爱恋的深涧中游荡。(据说导演在特定的时刻给朝子加了下眼线来暗示观众)而这种爱情上的突然背弃会形成一种恶性传递,如果在朝子消失的这段时间内,亮平也另寻新欢,待到朝子回心转意之时,亮平就会成为新的“幽灵”了。

导演滨口龙介在采访中说到自己受到卡萨维茨、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等人的影响,对于“凝视摄像机”这个概念有很大的兴趣,也在积极地进行实践,比如正反打给直视镜头、反打镜头滞后、固定机位拍摄内景等等,这些做法都在否认运动和削减戏剧,将电影的节奏拖拽得缓慢滞涩。从“学院派”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缺乏“电影感”的,但是从当代电影语言的发展而言,却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它在探索电影感的来源,或许不只是物理上的运动,更是意识上的流动。
不过这部影片实在很难让人共情【扶额】,所以我还是欣赏不来……这抒情诗简直不是写给人看的。
《他们已不再变老》:无名英雄铭刻在胶片上的史诗

本片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而汇编而成的资料纪录片,许多史料均是首次公开,并且运用尖端电影技术对黑白胶片进行了画质修复和色彩充填以及相关的配音工作(原片段拍摄于1910年,那时声还没有出现声画同步技术),着力将最真实的战争纪录影像呈现在世人面前。担纲本片负责人的是执导过《指环王》三部曲的英国名导彼得·杰克逊,他对于一战有着十分深刻的记忆,他的祖父就在一战的战场上以身殉国,而他自己也收藏了大量的一战相关资料与物品,其中包括一门大炮——电影中的炮声就是从这门大炮录下来的。

影片的开头是16mm制式的黑白胶片逐渐从画面中央慢慢铺漫至整个银幕,然后逐渐变成彩色,尘封着的遥远历史仿佛重又鲜活了起来,更亲切却也更残忍。一个个活生生的微笑着的士兵或许下一秒就变成了断肢碎骨。而纪录片也真实揭露了士兵们的心路历程和战线之后人们的漠不关心,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商店老板问退伍的士兵:“这么久没看见你了,去哪了?是在值夜班吗?”——胶片变为黑白,慢慢地退回画面中央,幕落。
这举重若轻的结束,警告着我们历史或许正在离我们远去。

影片在伦敦电影节首映的当天,威廉王子也在现场观看,同一天影片被派送至英国各个学校组织学生观摩。无名英雄本是一将功成之后的苍枯万骨,但感谢摄影师,他们将在胶片上永垂不朽。
《企鹅公路》:天才男孩的奇幻童谣
↑这标题取得好像轻小说【扶额】

当初关注到这部动画电影的时候,还是因为看过了《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被汤浅×森见的魅力所吸引,才开始关注森见登美彦的动画化作品的,《四畳半神话大系》也一直是心头好。原以为森见是一名以古朴流丽的文笔书写青春校园小说的畅销作家,所以看见这部儿童文学题材的《企鹅公路》还有些惊讶,但实际上森见的创作生涯已经比我想象得长多了,他文字的魅力也不只局限于细腻地刻画大学校园的恋爱奇遇。森见的作品充满了美妙绮丽的幻想,而且很多时候会将思想尽头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所以他的作品是最适合改编成动画的那一类。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四年级的沉迷科研的小男孩,在夏天的小镇里遇见了企鹅,而且他逐渐发现这一切都与牙科诊所里自己喜欢的那个大姐姐有关。森见故事的魅力在于他会将有趣的事情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但其间的联系需要观众和角色一起去探讨,参与感十足,而在最后收尾的时候将一切线索串联起来华丽地结束。另外,女性角色都很迷人(尤其是请了优酱来配音)。

影片中的青山君对大姐姐的情感很是朦胧暧昧,既带着好奇又带着本能的克制,母性的爱、姐弟的爱、情侣的爱都混杂在一起了,统一在孩子尚未觉醒“成人情感”的天真烂漫之下。所以这首童谣能够品尝出非常奇妙的滋味,处在刚刚接触到成年人这一身份的年轻人或许是最喜欢的。(不过忘年恋什么的真的还是有些难接受啊——我这人真保守……)

本片是监督石田祐康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在此之前的四部短片已经很能体现出他的风格:画面清新亮洁,明媚悦目,尤其擅长表现少女或是孩子纯真萌动的心绪。想必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名导吧~【以下是他的四部短片】


属于补档的这一期北影节总结就到这里啦,下一期大概也很快会码出来。
希望以后自己跑电影能做个vlog出来,就不至于在这里码字了_(´ཀ`」∠)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