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水本原说”与存在问题——邬天启
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水本原说”与存在问题
邬天启
水本原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本原说之一,古代很多最早的人类文明都分别独立的创造出了相似的水本原倾向的学说或神话传说。这些水本原思想有很多相似的特质。而当“水”被作为世界本原从世界中被提取出之后,“水”就已经不是那个描述物质水的概念了,“水”的概念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自然主义的水本原论
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约前624~前547)提出了水本原说。他认为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他观察到世间万物、尤其是生命都是依赖于水作为最重要的养料,而且热这种现象似乎也是从湿气中产生并在其中维持的。生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所以得出了万物都离不开水这种世界本原的结论。并宣称地是浮在水上的。
很多西方哲学家评价泰勒斯是一个泛神论者,并认为他的水本原论最后是归于神创论的。因为他借用水与世界的关系(即世界是处于基质水中的)而推导出了世界与灵魂的关系,他声称世界也是灵魂的基质,石头也是具有灵魂的,因为磁石可以移动其他的石头。所以这样的观点就类似于万物有灵论或泛神论了。
但AndrzejKorczak则认为这是对于泰勒斯思想的一种误解。泰勒斯这样描述灵魂的本意应该是在对抗当时盛行的宗教传统,将灵魂从神授的位置拉回到了我们的世界本身。灵魂不再是人独有的,而是自然的,他将世界的本质从宗教带回到了自然秩序,就像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世界的本质,而神是思想依赖水所创造的形式”“水”的地位在泰勒斯这里已经高于神。
所以泰勒斯最值得赞赏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是西方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并没有试图借助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或者各种假设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自然世界本身去寻找答案。
E.Theodossiou和V.N.Manimanis也评价道:“泰勒斯走出了古希腊神话的神创论的传统思维模式,第一次将水作为一种世界基础元素提出来,并引领了古希腊哲学从自然中寻找世界本质的传统。”
而中国古代的水本原说与泰勒斯一样,也是从自然本体的角度出发,尊重自然自身的演化过程。《管子・水地》篇(约前475~前221)中写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管子》中的水本原说其实是由地本原说引申而来的,水被解释为地之血气、筋脉,所以“地”正是因为“水”才能生万物,也是因为有了“水”才能维持“地”的存在。《管子・水地》篇中写到:“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所以世界由“地”生成,而“地”因为有“水”才能维持其存在。
之后,魏晋时期的杨泉(约公元239~294年)发展了这一理论,他的水本原论是由气本原论引申而来的,在他仅有保留下来的《物理论》残卷中写道:“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也。”
杨泉的本原论比《管子》中的本原论更加形象,叙述更细致。他认为水中浑浊的部分变成了土沉积而下成为了地。而变为蒸汽的水则成为“元气”,化为天,而“元气”成为了组成世界的根本。“水”在杨泉这里的地位与《管子》中很相似,甚至更高。杨泉的“水”是作为“地”与“元气”二者的本根,《管子》中的“水”只是作为“地”的本根。而他们认为创成世界的都不是“水”,而分别是“元气”与“地”。
另一个需要提到的古代中国哲学家就是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他虽然提出的是道本原论,但是在他的学说中相当推崇水的精神,对水的评价很高。他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精神的一种物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他还与泰勒斯一样提到水对于万物的滋养作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称“道”就如同水一样,四方漫流并滋养万物。水的特性也被延伸于人的塑造层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RodGib-lett认为后来《管子》中的水本原论思想是与老子推崇水的这一观点分不开的。
2、神话中的水本原倾向
如果说在人类最早的哲学思想中就有水本原说。那么在人类更早的时期,人类就开始不约而同的产生大量的水本原倾向的思想。在人类神话与宗教出现伊始,水本原倾向的创世神话已经开始流行。
比如在古印度神话或古印度哲学中这种水本原倾向的思想就比上文中提到的水本原哲学思想更早。在《梨俱吠陀》(RigVeda,约前1500~前900)中的《无有歌》、《金胎歌》、《水胎歌》和《原人歌》中就曾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的“太一”(TheOne)孕化论、水生论、卵生论和“原人”转化论等。
《无有歌》中这样描述到:“期初,即使是虚无也不存在,更没有‘存在’,那时没有空气,也没有超越它的天空。什么覆盖了一切?一切又在什么地方?谁又在那?那只有宇宙之水(混沌之水),在最深之处?那时既没有死亡,也没有永生,也没有日夜的交替。太一依靠自身的能力呼吸着,自我维持。只有太一,没有其他的。起初,只有黑暗笼罩着黑暗。所有这些只是那未被照亮的宇宙之水。太一这时出现了,诞生于虚无,是由自身热的力量而产生的。”
其中对于“太一”还未产生之前的世界描述中提到:只有宇宙之水。而太一则从宇宙之水中自生而来。
《金胎歌》中则有这样的描述:“当强大的洪水来临的时侯,它携带着宇宙的种子(金胎),产生出生命的火焰,然后和谐地存在在那里,这是神旷(Devas)的一种精神。正是我们要用我们的供物所敬拜的神。”
从中可以看出,在金胎出现之前世界都是水,所以开始才会有洪水怀持金胎落世,产生了世界最初的生灵(神明、存在)。
《水胎歌》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认为世界之初是水中的胚胎诞生了最初的神灵。
在印度神话中,创世金胎中产生的那个“太一”也被称为梵天(Brahma),是印度神话中最著名的创世神,梵天在罗摩衍那(Ramayana)(约11世纪)中被描述为Swayambhu。无独有偶,印度神话中的另一个创世神毗瑟奴(Vishnu),在印度史诗(Matsapurana)中也被称为Swayambhu,而Swayambhu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自我表现”、“自我存在”或“由它自己创建”。而这个含义与信息演化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
巫白慧先生就曾强调指出:“印度哲学这一古老的原水说比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至少要早数百年。”
所以说不仅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本原论思想中表现出很多水本原论的倾向,而且很多古代神话中的创世说也都有这种水本原的倾向。
比如古埃及(约前10世纪)对于创世的神话版本很多,但神话的主旨都指向了太阳神“拉(Ra)”的诞生,几乎所有版本都是将原初世界描述为一片混沌之水,原始海洋,或者被称作海洋之神“努恩”。而太阳神“拉”则是由水面上一枚蛋中孵出来的。
这种描述与印度神话中《金胎歌》的创世思想十分相似。提出的时间也非常接近。
更早的“七块创世泥板”——《埃努玛・埃立什》(Enuma Elish Enuma Elis),(约前15~14世纪)史诗中记载了巴比伦的创世神话。其中认为世界之初只是天地未分,汪洋一片。海洋中的一股称为提亚玛特(Tiamat)的咸水和一股称为阿普苏(Abzu)的甜水彼此交融,最后生出了世界最初的几代神灵。
这部被称为人类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话之一也是不约而同的认为世界是从水开始的。而这部神话与世界许多神话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与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很多西方的研究者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即旧约中的故事是基于《埃努玛・埃立什》上记载的神话而创作的。其中最主要的相似之处包括:
在世界创造之前都提到了原初的混沌之水;
创造世界的起始都是从混沌中分离开了天与地;
不同类型的水域在世界的创建过程中被分离;
以及创造世界的步骤和天数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使用了7天时间。
Heidel还在他的书中提到了《埃努玛・埃立什》上记载的神话与其他宗教的一些广泛的共同之处,比如埃及、腓尼基和吠陀作品中提到的世界原初的混沌之水。
类似的水中诞生世界的神话在世界各地都有,比如中国、日本创世神话以及古希腊的创世神话等等・・・・・・这些水本原论或者水创世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将水作为世界生成的一种原初的基质,世界出现之前的“前世界”或世界的“前状态”。这种状态或基质即成了这个世界的根本环境。而水与世界,即基质与世界的关系正相似于当代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演化本体论中的“非存在”与“存在”的关系。
3、“水本原说”与“存在”、“非存在”
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水本原说是人类古代哲学中的一个世界现象,而且它们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将“水”定义为一种世界的原初基质。
从最早的创世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对于世界诞生的描述。《埃努玛・埃立什》中写道,海中的咸水与甜水作为阴阳两性孕育出了神灵;古埃及则是认为原始海洋中孕育出的蛋孵出了创世之神“拉”;《梨俱吠陀》的《金胎歌》中则是认为大水怀着金胎,而金胎中就是世界最初的神灵。
虽然古代中国的《管子・水地》、杨泉与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本原论与更早期各古国的神话相比显得更加具有逻辑性与唯物主义色彩,但不约而同,其所阐释的水在世界中的位置却很微妙的相似。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水本原论、水本原神话中创造世界的或者说创造这个世界本身或存在的其实并不是水。“水”犹如一片混沌,混沌中诞生了“存在”。就像神话中从混沌中诞生的神创造了整个世界,如卵中孵出的“拉”,金胎中孕育出的神灵。而水中诞生的神的创世行为则相当于“存在”的自我演化。“水”这片混沌的任务只是创造了神,之后“水”就完成了它的主要工作而退居到一个蕴含在万物之中或包裹万物的类基质的地位。就像《管子・水地》与杨泉的水本原论中强调生成万物的本原其实是地本原与气本原。
《管子・水地》中一开始就先提出了地是万物的本原,因为地生出了万物。而“水”作为“地”的血气、经脉使地有了生成万物的能力,所以“水”成为了“地”创生万物的基础,“水”也蕴含于万物之中,成为了万物的基质。
杨泉在论述“水”与“气”的关系时也是这样的态度,“水”在产生“气”之后的创生任务就交给了“气”。所以他说“水”为立天地者,而“气”则为成天地者:“气自然之体也。地发黄泉,周伏回转,以生万物。地者天之根本也。”
气生日月、星辰、风石等等,包括人本身:“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澌也,灭也。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
好像“水”在生成“气”后任务就完成了,“气”完成了最后的所有工作。所以很多学者也认为杨泉的学说坚持了和发展了西周的气一元论。
泰勒斯坚持认为世界是浮在水上的,水在万物之中蕴含,万物消亡又复归于水。于是水作为世界基质和大环境的性质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各个文明的水本原论可以总结出其中水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1)“水”是先于世界(存在)的,类似于世界(存在)的基质;
(2)“水”运动而不变、具有同一性、永恒性;
(3)“水”衍生出了世界(存在)演化的开端(创世者),万物演化最终会归于“水”;
(4)“水”并不是创世者本身,世界(存在)的演化是脱离水之后的;
(5)“水”蕴含在世界(存在)万物之中。
进一步可以简要绘出人类古代哲学中水本原论所描述的水与世界的关系图(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古代哲学的水本原论中所描述的“水”是作为世界的基质将世界囊括于其中。在那里,“水”已经超越了它具体存在的样态,它已经被抽象出来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有很多哲学史上的概念都与这个抽象概念相类似。比如古希腊哲学中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6)的“无限”概念。中国古代道家老子所提出的“道”或“无”的概念,以及印度哲学中“空”的概念等等。
信息演化本体论对于在中国发展了近40年的信息哲学的研究视域又进行了新拓展,重新阐释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之前总结出的水本元论中相关的几点性质与“非存在”的一些特性极其相似。
下面我们可以列出与水概念相对应的“非存在”概念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1)“非存在”是先于“存在”的,类似于“存在”的基质;
(2)“非存在是无限的并具有同一性、永恒性;
(3)“非存在”转化为了“存在”,“存在”又转化为了“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的前状态与归宿;
(4)“非存在”并没有创造“存在”本身,“存在”的演化是自身的、自然的;
(5)“非存在”蕴含在“存在”之中。
如水本原论中的水一样,“非存在”本身是无限与永恒的,所以如同水是先于世界,作为世界的基质一样,非存在也是先于存在并作为了存在的类基质。

图2与图1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图1”中世界被水所包裏,而“图2”中当下的“存在”被无限的“非存在”所包裹着,“存在”在自我的演化过程中从“非存在”中诞生又复归于“非存在”,区别是这里的“存在”是物自体世界与信息世界以及时间三体交融的存在,比水本原论中所表达的世界更加全面与复杂。
阿那克西曼德将世界本原抽象为“无限”。海德格尔以及德里达都是通过研究古希腊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前的先哲们,尤其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才得到的灵感,并提出了自己的存在学说。”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在运动中分裂出冷和热、干和湿等对立面,从而产生万物。因为“无限”本身是无固定限界、形式和性质的东西。所以它只能在永恒的运动中先分裂出对立的形式,然后这些具体的对立形式再进一步创生了存在世界。而对于道创生世界的过程老子有这样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也不是直接创生了世界,而是创生了阴阳,其实真正形成世界的为阴阳。
万物是生于有,也就是有自身的自然地演化生出了万物,而有则是产生于无,而道家的道与无是同一的。这两段话描述的其实是一个意思。与之相同,“非存在”也不是直接创造了“存在”,就如同王弼所谓的有“以无为本”,说明了“有、无”之间只有体用、本末关系,并不含有“母”与“子”的生成关系。它们二者并不是母子的互生关系。“存在”是在自身的演化运动过程中完成了与“非存在”之间的转化。“存在”的演化是自然的,是不依赖于“非存在”的。
古代哲学的水本原论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复归思想,世界来源于“水”并最终复归于“水”。中国的道家也认为万物生于道(无),灭归于道(无)。就如同印度哲学中的“空”与“实有”这对概念一样。印度哲学中的“空”的概念与“实有”概念相对,是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唱赞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had,约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中对世界起源于“空”就有这样的描述:
问曰:“此世界何自而出耶?”
曰:“空也。唯此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空,亦归于空。空先于此一切,亦为最极源头。”
关于万物起于“空”亦复归于“空”的思想与“存在”起于“非存在”亦复归于“非存在”的思想本质上是相通的。在阿那克西曼德对“无限”概念的阐释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思想,他强调了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了世界的运动。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关于事物生成和消亡的“补偿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从“无限”中分离出事物的生成过程是对“无限”的损害,因而要使一些事物回归“无限”作为补偿。这是“时间的安排”和“报应”,“根据必然性而发生”。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0~前470年)所推崇的“火”的精神也是如此,他认为火这种最剧烈的运动正是体现出了世界无休止运动的本质。他之后的哲人这样评价道:“他把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原因视为这一事物的多余和另一事物的不足。”
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事物的演化与消亡是同时的,区别只是他这里的起始与归宿是“火”。而恰好就如同泰勒斯所说的那样:“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水”与“火”虽然都是从自然界寻找到的原型,但因为经过了哲学的高度抽象,其实它们已经从自然界中被抽离出来,并与世界本身相对立。就如同其它的本原说所抽离出的概念一样,都成了世界之前的原状态或者世界出现后的介质、根基。并在世界的演化运动中保持着一个稳定、唯一、恒定的状态,提供一个世界延续发展的大环境。
而且同时,它们不仅在世界背后,也在世界中每一个存在物的背后或说是蕴含其中。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不可缺少的成分,尤其生命更是依赖其而存在。《管子・水地》中也认为“水”作为“地”的血脉,蕴含在“地”之中并维持其存在。杨泉更是认为“水”不仅维持了“地”的存在,而且化身为气,并以气的形式创生了万物。图3可以更形象的表现出“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

图中有一条实线与两条虚线,表现了同时进行的三个转化关系。实线为“存在”的自我演化关系,两条虚线为“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转化关系。
N在演化为N+1的同时也转化成为了“非存在”
N在演化为N+1后就属于“前非存在”范畴。
而在N演化为N+1状态之前,N+1是属于“后非存在”的范畴。
就在N演化为N+1的同时N+1也由之前的“后非存在”成为了当下的“存在”。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存在”是由所有存在物组成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有四个方面。将一个存在物单独列出必须排除它与这个世界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存在物的所有“存在”方面。将复杂问题的一个方面抽离出单独分析,只是为了易于理解,所以图中“存在N””与“存在N+1”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存在”的全部方面。所以,不仅“存在”被“非存在”所环绕,它们二者也是相互交融的,“非存在”也是蕴含在“存在”之中的。
如此多的例子最后汇集于一个问题:抽离出作为世界本原的“水”概念,以及上文中提到的很多相似的本原概念,为何它们会如此的相似于“非存在”概念?
因为它们都被定义为一种纯粹的、原初的、唯一的、无内在和外在差别的存在概念。它们所指向的内容因为没有了差别,没有了与他物的联系,也就无法与任何他物进行相互作用,所以这种完全孤立的事物也就无法显现自身、也就无法存在。
“存在”是在相互作用中得以体现自身,在差异中得以存在的。所以当“水”被提炼出来作为世界的本原时,“水”就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水了。其实这个概念的内容已经指向了“非存在”领域,其它类似概念也是如此。而“非存在”领域是绝对的“无”,是绝对的无限与同一。它们之间如此的相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它们在内容上是同一的。
结论
(1)古代很多最早的人类文明都分别独立的创造出了相似的水本原倾向的学说或神话传说。这些水本原思想有很多相似的特质。
(2)古希腊的泰勒斯,中国古代《管子》、杨泉,古印度神话,古埃及神话,巴比伦神话等等。它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水本原学说或有水本原的倾向。
(3)“水”虽然是从自然界寻找到的原型概念。但因为经过了哲学的高度抽象,其实它已经从自然界中被抽离出来,并与世界本身相对立。就如同其它的本原说所抽离出的概念一样,都成了世界之前的原状态或者世界出现后的介质、根基。
(4)从各个文明的水本原论可以总结出其中“水”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1)“水”是先于世界(存在)的,类似于世界(存在)的基质;
2)“水”运动而不变、具有同一性、永恒性;
3)“水”衍生出了世界(存在)演化的开端(创世者),万物演化最终会归于“水”;
4)“水”并不是创世者本身,世界(存在)的演化是脱离水之后的;
5)“水”蕴含在世界(存在)万物之中。
(5)信息演化本体论中与“水”概念相对应的“非存在”概念具有极其相似的一些性质:
1)“非存在”是先于“存在”的,类似于“存在”的基质;
2)“非存在”是无限的并具有同一性、永恒性;
3)“非存在”转化为了“存在”,“存在”又转化为了“非存在”,“非存在”是“存在”的前状态与归宿;
4)“非存在并没有创造“存在”本身,“存在”的演化是自身的自然的;
5)“非存在”蕴含在“存在”之中。
(6)有太多的类似于抽象出的“水”的概念: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老子的“无”、“道”、赫拉克利特的“火”、佛家的“空”等等。它们都有非常相似的特性。
(7)那种纯粹的、原初的、唯一的、无内在和外在差别的存在概念。它所指向的内容因为没有了差别,没有了与他物的联系,也就无法与任何他物进行相互作用,所以这种完全孤立的事物也就无法显现自身、也就无法存在。“存在”是在相互作用中得以体现自身,在差异中得以存在的。
(8)当“水”被提炼出来作为世界的本原时,“水”就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水了。其实这个概念的内容已经指向了“非存在”领域,其它类似概念也是如此。而“非存在”领域是绝对的“无”,是绝对的无限与同一。所以它们与“非存在”之间如此的相似,因为它们在内容上是同一的。
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理论是基于邬焜信息哲学关于信息形态的分类理论提出的,最早见于笔者论文:邬天启,基于信息哲学理论关于存在问题的新思考——存在的层次、存在与非存在]
存在的四个方面为:A.直接存在,B.客观间接存在,C.主观自为存在,D.主观再生存在。
A:最基础的存在方面,包括物质,能量,场等,其他存在方面都是以它为基础,由它作为本源而派生出来的存在;
B:客观信息的存在方面,是A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这个存在方面使主体认识A得以可能;
C:它是主体直观把握B产生的信息性存在方面,包括主体对外界一切事物的直观感觉,记忆储存等,它是主体认识世界的窗口和门户,是D产生的最基础的原材料;
D:主体创造性的信息形态,在意识中进行了加工性改造、重组性再造、创新后的存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