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创考研 | 浅析传统文化在影视文艺创作中的融合


上期回顾
编导影创考研 | 数字电影的虚拟美学表现
浅析传统文化在影视文艺创作中的融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不仅文化内容丰富,在精神层面也有着广泛的传承,为当代的影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想意识形态。
将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素材应用在影视文艺的创作中,能使我国的影视文艺作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也能在融合的过程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家面对中国的历史、现实,投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它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国文化中一些内在不变的重要精神。
这些精神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宗旨与精髓,是中国文化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复现的主题和论争的核心;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前进的内在动力,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赓续、保持活力的原因。


影视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在现代也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是以和为贵,以孝为本,以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为贵,这就需要我国人民来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精髓,将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传统融入在影视作品中,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
2019年7月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记录。电影取材于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主角哪吒颠覆以往传统的正义形象,成为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少年郎,核心讲诉他在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时奋起抗争的经历。电影大量创新传统文化元素如憨态可掬的青铜器结界兽,太乙真人的指纹密码锁,开启虚拟仙境的山河社稷图等。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电影所展现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鼓励年轻一代在磨练中奋勇前进,不负韶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凸显了时代精神,展现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中华美学中包含着不同的流派,无论是楚骚,还是禅宗等各家思想与文化,都给影视文艺创作带了一定的灵感。
由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画面追求一种朦胧、虚拟的非现实感,传递出一种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的意境,致使中国早期电影在意境的追求上,善用画面表现“雾里看花”的美学特征。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电影意境的营造忠于场景与人物的融汇,由外在的景物传递着人物的心绪,延伸着人物的性格,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那山那人那狗》是90年代中国民族传统散文诗意电影的典范。电影开场便描绘出美丽的湘西自然景观,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流水,幽静的村庄,勾勒出一幅淡雅、朴素的山间景象。在影片中,导演将父子之间起起伏伏的情感融于绿水青山之中,在宁静悠远的意境中,使色彩具有了情绪功能,烘托着人物的心境。

同时影视生产中审美表现的场景化,不仅体现影视艺术的审美创造力,一样也传递文化价值观。
例如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使用4K超高清主屏和大量冰屏,并借助舞美灯光音效,把3000 平方米演播大厅打造成古典美与现代感并存的比赛场景,选手置身其中与百人团比拼,仿佛古时两军对垒;选手答题时令旗招展、鼓点密集犹如将士出征;比赛中解读诗词用的高清大屏幕成为一幅徐徐展开的雅致、唯美画卷,尽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

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所在,是由具体而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是促进当下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身处在中国大地上,浸润在中国文化中,影视创作者无论有意无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响。无论是对传统价值的维护和传承,还是揭示传统价值与时代语境之间的矛盾,都是电影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新思考和转化发展。
未来我们既不可能离开这片土地,也不可能脱离我们的历史,因此当继续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姿态,在影视创作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