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无损音质歌单|Chapter 6 · 自然篇 · 美丽新世界

从黎明初现到明月高悬,从清丽湖岸到美丽生灵……我已看到那美丽新世界。我已拥有那美丽新世界。
Part 1【美若黎明】
1.《 美若黎明》 00:01
这首歌曲创作于意大利。由于时差的关系,李健起得特别早,习惯熬夜晚起的他突然发现早上的阳光给了他一种从未有过的希望,欣喜地感受到一天起始的状态。夹杂在梦境和现实之中的感觉令他产生了创作灵感,于是他借鉴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以充满美好与希望的意象创作了歌曲。
前奏闪烁,如同在晨雾中折射的光影。让我想到——夏日黎明,站在老式居民楼的天台上看城市渐渐苏醒。时光让世纪初的楼房变得柔和与灰蒙,天台上拥挤、温馨、又干净。葱郁藤架上的豆角沉沉垂缀,饱满的紫皮茄子泛着鲜亮的光,晾晒的衣服随意又不失有序地悬挂在菜丛之上,衣角滴落的水珠挂在浓绿的叶子上……薄雾渐渐散去,晨光渐渐明朗,城市的模样渐渐清晰。对面乏味的窗子里,年轻的爸爸出现在小厨房里做饭,还穿着睡衣的妈妈到阳台收晒干的衣服,楼下的街道,上学的孩子骑着自行车经过,留下一串叮铃清响,老人出来散步,遇见熟人相互笑着寒暄……这份美好如此温馨,崭新的一天像崭新的生命一样鲜活,让人微笑着羡慕,让人含着泪感激。
2. 《等待黎明》 04:26
这首歌是大型抗战史诗故事片《百团大战》的主题曲。由爵士乐大师黄勇作曲,李健主唱。
歌词平实又极具画面感——当暗夜深沉所有人都精疲力尽的时候,握住战友的手,用力量的传递,呼唤他不要睡去,燃起希望,等待黎明,等待胜利的那一天。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希望温暖,都浓缩在黎明前与战友握紧的一双手中。听者也会感到其中那隐隐的、坚定的、希望的力量。
Part 2【神仙湖畔】
3. 《贝加尔湖畔》 10:14
这首歌是李健去到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畔后写的。当时,俄罗斯大使陪李健一同参观贝加尔湖畔。在俄罗斯大使的邀请下,李健决定以贝加尔湖作为创作背景,用俄罗斯式的配器创作一首歌曲,并当场用手机录下几句旋律。回国之后,李健觉得这段旋律可以使用,就拿吉他试弹。确定曲子后,又花两三个月创作完成了歌词。
除了歌词强烈的画面感,个人觉得这首歌绝妙的地方还在于,它既可以是“人眼中的湖”——春风沉醉、绿草如茵、恋人漫步;又可以是“湖眼中的人”——人们含蓄在眼里心中的爱意,被湖面看到、借湖面诉说……“两个人的篝火,照亮整个夜晚”,自然的爱与人间的爱相互交融、和谐美好……
4. 《抚仙湖》 14:19
李健与友人到云南抚仙湖游玩,夜晚在湖畔拨抚吉他歌唱,清晨迎着朝阳下水游泳。当潜入湖水又冒出水面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一段旋律,于是回去后写下了这首关于抚仙湖的歌曲。
“这是怎样的夜晚/让人伤感又留恋 你说记住这一刻/哪怕从此各天边……”,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与朋友度过美好的夜晚,黎明到来却又要各自走散……离别的伤感注定存在,但美好的一刻即是永远。
5. 《珍爱深深》 19:00
深深洱海里的深深的爱……
李健创作随笔:“第一次为别人的曲子填词,作曲人是久石让。这首歌是为陈凯歌的舞剧《希夷之大理》而写,故事的背景具有神话色彩:不能相爱的公主与猎人分别化作云朵和石头,每等到大风吹开洱海时,天上的那朵云才能与沉入湖底的石头相见。填词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最后的定稿是个早晨,阳光饱满,心情大好。”
6. 《丽江》 23:33
“走过了流水人家/我的她还在心中”,见过美好景色无数,心上人始终如一——是否也是宣告自己,在这物欲纵横的世界,我愿一人坚守本心
7. 《雨后初晴》 28:22
《雨后初晴》是李健在日本京都创作的歌曲。那是11月底的京都,虽然有几天放晴,但整体来说,这座古城天天都在下雨,这幅景象也让音乐诗人特别的感性,李健说自己喜欢下雨的日本,因为雨让整个世界充满了诗意,他在歌词里也描述这份浪漫:「还有谁像我一样信奉着春风细雨」。在京都,李健发现许多东西似曾相识,这首歌写得看似爱情,但其实不是情歌,词中的「你」其实是个故意不讲出的某个特定的人,反射歌词里「在梦里寻找真实还信以为真」。京都就像是一个不真实的地方,就像是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人们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却在这陌生的城市,更靠近心里的信念:「我只相信古老的情感」。音乐上最早的动机和味道充满些许的日本传统音乐的和声以及调性的表现,一开场用吉他弹的几个旋律,是整首乐曲创作的雏形,更构成日本最典型的音层:增四度,这个音层其实是音乐人不太愿意用的音层,因为它会让人听起来不太习惯,却也因着这份违和感,带出深植内心那份信以为真的熟悉,段落中用了钢琴富含情感面的表现,诉出似梦非梦的唯美状态。更在听起来像是结尾的部份,加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爵士:以为结束,又起了一段,让看似已经结束的想往,继续延续。
这首歌的歌词创作灵感来自张枣的一句诗“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Part 3【美丽生灵】
8. 《你从天而降》 33:19
李健创作手记:「《你从天而降》写给我在温哥华时遇见的一只海鸥,它每天来到我的阳台打招呼,跳到我的手上吃东西,这是一种信任,我甚至自作多情地觉得是一种宠爱。它也让我回想起自己多年前初次与鸟儿亲近的情形,那只小鸟儿来到我的房间,不小心滑了一跤,感觉它自己还挺不好意思,那是像童话般的一个瞬间,让我觉得童话是存在于现实中的。 我写过许多与自然与动物有关的歌,“人与自然”这四个字是很玄妙的,我在动物身上常常感受到没有防备的友善。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的过客,它们的世界在某一个维度上可能比人类更丰富多彩,当我们彼此遇见,便存在于对方的世界里了,互为客人也互为主人。人与动物、人与人各有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彼此换位理解、交流、退让、爱护,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古老的法则在现代社会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
9. 《深海之寻》 37:20
这是一首环保主题的歌曲。“我的辉煌让你黯淡了很久/我的挥洒穷尽了你的所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令有良知的人类感到羞愧。但若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爱情里面,依稀仿佛,也有这首歌的倒影……
10. 《美丽生灵》 41:50
李健创作手记:「《美丽生灵》的创作基于一次潜水中遇到了一种巨大的鱼,名字叫蝠鲼,我像是忽然闯入了它的世界,但它对我表现得特別友好,没有因为我的到来而防御,蝠鲼一家自在游乐。 我觉得我们眼中的动物和动物眼中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样的:我们是动物眼中的动物,在地球上和平相处,彼此遵循自己的世界,彼此尊重各自的世界,既要维护又谨慎踏入,保护好彼此的生活,不介入过多。当我看见大鱼一次又一次在我身边徘徊时,它带着友好的场,给我一种温暖的、既亲切又陌生的感觉。生物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模样也是音乐里最高的境界。 我从这样一个朴素的日常经历中联想关于人和人之间,生物和生物之间的思考,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演化到今天都是美好的,要尊重某种自然选择,尊重所有的生活都是需要同等地和平共处的。《美好生灵》看似一个环保主题,更多是我对生命之间的单向思考,我姑且叫单向思考,因为我在思考,而我不知道我面对的生灵是怎么思考的,它可能也在思考。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神秘莫测的,物不同类不同,我们很难揣测对方的经历。那一瞬间微妙的情感,好似人和生物体之间的息息相关与心心相印。」
Part 4【心升明月】
11. 《风吹麦浪》 46:11
李健在一采访中说:“我有一首歌叫《风吹麦浪》它有一半以上都没有歌词,尤其是后面,因为我试过填什么词都会打扰这段旋律。其实调我认为那个是一个歌手最才华的体现,比如你的编曲你的和声是可以模仿的,比如可以借鉴德彪西,比如说坂本龙一,日本的大师级。他很多都是借鉴德彪西、拉维尔这些东西,这是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对方的旋律拿过来这就是抄袭了,旋律是唯一不可以抄袭的,节奏大家都可以用,旋律是真正内心掌控的东西。旋律是最本真、最能代表一个作曲家的一个东西。无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是一个大师级人物,写一段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旋律,都是同样有难度的。”
12. 《水流众生》 50:16
《水流众生》是李健第一首为西藏而写的歌,第一次看到冰凉清澈的冰川水从地下涌出,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绿草如茵、牛羊壮美,高原反应所带来的身体考验和面对天地山水的精神探索,让他内心如水般自然流淌着臆想和疑问,一句“有谁看见转山转水转不出自我,看不完的尘世里看不出辽阔”,将人生的境遇比作山水之间的流转,极富哲思与禅意,颇有智慧地隐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这种“天地洗礼”的庄严感变成了此次创作灵感的催化剂,李健说:在四十岁以后逐渐理解西藏,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在他看来即是离人的本源更近。《水流众生》的开篇,李健请西藏的朋友唱了一段经文,与歌曲的旋律衔接浑然天成,没有疏离感。他写下:“有没有那样的山能阻挡命运的乌云,保佑从来不平坦的路程”,感慨日常生活中花前月下转身,比眼前唐古拉山的险峻山势与克服生理上的痛苦更难。《水流众生》这一歌名因断句方式的不同也可作不同解读:“水流众,慢无声”,表达着一种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而“水流,众生”,则隐喻了自然和人生流转依存的相似与共通。歌曲所拥有的美妙,是见人见智的理解,赋予丰富的内涵。
13. 《心升明月》 54:56
李健说这首歌是《依然》专辑中最“传奇”的一首歌曲,旋律部分是2011年春节在泰国海边度假时完成的。在广阔的海边写下极富东方韵味的旋律,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复制的诗意与浪漫。而这首歌的歌词又是在离开泰国的飞机上完成,更让这首歌透露出一种我心似明月般的清静无染和多情缠绵。
这是一首西洋乐器做出的东方音乐,透露出浓浓古典主义的端庄、平静、恬淡、大方。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怀,也忽然明白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朦胧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