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俗学概论》摘录3-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2023-06-27 10:19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钟敬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二版,2020年2月二十印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食俗


二、节日食俗


三、祭祀食俗


四、待客食俗


五、特殊食俗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衣着;装饰物;人体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日常用具

(一)最初阶段

以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尚未形成,地区间差异也很小,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差异。

(二)第二阶段

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三)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四)第四阶段

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e.g.礼仪伦常、求吉心理、民族自我意识)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构成要素:

质(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服装的样式)、色、饰、画(花纹、图案——包括人身的)

基本趋向:

麻、棉取代树叶,铜铁饰物取代兽骨饰物,人工颜料取代天然颜料,合身式样取代简单披风,服饰上的花纹取代人体上的图案。

跨入文明时代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二)求吉心理

(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变化主要因素:

①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②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

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巢居、穴居)

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我国民居共同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中国民居最突出特点)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土重迁)。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在随处可见。


《民俗学概论》摘录3-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