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百分数(一)》
说课标
1.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知识与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数学思考:“进一步认识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解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2.
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2.使学生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3、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与实验版教材的主要变化
• 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 • 本册教材在编排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时进行了新的尝试。教材结合例一教学如何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结合例二教学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这样编排,一是更能体现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二是大大缩减了例题的容量。 • 增加用抽象的“1”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
1.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呈现系统安装进度、服装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车销售情况的百分数,旨在突出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材的三个实例中的百分数包括百分号前面的数的是整数的、小数的,小于100的、等于100的、大于100的,使学生认识各种情形的百分数。 教材直接给出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根据此意义描述实例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引导学生找出相比的量是哪两个,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与分数教学中强调“量率对应”的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比的关系,在生活中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如“出勤率”“发芽率”等。由于百分数是一种比,因此也可以从比的角度解释相关概念。 接下来,教材呈现了前面所引出的三个百分数的读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子分别是整数、小数和大于100的数。 例1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的必要性,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 教材选取的数据具有典型性。3÷5,4÷6这两个算式,3÷5能得到有限小数,也能直接将分数结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4÷6则无法除尽,需取近似值,且无法直接将分数结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四种情况基本涵盖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所有可能性。 例2也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的必要性,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整合在一起。 例3是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是例一的延伸和发展,其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一致的。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①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②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 例4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相同。由于有了相关知识基础,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不会感到困难。 教材提供了两种基本的解法,体现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看到每种解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着重理解“增加了12%”是增加了谁的12%。 例5选取了“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三月降了20% ,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这件商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这样一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提供商品的具体价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阅读与理解”时发现按照“要求涨幅或降幅,就要知道前后的价格”的常规思路,遇到了“原来价格未知”的障碍,由此产生假设原有价格的的需要。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假设商品原来的价格为某个具体数值,比如100元。这就将新的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问题,利用旧知加以解决。教材以商品原价100元为例,给出具体解法。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降价的20%和涨价的20%是相对于不同的量而言的,因此,虽然降价和涨价的相对比率相同,降价和涨价的绝对数值却不同。 不同的假设,却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原价是多少并不会影响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把商品的原价假设成抽象的“1”。这个“1”不是“1元”,但可以代表“1元”“100元”“1000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在“回顾与反思”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果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商品原价假设为
a
元。此时5月的价格是0.96
a
,和3月价格
a
相比,(
a
-0.96
a
)÷
a
=4%,结论不变,进一步验证了假设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说建议
教学建议
1、百分数的意义
1.丰富学习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百分数为什么会在生活中这么广泛的应用?既然百分数是一个分数,为什么不直接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信息?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思考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2.加强具体表征与分析比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大量的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用文字的、图表的、动作的等多种具有个性的表述方式,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同时,再引入“百分率”“百分比”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对百分数、分数、比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清百分数和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在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中,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
1.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结合问题,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借助数量关系的分析,进行列式计算。并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启发思考:怎样将一个小数化为百分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百分数?对于分母不能直接化成100的分数,应该怎么办?怎样将百分数化为小数或者分数?以问题驱动为主线,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环境,帮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灵活掌握转化的方法。 2.适当增加练习,熟练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其一,开展专项练习,掌握某些特殊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对应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在以后学习中的计算正确率。例如,针对12.5%、25%、37.5%、40%、60%、75%、80%、87.5%这些特殊的百分数,比较熟练地掌握它们与分数或小数的互化结果。其二,在具体的练习情境中,倡导进行多样化的互化方法,培养灵活应用方法的能力。例如将760÷2000的商写成百分数,既可以是算出小数结果,再化成百分数;也可以是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缩小20倍,再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等。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又不失为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
3、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有效利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在数量关系上是一致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分数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利用线段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教学时,可结合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说清“这里是谁与谁比”“以谁为单位‘1’”“求得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等,将图示与言语表征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表达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数量关系。 3.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5是有关用单位“1”解决有关问题的例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可以围绕“到底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的幅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教学。在“阅读与理解”环节,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要求什么问题?你会直接解答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思考:不知道3月的具体价格,怎么办?当学生提出可以假设具体的数据,通过假设不同的数据,对结果进行比较之后,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假设的数据不同,结果却一样?如果假设价格为单位“1”,结果是否还会一致?为什么降价和涨价都是20%,商品的价格却发生了变化?……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探索与思考,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变中不变的思想。
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有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
1.利用生活资源: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应让学生让学生在身边找百分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PPT课件与微课程双管齐下,让学生从视听效果中获得知识。
3.实践活动:
以硬币为教具,让学生在动手分配中体验百分数问题。来源于易公教育 以上是我对人教社2014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的认识,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