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碳市场展望系列22——2022年中国碳市场展望

2022-05-06 08:33 作者:舍得低碳频道  | 我要投稿

快车通道:

碳减排制度系列汇总

CCER制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系列汇总

动力电池发展趋势系列汇总

ISO 14064-1系列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市场展望系列的第二十一部分:2022年国际碳市场展望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二十二部分:2022年中国碳市场展望



我国七个试点碳市场的市场表现差异较大,这与各地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监管力度等的差异有关。试点碳市场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未来中国碳市场将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释放合理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动,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进而实现碳减排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生产和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如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预期 2022 年全国碳市场纳入建材和钢铁行业,有望“十四 五”期间纳入全部重点能耗行业。


2021 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先后正式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分别开展建材行业、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和基准值测算等工作。 


预期 2022 年,建材行业和钢铁行业将会成为第二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会逐步完成除发电行业外的其他七个重点能耗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的纳入。 


预计完成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 45 亿吨扩容到 70 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 2030 年,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 1000 亿元。


2、预期 2022-2023 年全国碳市场优先引入机构投资者,之后逐步引入个人投资者。


预期全国碳市场的市场主体会更加多元化,在 2022-2023 年会优先纳入机构投资者,之后逐步纳入个人投资者。更多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有助于形成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价格。金融机构将碳市场作为投资渠道,向碳市场参与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也有助于推动交易顺利进行,促进碳配额的合理流通,进一步提升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 


3、预期全国碳市场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丰富碳金融产品。


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是现货交易,将来会更多地把碳金融衍生品纳入到碳市场。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全国碳市场将会推出更加市场化与金融化的产品,借鉴欧盟碳市场,在现货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期权期货等碳排放交易的衍生品。


碳交易产品多样化,可以有效规避交易价格波动风险并且增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但同时需要注重市场的风险管理。成熟发达的碳金融市场能够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增加企业的减排意愿,提高减排效果。


4、预期开征碳税进程将提速,与全国碳市场协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


碳税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征收对象的税种,因为碳市场覆盖的大多是排放量较多的大型企业,而碳税更为灵活、覆盖范围更广,可以很好地覆盖那些排放量较少的小型企业甚至是个人,因此碳税是对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补充。


此外,碳税属于政府强制性工具,见效快、成本低,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税收体系,碳排放权交易属于市场自发性工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时间长、成本高,因此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各有优劣势。在双碳目标的严格约束下,中国未来有望加速出台碳税相关政策,与全国碳市场协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5、预期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规则将进一步完善,碳配额总量设置坚持适度从紧。


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期将从目前的基于强度减排的配额总量设定方式,向基于总量减排的配额总量设定方式过渡,碳减排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碳配额的供给与需求,进而影响碳市场的价格。


在碳中和目标下,未来我国碳减排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总量确定预期会长期坚持“适度从紧”的原则,并且在交易平台的公开透明性、排放和配额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核查监管机制的严格性等方面持续加强。 


6、预期中国碳市场将加深与全球碳市场的合作,开始探索国际化道路。


2021 年 9 月,中国-加州碳市场联合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目的,促进美国加州碳市场与中国碳市场之间的合作。


未来中国碳市场会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各碳市场的合作,借鉴国际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协调中国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间的差异,加快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同时,中国全国碳市场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在全球碳市场建设中有望发挥规模优势。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抽水蓄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动力电池发展趋势,钢铁碳中和,氢能,智慧园区,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数据中心,中国乘用车双积分,低碳供应链,循环经济,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


 

付费服务: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碳市场展望系列22——2022年中国碳市场展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