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年不好:看中医如何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其中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年不好:看中医如何治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其中比较主要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
(1)饮食不节: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输布水液精微之功。故饮食不当,节制失度,极易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壅塞呆滞脾胃;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败伤中阳,气血凝滞;或恣食肥甘厚味,烈酒浊乳,湿热中阻均可使脾胃纳化升降失常,从而引发胃脘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诸证。《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证治汇补》“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食辛辣炙、酒面热物者;有壮实者恣饮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以后,继之不调者。”均说明了多种原因饮食所致的伤胃。
(2)七情失和:情志太过,久而不解,均可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出现肝胃不和之证;肝气久郁,化而为火,火灼胃阴,可出现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等胃阴不足之证;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可致瘀血产生,瘀阻络脉,可出现血瘀胃痛,并可见吐血、便血等证。如《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所云:“宿病中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血,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夫痛则不通。”
(3)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犯脾胃,损及功能而引发本病,尤以寒、湿、燥三邪为甚。感受寒邪或饮食生冷,可致寒犯胃脘,中阳不振出现胃痛喜暖、恶心呕吐及腹泻诸证,如《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湿邪粘腻,呆滞脾胃,壅塞气机可现腹胀、痞满诸证;燥邪入里,灼恋胃阴,可现胃脘隐痛、口干、便秘等胃热阴亏之证。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饥饱不匀,或食生冷硬物,或肥甘厚味不节,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钝,脾胃失键,而为胃脘疼痛、窒息痞满、纳差、乏力诸证。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型辨证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以上就是所有的中医辨证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了。如果有因为长期饮食不当而导致慢性胃炎犯病的朋友,是可以尝试上述的中药来治疗的,对症下药治疗不同情况的胃炎,效果肯定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在平时更加要多注意预防,就是饮食规律,少食多餐。尽量坚持清淡饮食,拒绝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