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0617晚返场 郭虹旭

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𝟐𝟎𝟐𝟑.𝟎𝟔.𝟏𝟕 晚 repo+返场(+合影环节 郭虹旭fo)+笔记
——没有上帝,只有恶魔在低语,而重要的是不要被夺走美好
卡司:
费 尧 多 尔——付 翔
德 米 特 里——胡 迪
伊 万——李炜鹏
阿 辽 沙——郭虹旭
斯乜尔加科夫——赵凡嘉
很难说这是不是一篇repo,但是刚看完之后速记的一些东西解释不了我的困惑,因此必须要借助资料进行补完,以求表达的准确,所以这算是一篇笔记。
1️⃣ 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复调性
其实我也不是非要讨论文学技法,但音乐剧版呈现出的效果让人不得不追寻小说本身是怎样的一种作品。在第一次观剧的过程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部剧有两条线,一条线展现出了情节性,而另一条线展现出了人物、人物之间、同一人物同一时空及不同时空、人物之间同时空及不同时空的审视,而这种审视非常像对话,不仅有人物之间的对话,还有人物自身跟自身的对话,在音乐剧版《卡兄》这种对话一开始显得扑朔迷离,但它与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却息息相关。产生这一观感的原因或许可以从涉及到小说本身的一个点——复调性,来谈起。
复调性。这个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避不开的一个概念吧,复调性是不同的观点平等的被呈现,它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陀氏展现的方式,其一是对话,其二是“人格二重性”。
(1)对话。是一种剧场化的方式,他小说长于写对话,而且长于让人物自己说话,在对话之中形成观点的交锋;(2)“人格二重性”,在陀氏的人物塑造中,往往会让人物自身存在两种矛盾的心理,因而人物会备受煎熬,你会看到一个近乎分裂的人,而这两方面的心理都有可能让你觉得掌握了真谛,而无法直接读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或者说作者的意图被隐藏了。
基于(1)(2)原因 他小说的复调性得以展现,这也是为什么卡拉马佐夫在观感上拥有了两个层次:1.事件层次(故事)2.思想层次(对人的挖掘),这也是《卡兄》之所以可以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道德、宗教、心理以及人性的原因吧。
虽然这种方式显得非常的嘈杂、啰嗦(但小说的精华可能就在这些部分),我相信音乐剧版之所以呈现出这样密集、信息量巨大的效果与小说风格密不可分,甚至在刻意保留了这种精神情绪:陀氏的写作是冲动型的,并不字斟句酌,不做掩饰的内心披露,深入骨髓的无情解刨,忘情于展示严酷的真实,不作表面的抑扬,把判断留给读者自己(《卡拉马佐夫兄弟》总序部分)。所以,我认为音乐剧版可能会被认为“不被理解”是在于它的不讨好,而这种不被理解应该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音乐剧版一些呈现方式上有意思的特点
关键词:取舍 倒叙 交叠 肢体 重复
音乐剧版选择的两个主要故事场景应该是葬礼和审判,其他的人物关系、性格、故事层次均以这两个时空为基础进行了倒叙和穿插,出场人物在取舍中保留为卡拉马佐夫一家四口及一个私生子。剧本呈现上除了之前说过的以人物、人物之间、同一人物同一时空及不同时空、人物之间同时空及不同时空的审视为主,基本上保留了小说中精彩的对话,比如《宗教大法官》《一颗炙热的心的自白》《魔鬼。伊万的梦魇》(小说章节)等,同时台词和情节上 音乐剧版让人物自述或者2个(或以上)的对话中,出现一定的重复性,比如那句经常出现的 那晚你恰好去了莫斯科、以及信仰不需要被证明,即使全部是一样的词也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在剧情递进上产生了疑问、质疑、指责、审判的多重层次,一桩弑父案中,各人的对彼此的旁观,对自我的驳斥、欺诈、包容,在一种反复重复的方式中一层层的递进,而每一次的递进,都迫使自己撞击进自己的心脏,一刀一刀、一片一片,直到鲜血淋淋,却仍然空虚。
音乐上只有钢琴伴奏和人声,甚至还有人体打击伴奏(bushi),而肢体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情绪化,更衍生出一种对人类原始冲动的体现。(不过看上去真的很废演员)
3️⃣人物的二重性
音乐剧版在我看来精炼地保留了人物的二重性
👉如大哥和父亲以堕落拯救堕落,父亲直视自身的不堪“我是人还是畜生这种无关紧要 还不如就当个畜生 连墓穴都不需要 死在这田野里 起码这幅身躯 还能滋养一根树苗 活着是什么 不就是受苦吗 来吧儿子们 尽情的吃吧 喝吧 醉吧 舞吧 我太热爱生活了 爱得如此不堪”
👉大哥虽然不是凶手但却为自己曾经有过这种想法而认罪“我可以为此认罪但绝不是因为杀人 我想做好人 我又总是犯错 像我这样的人就该被命运狠狠地教训一次”(但小说里面大哥的二重性的特点还不止于此)”
👉三哥 的二重性
与小说相同的是,他在精神上杀死了父亲,因为愧疚而陷入了疯狂,诠释了真正的惩罚是内心的炼狱,是逾越神性高度理性的罪(《罪与罚》),音乐剧版还有一点在三哥的二重性上做了前后呼应。
以《宗教大法官》为核心从“1500年过去了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你们知道吗 无数的人在战乱 痛苦和饥寒交迫间备受折磨 而你 却在高天之上袖手旁边 现在你想来当救世主了?不必了!如今是我们 让大家吃饱穿暖 救世主是我们 现在没人需要你了 如果你得以彰显我们只能消失 所以必须消灭你 走入烈火吧 在熊熊火堆中燃烧成灰!这是你归宿!”的“人神”观念(由人及神,超越神的存在)
到“可是我现在 我不想要你的祝福和拯救了 因为我厌恶那些因为祝福和拯救生出来的疯狂 我要离开你以加入他们 不是那几千个被你选中的少数人 而是数百个没被你选中的大多数人你明白了吗”的“神人”观念(关于多数和少数的概念 《罪与罚》中人按照天性法则分为平凡人和天才的人,第一种人是材料只是用来增加数目的,只有第二种人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是由人及神的“超人”存在,但超人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少数毁灭,却被认为是在为人类造福)
👉小弟的二重性
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可能在阿辽沙人物的完善上。从各种书评来看,阿辽沙在小说的形象与其他兄弟比略显苍白,小说中阿辽沙面对大哥、二哥的输出,基本起到了一个桥的作用,或者是旁观者、博爱、克制、善良,但在音乐剧中,却能看到他的内心,这是神奇的一件事,这可能是不得已的一种二次创作,毕竟舞台不能让任何一个演员面无表情。这就让我在舞台上看见了,比小说更多可能性的阿辽沙,我能感到的有两点,第一他对私生子的态度(也许我的观点有些现代,若用一个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书中的阿辽沙)他的博爱应该普照给任何一人,但对私生子他却独独有了一点轻视和傲慢,当然这在当时可能是不能强求的;再一个就是很不一样的,给他添加了弑父动机(这在小说中是不可能的),在《一派胡言》的歌词中 有一句“阿辽沙不愿沾染父亲的所有不堪 现实之中这位父亲如果尚留一息 要如何才能够走向天上的那一位父亲”以及《我们是卡拉马佐夫》“谁能够理解这种疼痛 一瞬间 萌出杀父的冲动 我们都曾有过”,而当阿辽沙被设定成是一个在凶杀案中故意冷眼旁观的人的时候,他反而不再是小说中那个游离于有人之外的完美的旁观者——这场风暴唯一的观众只剩下我们和阿辽沙常常面对的那副圣女画像了。
而小说中上帝和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这句没有出现,与之对应出现的 反而是“如今我已经看到 恶魔的目的 并不是与神对抗 他在试图争抢一切美好 吞没那些每一个人心中 那闪闪发亮 的美好与希望”也许这是 音乐剧版阿辽沙最后说:我不会下跪 我绝对不会下跪的 原因吧。
后序:最阴差阳错的感觉是 看完音乐剧之后 且不论对于原著的解构停留在了哪一步 第一层次的故事性倒是让我在面对小说时候一场串的俄国名字而被劝退的畏难情绪减轻了不少 这下 我可以完整的去读一读这本小说了。
甚至不需要前后了解情况下片段式翻阅小说也能读的进去 因为对话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一段对话中的自白 前因和后果不是重要的 传达出来的自我审视是重要的
所以在大哥和二哥说话时候 被拉进去的阿辽沙就显得特别的可爱 比如在小说中 大哥拉着他跟他倾诉 二哥也拉着他跟他倾诉 并且都跟他一顿表白 说是多么的喜欢他 然后就剩下无辜的阿辽沙独自凌乱(bushi)
关于人物的二重性上,阿辽沙应该是还有一个点 就是情和大爱之间的关系 他是一个不懂的爱的人 但却发誓要爱所有人(轮椅🦽女孩的故事以及兄弟的评价来看) 他自己也在这个命题中非常的矛盾 但全剧观下来 这一点的层次 没有感觉到在哪里进行了展开[疑问] 比起这 他夹在哥哥们之间的样子 弱小可怜又无助 更让人印象深刻 哈哈哈
郭虹旭的脸还挺贴小天使的哈哈哈哈,而且唱的部分也很好。儿子中 表现最喜欢的是次子 李炜鹏ls 真的是太厉害了 无论是台词还是唱的 在台词密集情况下 情绪 咬字的清晰度 都是上佳 真的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