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笔试面试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1、关于教育学考博,北京地区开设院校如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首师大、中央民族大学。
2、关于北师大考博流程:网报--提交材料--外语考试(有免考)--专业课笔试、面试--录取
关于北师大申请,盲审比较看重的还是博士计划和已发表文章。
3、北师大教育学部博士招生采取申请-审核的方式招生,选拔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学术创新潜质的人员攻读博士学位。
一、申请条件
1.考生须符合《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生招生简章》的基本要求。
2. 外语报考要求:
招生专业具体接收的外国语语种详见附件《教育学部2022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除了英语、俄语和日语外,其他语种的考生必须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报考条件:
(1)相应语种的全国六级考试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2)相应语种的全国专业四级优秀或八级考试合格;
(3)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应的外语专业;
(4)在相应外国语国家获得过学位(经教育部认定)。
3. 外语免试条件:
(1)英语、俄语和日语免试条件如下:
①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需提供相应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且通过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八级考试;
②近五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需提供进修或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证明);
③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日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学术类)6.5分(3年内有效),托福90分(3年内有效),日语达到二级(N2);
④GRE成绩1200分以上(总分为1600)或GRE成绩308分以上(总分为340)(3年内有效);
⑤GMAT成绩650分以上(3年内有效);
⑥WSK(PETS 5)考试合格(3年内有效);
⑦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在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除了英语、俄语和日语外,其他语种的免试条件如下:
①相应语种的全国六级考试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②相应语种的全国专业四级优秀或八级考试合格;
③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应的外语专业;
④在相应外国语国家获得过学位(经教育部认定)。
对于未达到以上外语免试条件的申请者,如通过初审,须进行外语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4.攻读博士期间必须能够全脱产学习。
二、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与程序见《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提交材料(纸质版材料无需匿名处理)
申请者须于2021年12月3日前(以寄出日期为准)用顺丰快递或者EMS(勿用同城速递)向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无须提供下列3、6;书面材料一经提交,不予退换、退回)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须本人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个人自述(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以学科专业导师组报考,不填写报考导师姓名,若有报考导师姓名信息,审核不予通过);
3.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力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及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5.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
6.往届生需提供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小组组长签字的开题报告全文;
7.研究计划书;
8.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有关的两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推荐信须由推荐专家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推荐信必须真实有效。
9.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最多3篇。
(二)电子版匿名初审材料
申请者须于2021年12月1日前(以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向教育学部博士招生评审系统(同网上报名系统)http://2022.zs.graduate.bnu.edu.cn/page/bb/login,提交以下PDF版的匿名初审材料(所有文档均需进行匿名处理:隐去个人姓名、学号、硕士导师姓名;未进行匿名处理者,审核不予通过)
1.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不得填写报考导师姓名);
2.往届生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
3.研究计划书;
4.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均需匿名处理后再上传,最多3篇)。
相关历年真题:
2009年试题集
比较教育
1、试比较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两大比较教育流派的基本主张。
2、试析金融危机对世界教育改革的影响。
3、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我国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科。
4、试以英美国家为例分析制度环境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哲学
1、试比较终身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思潮和全纳教育思潮的异同。
2、试析当前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试论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4、试析文化传统与教育变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