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如何赢得苏德战争的(序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我小时候,在书店发现了一套二战丛书,有名将、王牌部队、经典战役、主力武器,读完了这套书,就迷上了苏德战争,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德棍。
早些时候,旧旧我啊就是有名的战争贩子了,不是装作腓特烈大帝就是自称拿破仑,然后说些天佑法兰西,“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犂获得土地”的胡话,大家看了就说,看看,旧旧又要发疯了,整个班里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但是等到疫情开始的那年,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住校,等到晚自习大家都回到宿舍楼的时候,宿舍楼里洋溢着男生的欢声笑语,我想在苏德战场上,特别是苏德之间决定性战役的进瞬间,每一次冲锋,可能就要少一整个宿舍楼的欢声笑语,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真得应该弃绝战争,不要在流血牺牲了,让男孩子可以开怀大笑,让女孩子不用惦念自己的心上人。
当然本期视频还是一个意在分析苏联赢得战争的原因的视频。
在我看来,苏联赢得战争的原因有三大方面,
一是德国战争机器致命的低效,
二是英美盟军不好度量的租借援助,
三是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强大的动员能力,而且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失去一个都很难彻底打败德国。
本期视频主要介绍苏德战争进程以及第一个方面-德国战争机器致命的低效
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着未来,苏德战争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有关苏德战争的叙述已经不单单是历史性、客观性的叙述了。如同一个被打扮的小姑娘,她可以是一个衣着时髦的英美女孩,也可以是穿着布拉吉,跳着芭蕾舞的苏联女孩。
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与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展开了四十多年的对峙,双方坐在核弹的火药桶上唇枪舌战,在看得见摸得找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展开了竞争,而二战是战后格局形成的根源,苏德战争又是二战主战场中的主战场,那么关于苏德战争各国贡献的讨论更是在冷战过程中喋喋不休,苏联毫无疑问在对德作战的过程中战绩存在注水的情况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班空战,英美盟军那边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盟军是夸大了自身俘虏的国防军规模,比如盟军在西线作战时,已经退役的国防军、德军辅助(甚至包括在北非战场俘虏的印度人)托特组织人员都算上,
关于东西线战绩同时注水的情况,可以用英美和苏联争夺战后话语权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出于标新立异的需要(大嘘),在此我提出一个“暴论”,那就是西方文明德国中心论。现在,我们在提到西方的时候,心照不宣得把美国等同于一个抽象的西方,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认为西方文明中心是在德国,举个例子,对于一战时期的英法美来说,法比战场是他们的东线,对于二战英美盟军也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始终认同“西线”这个称呼,而很明显西线这个称呼肯定是相对于德国来说的。也许有人会说,英美盟军收到了间战期间火遍西方世界《西线无战事》的影响,但是德语文学有什么影响力呢,《西线无战事》火遍西方世界的原因在于其电影的载体,而《西线无战事》是一部英文电影。我认为德国是西方文明中心现象不取决于德国国力,而取决于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中的法理地位。我们知道,自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后的国际权力体系始终围绕着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国家做出改变,。那么英美和苏联对于打败德国的追逐也就可以理解了
说回正题,在苏德战争中,抛去少数的盟军士兵直接参与了苏德战争,如库班空战中法国诺曼底航空队,盟军基本上直到在西西里岛登陆后才与苏德战场形成了有机的联系。那是不是可以认为盟军在1943年在地中海的作战以及1944年的诺曼底作战以后才对苏德战争的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德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行动使得苏联失去了主要的传统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毫无疑问,“巴巴罗萨”行动极大地削弱了苏联的战争潜力
苏联在战前意识到工农业布局过于集中在东部存在着巨大的战略风险,很早开始布局工业中心的东迁,但是东部的工业基础雄厚,在战争爆发前仍是苏联工业的心脏地带,乌克兰地区的农业是苏联人民赖以生存的粮仓,她的矿产是苏联工业的血液源泉之一)
但是工业东迁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苏联战前工业水平将将和德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德国通过外交恐吓和局部战争之后,在未全面开启战争的情况下,德国本土的工业水平略强于苏联,而经过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之后,德国的工业潜力更大,当然没有得到好的使用,这是后话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苏联的战争潜力在莫斯科战役获胜的情况下并没有很好的恢复,仅就工业实力的考量,苏联在此时已经失去了独自战胜德国的条件,哪怕此时苏联坦克产量还是德国人的数倍。
虽然巴巴罗萨行动的结果是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狼狈而去,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在1942年“蓝色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德国战争机器已经伸入高加索地区,那里是苏联重要的产油区,苏联的战争潜力被进一步压缩,但是在1942年初,苏联在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后,红军仍有实力全线发动反攻,与传统印象不同的是,莫斯科战役,特别是德军取得了维亚济马一线的巨大胜利并不算是苏联的至暗时刻,真正的至暗时刻还得是德军在顿涅茨盆地,大抵是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的胜利(也就是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苏联整个南线仿佛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真空,因为那一时刻红军没有能够与德军两大战略兵团也就是由南方集团军群拆分的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相抗衡的力量。但是由于莫斯科的巨大胜利,英美坚定了援助苏联的决心,并在此时,援苏力度不断增强,英美援助的食品、装备、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苏联能够在战争中重建自己的工业体系,才能出产那么多的火炮和坦克。
我们在第二方面分会详细分析英美的援助和战略轰炸对苏德战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苏德战争的胜利,让俄罗斯民族流尽了鲜血,但是苏联红军整体上在苏德战场表现糟糕,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战战场中的灰色牲口。在战争初期,苏军无论是基层士兵的素质以及领导层都不能与德国成熟的军队体系相媲美,苏军在1941年-1942年表现出的士兵作战效能低下、失败主义情绪弥漫整,军官缺乏自主性,高级指战员不适应新的战争,如果说是什么挽救了苏军,那一定是德军在战略上屡屡出错,使得苏军能够利用德军高层战略失误,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我们将在第三方面分析苏军在战争中的成长
当然,苏德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德国的负努力,这也是本期视频的主题,德国战争机器致命的低效
德国,一个从没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国家,当他们一旦处在优势地位就会有着暴发户的心态,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军在西线战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德军在西线人数上首次超过协约国联军,但是鲁登道夫面对德军具备的兵力优势,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既要又要,佯攻也是主攻,最终使德军未能在美军大规模参战给英军以大规模杀伤,使得战争未能够以德国人想要的体面结束,也就是英美法为首的协约国承认德国在战争中开拓的势力范围。当然我不否定鲁大师在皇帝攻势中的具体操作,毕竟战役很难按照作战计划从始至终执行下来,向有胜利迹象的地区投入更多的兵力本身就是正确的行为。
纳粹德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胜利和战争胜利使得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欧洲的主人,法国为德国提供谷物和葡萄酒,捷克为德国生产装甲车和火炮,未臣服的西班牙帮助德国进口牛肉、瑞典为德国提供铁矿石,但是德国的军工生产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在对于战争的预判过于乐观,导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也就是1943年春季才开始进行总体战的动员,同年,戈培尔在柏林体育宫的发表“总体战,最短的战争”讲话标志着德国正式进入总体战,同时德国人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经济手段去剥削欧洲,让整个欧洲的经济爆发活力,因为德国的欧洲经济政策核心是为在不降低德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降低负债来服务的,那么整个欧洲就形成了大钱德国拿,嵌入德国主导的经济主体拿小钱,对于德国经济体系无用的国家,其国民财富则会被马克和占领费洗劫一空。
当然欧洲经济在纳粹统治的短暂时期内是很难爆发出活力的,从根本上来讲,欧洲工业依赖资源的进口,特别是石油的进口,但是由于德国扩军备战的过程中各军种都在争夺德国有限的资源,德国海军未能建设成为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这也就在纳粹执掌欧洲牛耳的短暂时间里,德国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欧洲的力量。此外,希特勒特有的经济军事学的指导德军进攻乌克兰,企图利用乌克兰进行以战养战,但是德国人对乌克兰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当高层真正开始试图好好利用乌克兰丰富的工业资源的事时候,苏军的大反攻开始了。
毫无疑问,苏军的成长是有效的,但是更为有效的是苏联的总体战体制,至少在1943年的夏季,德军还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主动发起一场进攻,随着德军被迫应对英美第二条战线的扩展,德军开始进行总体战规划,在苏德战场采取了以守备核心交通城市为核心,占据交通要道,凭靠德军的素质优势和装备优势,让苏军的血先流光,从而迫使苏军与德国展开谈判。但是这终归是德国人的一厢情愿,随着德军在第聂伯河作战的失利,以及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线作战的兵力匮乏(可以引用夜空好美在1943年库尔斯克结束后德军面临的苏军压力,在兵力对比上,苏军已经对德国形成了4比1的压倒性优势)苏联人利用美国援助的卡车,苏联人成功地利用其大纵深的作战模式,特别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战线。此外,德军在乌克兰的失利及退出也标志着其对苏战略的破产,虽然苏联在1943年人力确实不足,但在解放乌克兰之后,苏联红军通过抓壮丁和利用乌克兰人民对于纳粹德国的报复心理,获得了更多的兵员,苏军靠更多的人力在东线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最终赢得了东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