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厦门马拉松:升级为白金标马拉松后,来的依然都是老朋友


一场马拉松赛事办久了,往后的每年就会像老朋友的聚会,来的都是老熟人。熟悉的赛道熟悉的起终点,轻车熟路的抵达和离开,一路奔跑中兴许常常会遇到「今年又碰到啦」的赛道好友,大家未必熟识,却一起前后跑过很长的路。
厦门马拉松就是这样。本来今年赛事应该在1月3日举行,疫情导致赛前几天不得不宣布取消,时隔三月才重新开跑。但也机缘巧合,因为2月厦马拿到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赛事”,成为全球第13个获得认证的顶级马拉松,因而周六的厦马也成为今年第一场白金标马拉松。
19岁的厦马,缩减了规模,在已经有些温热的4月发枪,也有了更响亮的认证名号。不变的是,来的依然都是老朋友们。


这次的厦马创造了两个历届“之最“,历届比赛日期最晚和历届起跑时间最早。
——4月办赛对厦门而言挑战更大,临近中午极具攀升的气温会很考验选手的后半程表现。所以今年起跑时间比往期调早了半个小时。
在鹭岛天还黑黢黢的时候,我们到起点看到,现场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就已经整整齐齐待命在工作区域了。



闽南歌里最响亮的那句「爱拼才会赢」并不只是KTV里面中年大哥们的专利,每年厦马期间,工作人员都展现出很认真的拼劲。作为跑马拉松的选手兴许只能看到其中表面的一部分,作为现场赛事报道往往能看到更多的台前幕后。他们每年的努力都让人特别动容。

也许是为了限制抢跑,这次增设了工作人员对每个分区进行起跑的管控,图中穿白色服装的工作人员手拉手站成一排形成一道人墙,在鸣枪后和同区的跑者们一同起跑,然后跑到赛道的一边退场。



上午十点的气温已经到达22摄氏度,温度升高对跑者来说,每秒钟都开始变得难熬。组委本次配备的8套喷淋设备、12个降温点位和4部雾炮车以外,还提供了食用冰块,但即便如此,跑者们“手动降温”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次比赛还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调整了传统配速员,也就是兔子的标记方式,以前的很多比赛都需要配速员靠全程举着一块牌子,特别是对关门兔来说,真的很难熬,一来手臂吃不消二来影响跑姿,今年这种形式解放了兔子们的双手,相比气球又少了很多风的影响。





因为第二天还有无锡马拉松和徐州马拉松,加上国内赛事暂不允许外籍选手参赛,厦门的精英选手独自为战,比如实现了卫冕的云南87年老将,杨定宏(2小时15分25秒)。



杨定宏的pb是2小时13分37秒,去年厦马夺冠成绩为2小时13分50秒。今天在不断升温的赛道上,除了刚开始十来公里和任广岳两人一起外,杨定宏几乎独自跑了近30公里。
演武大桥后杨定宏一骑绝尘,比赛成为他与自己的鏖战。没能再次跑进2小时14分、无缘12万全额奖金很可惜,但这样的长时间一个人跑,没有竞争对手和兔子,外加高温,真的相当不容易了。
碾者阿提和张振龙分获二三名(2小时17分23秒和2小时19分44秒),他们两人也都实现了自己的pb。




女子冠军则属于焦安静,和杨定宏一样,95后焦安静同样也是厦马的老朋友。2018年当年的厦马遭遇大风大雨,拿到国内组冠军的焦安静被称为是“风雨里你怎么追都追不上的女孩”,今年她领先了第二名陈为芬44秒,以2小时35分30秒夺冠。


站上领奖台背后,我们也在后台看到了焦安静的疲惫一面,特别不容易。


疫情关系,比赛的人数规模控制的比较严格,没有往期人多,不过赛前赛后的服务依然保持了水准除了常规有的按摩区和冰桶泡脚区,还在赛前和赛后都提供了一次性口罩,方便跑者们在比赛前后能够及时做好安全措施。同时在一些补给站和赛后服务区还特别增设了废弃口罩回收箱。



赛后我们也随机采访了几名跑者,除了天气炎热,海风大,坡多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几乎都是对厦门的好评。
有人告诉我们这是他第7次参加,希望再来希望常常来;有人是刚从外地来厦门上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更了解这座城市;有人很崩溃的表示晒伤很严重,但一点不后悔,明年涂好防晒再站。有人感谢救命的降温区,开玩笑说自己有点想留在那冲个凉。


很多优秀的编剧或作家都喜欢在写故事的时候,将里面的人物逼到某一种绝境,灵魂或身躯,通过这种形式,让读者/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绪的释放和面对绝境重生的勇气。仔细想想,一场好的马拉松赛事似乎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可能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跑马的原因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流动着血液与汗水,这鲜活地迸发着的生命感。

从3月末开始直到4月下旬,因为疫情的减缓,国内马拉松摩肩接踵的举行,每个周末都堪称是超级比赛周——疫情以前我们总认为是好的比赛需要跑者,现在看来其实是跑者需要比赛。
一场场赛事和每个跑者,相互间的邂逅也许只有数个小时,至多不过两三天,但这种别来无恙可能已有很多年的交情,和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厦马就是如此。
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