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日本人跌至20年来最少,根源何在?调查显示,民众态度很复杂
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不断恶化,在华日本人也持续减少。

就在最近,日本外务省发布了一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已经减少到10万2千人左右。而据他们预测,今年的在华日本人将会进一步减少,跌到10万人以下。这是从2005年突破10万人以后,将近20年来首次。
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很多。从钓鱼岛反日游行,到疫情,再到核污水,都是其中之一。不过说实在的,这些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强大,冲击到了日本在工业链中的地位。
在中国的这十来万日本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日企、以及中日合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企业,基本都还是在从事中低端产业,或者正在结茧蜕变、积累底蕴,好让自己以后技术升级,走向中高端产业。
但从这之后,中国企业终于破茧成蝶,开始发生了质变,朝着中高端产业不断发起冲击。近十余年来,日本的钢铁、造船、机械等大产业,先后在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这两年,最后一个大产业——汽车产业,日本企业也被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用新能源赛道打败。就在8月,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市场小了,在中国的日本企业,自然就要缩减规模。这一点,日本汽车企业今年的表现特别明显,夏季的时候,丰田和三菱汽车相继启动了裁员程序。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华日本人,也一样开始大量减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在疫情的时候回国了,疫情过后却没有再回来的原因,不只是担心受两国关系影响,更多的,还是牵扯到利益问题。
而对于中日关系恶化,在华日本人减少,民间的态度,可谓是两极分化。
就在前两天,一项中日联合民调结果公布了,数据显示,中国对日本印象不好的比例,占到了62.9%。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还有网友引用,中国近年来抓了十几个日本间谍,比如阿尾博政、岩谷等;还有日本教授本庶佑说,已经对中国各领域全面渗透;以及在东南沿海,几十上百所日本人学校;等等这些事。网友说,日本人大量减少是大好事,说不定这里面就有多少间谍。

不过矛盾的是,调查还显示,有60%的中国受访者觉得,中日关系很重要,应该加强和日本的经贸合作;而日本也有65%的受访者认同这一点,说希望日本政府不要选边站,要努力搞经贸合作。
确实,经贸合作对两国关系非常重要,而两国关系,又对地区和平尤为关键。要是日本真能保持平衡中立的外交政策,那无疑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但问题是,如今的日本,真能做到这一点吗?恐怕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