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IDEAC戏剧教育应用与合作大会:新课标下的戏剧教育思考

2023-02-19 20:04 作者:IDEAC戏剧教育  | 我要投稿


今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开始实施。本次新课标修订的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修订目标上,新课程标准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地;主动回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

那么,新课标究竟有多重要?核心素养到底指什么?IDEAC专门梳理了专家学者的观点,其中以下4点思考最值得关注——

1、“课标”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

这次课标修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

2、“课标”的亮点:课程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行动图。

可见,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基因,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

3、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

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所谓“有理想”,指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有向往和追求。

所谓“有本领”,指学生要学到能够运用于实际、满足生存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所谓“有担当”,就是培养责任意识,发挥个人能力,做时代的主人。

4、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通俗说,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如图所示:

总的来看,新课标具体明确和细化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改进了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更加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也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发展和各学科的横向融合。

本次新课标的颁布,在中国教育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教育的分水岭。

而戏剧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哪些方面助力新课标呢?

1、发展学生的通识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首先,从戏剧教育所使用的素材来看,可以发展学生的通识能力。一个戏剧课堂的设计、发生、演进可以很好地融合美术、音乐、文学、地理、历史、自然科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将它们用作剧中虚构内容和情境的主要元素。以《神笔马良》戏剧课为例,首先涉及到制作和准备课程需要的道具和素材,包括县官官服、衙役外套、收据、一支大毛笔、各种奇幻背景绘画创作、各种背景音乐等。

其次,涉及到角色设计,包括县官、衙役、乡里邻居、农民、同龄朋友、小动物等。

再次,涉及到戏剧场景,包括和谐村庄、幸福劳作场面、贫苦家庭的困境、公堂的威压、马良的两难选择等。

由此可以看出,戏剧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常识,美术制作、音乐选择、文学脚本、地理背景、历史、税收知识、数学计算以及仁、义、智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思考等。与此例类似,几乎每一堂戏剧教育课都会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由于这些知识在戏剧场景中必须得到应用,便可以在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跨学科探究学习能力。

2、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创造能力

戏剧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创造能力。戏剧教育有很多范式,是组织戏剧活动常用的模式,涉及很多艺术创造的部分,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造型、模拟声效等艺术领域。

常用的范式大概有二三十种。如“定格”范式,在戏剧教育中使用频率很高。所谓定格,就是让单个学生或学生团队,集体用肢体在一瞬间形成一个静止不动的画面,用以表示人物、动物、事物或者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也或者是一个场景和情节,如同雕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和画面表现力。

又如“集体绘画”范式,也在戏剧课堂中被经常使用。全班或小组集体创作一幅图画,用以代表戏剧中的一个地方、一个事物、一个人物或者其他,可能涉及插图、影像、画像、漫画、海报、明信片等。集体绘画可以为想象中的地方和人物赋予形态,探索不同文化或历史的画面感,需要用到学生的绘画技能,但并不需要很高的技巧。此外还有声音拼贴、故事棒、心底话、哑剧、坐针毡等范式,都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及文化创造力发挥作用。

3、激活学生的学习感官

从戏剧教育的角色表演来看,它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感悟力。戏剧教育以赋予学识与体验为目的,通过充满象征意义和艺术性的戏剧语言来进行交流、互动与学习。戏剧工作具有很大的教育潜力,因为戏剧能激活一个人的全部学习感官——包括情感、审美、肢体、认知和社交等。戏剧教育的基本活动就是肢体与声音的表达与创作,学生需要通过想象角色进行各种可能需要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情绪表达,曾经积累在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理解而传递出来。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戏剧教育关注个体的情感、经验或生活,不同于语言文字、数理逻辑等专科知识,它强调经验的统合与内化。这些经验内容,通过知觉与情感互动表达出来,在一定情境的表演中被重新唤醒。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国家领导人关于“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等教育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戏剧教育作为现代教师的重要技能,可以预见,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戏剧教育,您学了吗?

IDEAC戏剧教育应用与合作大会:新课标下的戏剧教育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