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是怎么看待新闻的?01 "风格如其人"

2023-07-20 13:43 作者:散逸云秋  | 我要投稿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位“青年黑格尔派”,在思想上还深受唯心主义的影响,在文中也可以屡屡看到马克思对精神与理性的崇拜(并把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实体,崇尚所谓的“国家精神”),并以绝对的抽象的精神自由来界定”新闻自由“。而在其之后逐渐在哲学上与黑格尔发生扬弃的决裂,并亲自参与《莱茵报》的报刊活动中,他逐渐摈弃了旧有的黑格尔式的抽象自由与绝对精神,进而转为对作为重要社会文化结构之一的报刊的具体分析。之后还会提到他主编《莱茵报》时期收到”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自由人“团体投来的大量稿件时,马克思评价这些稿件为“脱离现实、空无一物的空论”,从而拒绝采用,这也是马克思开始走向作为实践的成熟的新闻思想体系的标志。

并且,这里还需要强调的就是关于“严肃”的概念。马克思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把可笑的事物看成是可笑的,这就是对它采取严肃的态度。”这句话极其容易被当今泛娱乐化的媒介用户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对他们全面娱乐化和消费化的享乐式批判的”辩护“。马克思在这句话之前强调过严肃是指”注重实际“的态度,而在当今的媒介用户普遍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及其理论进行消费而非”言说“的语境下,很难将他们的行为定义为”注重实际“的严肃态度,而更多的是作为文化消费者的看客态度。在他们对那些造成巨大苦难的历史人物及其理论进行日夜的嘲笑,对那些历史的和作为历史之凝视的现实的社会苦难进行嬉笑式的评价时,不见得他们身上有一种”注重实际“的严肃态度。他们只不过是被动地掌握着资方平台建构在去历史化和去利益化的文化工业生产机制之上的传媒特权,从而可以毫无廉耻地忽视那些在具体的历史和具体的生产中遭受巨大的利益破坏甚至付出生命之代价的“并不可笑”的被压迫阶级。

对可笑之物进行发笑的前提是不脱离那些作为应当被注重的”实际“的被压迫阶级的苦难叙事,如果脱离了对后者理应的严肃与悲伤,那么既不会将对可笑之物尤其是历史上的可笑之物的“发笑”转化为应有的作为实践的“愤怒”,并且还会加剧由现代媒体和文化工业所建构的“笑”的工业化所带来的泛娱乐化和消费化影响,从而彻底丧失真正的严肃态度而转向符号消费的乌托邦。

马克思是怎么看待新闻的?01 "风格如其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