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后日谈01——IQ题与中二病

2022-11-03 17:35 作者:竹间ri  | 我要投稿

IQ题

①我一般称之为推理小说

    明明标题是IQ题与中二病,但是通篇下来都只是在讨论IQ题。【因为篇幅限制,又是篇幅的问题啊!】

    在真的开始讨论IQ题的事情之前,我想先发表一下我个人对于小说的看法。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感觉很难回答,但是似乎可以借助小说的三要素初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告诉我,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环境以及情节。人物顾名思义就是人,而人往往就是承载一切的主体。一般小说中的故事都会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中,环境于此的作用就像是一种前提的设定。至于情节则是故事的载体,一个又一个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借助情节发展,一步步经历起承转合,或者称之为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的过程。以我阅读经验来看,一般在小说之中,人物推动着情节,作家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自然或社会的环境框定了情节的发展范围,既留有其发展的余地,又不会让其跳脱出一定的前提条件。人物作为一切的主体,其对于环境的思考与改造,成就了小说的抽象意义。同样地,就像环境与情节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样,环境与人物同样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

    那推理小说会怎么写?

    我读过的推理小说不多,涵盖的范围和种类也比较少,因此也只能对这个问题产生一种管中窥豹的回答。

    推理小说,就是推理元素加上小说。【真是废话之中的废话啊!】

    我不清楚人们是如何对推理元素下定义的,但就现象来说,体现在推理小说之中的推理元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谜题”和“解谜”两类。

    “谜题”是很迷的,它往往与推理小说之中的“案件”挂钩。推理小说之中的案件不一定都是凶案,现在流行起来的日常推理也可以看作是案件。但称这些极具生活趣味的事件为案件似乎有点过火,于是我将这些统称为“谜题”。“谜题”这种元素在小说之中又可以通过诡计手法以及设题动机来表现。就拿人们所熟知的凶案为例。凶手在作案时采用的各种手法,例如机械机关,密室,不在场证明等等,甚至是作者在第四面墙外设计的叙事性诡计,都是为读者津津乐道的趣味点。而凶手为何作案的动机则往往扣人心弦,让读者对虚构的涉案人员的生活经历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

    “解谜”则是更迷的,它一般与推理小说中的“侦探”角色挂钩。不过现实生活中哪还有所谓“侦探”。随着刑侦技术以及生活生产的发展,“侦探”的存在形式被推理小说作家们不断地更新着。“侦探”这一“解谜者”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博学多识的教授、才华横溢的职业侦探、坐诊般等候案件上门的咨询侦探、安乐椅侦探。每一位“解谜者”形象都深入人心,影响着后来一代又一代作家们的创作。而现如今推理小说中一切充满智慧的人物都可以充当“解谜者”的身份,即使他只是一个保洁工、即使他是一个作家、即使他是一个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虽然“解谜者”的身份五花八门,但推理小说作家们往往都不乐意将这个身份直接安放到警察群体之中。读者跟随着这些身份游离于警方之外的“解谜者”侦破案件,过程中产生的代入感以及趣味性似乎更加强烈。

    说到代入感,其实不仅仅只有读者会对“解谜者”身份产生代入感,“解谜者”对于案件本身同样会产生代入感。作为“解谜者”的侦探们在推理小说中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案件的涉案人员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情感卷入。即便侦探们极其冷血,只对案件的解谜部分感兴趣,这种“无情”同样也是作者对其形象的阐释。也就是说,对于推理小说而言,不仅只有涉案的凶手、死者、嫌疑人是人物形象的重点,侦探作为一起案件的旁观者,其情感卷入程度也是小说刻画的重点之一。

    但并不是在所有推理小说都会着重于此。

    熟悉或者说读过一些推理小说的读者都会知道,推理小说大致有两种派别,一种是尊崇逻辑至上、解谜至上的本格派,一种是强调案件的现实性以及现实意义的社会派。【新本格本质上也是本格!】

    本格派推理小说具有很强烈的谜题导向,几乎所有的描述都是为谜题诡计服务的。即便是人物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问询,都和案件本身离不开关系。作家们极力铺垫细节,他们致力于将每一环节的推理链条都整理得无懈可击,只留下一条正确的道路供给读者发掘。这无疑保证了谜题的严谨性。整个设谜过程就好比是数学老师给你出题。原本你可以通过千种百种思路将已有的条件指向结果,但数学老师为了考验你,在题干部分设置了许多限制条件。最终你只能使用某种特定的方法才能将题目解开,如果你想当然地忽略掉前提的条件,那么除了错,就没有别的选择。

    社会派推理小说则恰恰相反,它更加想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内容才是作家想要展现的核心。因此许多读者在阅读完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之后都会发现,其案件往往很少在细节上一一对应,很多都是借助想象力挂上设定,逻辑性远没有本格派那么强,那么严谨。但得益于在逻辑细节上的省略,作家具有更多的笔墨去描绘精彩的故事情节。可以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故事性弥补了其在逻辑性上的一些遗憾。

    对比完两种流行的推理小说流派,推理小说目前遇到的窘境就不言而喻了。对于中长篇小说而言,虽然作者有更多空间完善案件的“社会派部分”,但动不动几十万字的篇幅也还是会让作者铺垫的许多推理细节在阅读后期,也就是侦探解谜的重要时期被读者遗忘。读者即便一气呵成地阅读完小说,也同样会逐渐忘记掉一些重要的细节,除非读者随着阅读过程做及时的笔记,不然作家很难从输出方保证读者的解谜体验。而对于短篇小说而言,分配到每起案件的篇幅也许就仅有一万到两万字。如此短的内容能够保证谜题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就已经很了不起,对于谜题的社会性部分属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以短篇小说集形式出版的推理小说,往往在作者的输出上就已经有所缺陷。

 


②如果是这样,那就是IQ题了

    好家伙,废话了这么多,总算是点题了。

    上面讲到了推理小说目前所遇到的窘境,接下来我就针对推理小说问题的重灾区,也就是短篇推理小说集,进行猛烈的吐槽。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短。【我的废话功力已经登峰造极了!】短篇推理小说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短。

    极短的篇幅意味着作家们在构建小说时不得不“轻于描写”而“重在参与”。小说一般都基于打量的描写性语言展现内容,这些描写包括但不限于对于人物语言、形象以及行为的刻画。短篇推理小说从来不吝啬笔墨展现人物之间的对话,但往往只有对话。就像是警方盘问证人的笔录一样。大段大段你来我往的对话,不时穿插几句对话双方的小动作以及神态的描写。这样的写作形式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常态。像是接下来会提到的敲响密室之门系列,以及不会提到的爱丽丝罪恶奇境,甚至是广受好评的绝对不在场证明以及密室收藏家,将这些推理小说的对话部分剔除,剩余的文字估计十页就可以印完。当然了,小说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是其特点,但短篇推理小说们的对话往往不会在意情节如何推动。读者看到的对话内容像是一次次的信息交换,有点类似于玩解谜游戏时玩家一直在点击屏幕之内能够互动的物品一样。在如此写作形式的影响下,小说中的情节更像是故事的不同阶段,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趣味性。至于人物的形象以及行为描写,大多都蜻蜓点水般带过。若是作家花上二十几个字去形容一个动作,读者们也许就要注意了,毕竟在短篇推理小说中这是极其不经济的,因此作者很有可能正在设下线索。

    由于只有人物对话支撑着人物形象,加上对话内容大多围绕案件的推理展开,涉案人员以及侦探角色的人物们,对于案件都有一种“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具体体现为犯罪动机讲究一个有就行,通常犯人们都为了屁大点事情作案。倒不是说这样那样的动机不足以让犯人作案,而是读者不能够在情节中体会到这个动机对于犯人的重要性。慢慢地,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读者们对于推理小说的评价标准就没有充分的动机这一项。【社会派倒是会很注意这一点。】此外扮演侦探角色的人物也同样重在参与。在许多短篇推理小说中,侦探的存在都被淡化,他们往往不会过多参与到案件之中,他们就像读者一样,在局外总览着整起案件,最终给出自己智慧的解答。侦探人物没有灵魂,他们不作为一个完整的角色存在。看他们解谜,我很难产生对智慧人物的崇拜感。每次阅读到侦探解谜的部分,我总感觉自己像是翻开了参考答案,产生一种对作者智慧的赞叹而并非对这名角色的智慧的赞叹。

    阅读短篇推理小说,让人产生一种正在玩海龟汤的感觉。我不自觉地将其默认成为一个稀奇的故事,是否现实不太重要。我唯一想要知道的只是问题的是与否,丝毫不关心问题本身想要讲述的故事。【不过很多推理故事都没有打算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啊。】在一次阅读结束后的贤者时间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心态,这篇后日谈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一直相信,阅读小说是一件修身养性的过程。我阅读十分慢热,很难进入状态,因此更加需要静下心才能品味到文字的趣味和魅力。而在最近几次的阅读经历中,我只是感觉自己正在消费者推理小说提供的娱乐性,而并未体验到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趣味。我不禁产生疑问,短篇推理小说是否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局限性,还是说我对推理小说本身就有错误的期待。思来想去,我最终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推理小说好像想要脱离小说。

 


③好玩的IQ题

    IQ题也很好玩啊!【一上来就直接点题,实在是太直观了!】

正如大多数的推理小说爱好者那样,我也十分钟爱推理小说之中展现的诡计。无论推理小说在故事性上如何拉跨,参与推理解谜对于读者而言永远是趣事一件。

    对于有能力解开谜题的读者而言,解的过程相当有趣。仔细地从文字中搜集条件信息,对散碎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读者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推理过程,体验一把当侦探的感觉,这份体验感和代入感总让人欲罢不能。其实现在流行的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参与推理和解谜,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相似点。解开谜题的读者在对照侦探给出的“参考答案”之后惊叹:“原来就是这样!”这种阅读体验是其他小说不能给予的。

    对于没有能力马上解开谜题的读者而言,迷的体验相当有趣。人们对万事万物有一种本能般强烈的好奇心。无论是好奇心被满足或单纯被引起,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人们喜欢观看魔术表演,尽管大家都知道魔术肯定是经过魔术师们的手法以及机关达成的效果,但反直觉的魔术操作还是会给观众带来惊喜的视觉体验。阅读推理小说,对于我来说,与观看魔术表演的体验十分接近。在阅读完侦探的解谜后,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蒙鼓读者恍然大悟,不禁惊呼:“原来还可以这样!”阅读后的意犹未尽化作翻开小说下一章节的动力,即便不能独立地解开谜团,但在侦探的带领下读者仍能享受畅快的推理体验。

    敲响密室之门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IQ题合集。

    不同里染天马系列的中长篇小说的形式,敲响密室之门系列两本作品均是短篇小说集。但他们之间也有些相似,毕竟讲的都是杀人案件。青崎有吾也有写过两本短篇小说集(目前有在国内出版的),一是风之丘五十元硬币之谜,二是煞风景的早间首班车。【后者即将播出真人版!】不过这四本短篇小说集在风格上十分迥异。敲响系列注重在杀人案件以及诡计手法上,而风之丘以及煞风景两本小说集则是基于日本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创作的一系列日常推理故事。前者IQ题的既视感强烈,而后者更偏向于描述故事,青春气息贯彻始终。【个人真的吹爆青崎有吾先生笔下的日常推理!】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部分推理小说倚仗大量的人物对话交待信息,这缩减了作者进行其他描写的空间。敲响系列的IQ题既视感正正来源于这种写作形式。其实青崎有吾在自己另外两本短篇小说集里创作的推理故事充斥了大量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的形象以及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那股独属于青春的气氛。敲响系列的故事形式几乎可以公式化来形容,每篇的形式都无外乎有案子找到侦探事务所,然后侦探跟随初步的调查盘问证人和嫌疑人,最后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推理破案。这也许就是所有咨询侦探以及安乐椅侦探写作形式的弊端。在更偏向日常推理的风之丘和煞风景中,扮演侦探这一个角色的人物和事件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就是当事人,这允许作者以侦探的视角从事件开始一直写到结束。在咨询侦探或安乐椅侦探这类形式的小说中,只能通过对话交待的案件信息,文字显得生冷和毫无趣味。而在日常推理之中,线索信息可以通过人物主观视角下细致生动的描写表现。这也使日常推理小说即便同为短篇小说,IQ题的既视感也荡然无存。

    不过IQ题与IQ题之间亦有差距。在敲响密室之门系列的第一本中的“十元硬币太少了”一案中,IQ题既视感可谓是作品内的巅峰。案件的背景简单得可怜。两位在事务所中无所事事的大侦探对路人打电话时说的一句“十元硬币太少了,还得要五个。”进行推理。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作者一上来就交待清楚题干,而且题干确实就也只有这么多。专门说这起案子并不是为了说明和称赞这起案子的推理有多么多么好,而是为了强调这股充斥小说始终的既视感。题干中只有两条信息,一条是路人是在打电话时说的这句话,另一条则是这句话本身。后来大侦探们对于案件的推理就是基于这两条线索,特别是那句话,侦探们对话中的每一个词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并且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整个过程严谨且流畅,阅读起来十分有趣。但推理的推进全都是靠侦探以及助理之间的对话推进,要不就是相互质疑,要不就是其中一人恍然大悟。破案的全程就好像是在和同学讨论一道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就连思考过程都是如此相似。

    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我倒是很享受这种存粹的推理解谜体验。IQ题的形式也有自己的好处,线索信息既干净又纯粹,这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敲响密室之门系列的第二本中的“关于手表的几个谎言”一案中,关于死者所佩戴的手表的线索几乎是直勾勾地摆在读者面前。没有模棱两可的描述,如同题干般清晰可见的线索条件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推理更加畅快,不用停下来整理总结信息。读者不用再分心处理对案件逻辑本身无所谓的各种描写内容,极快的案件推进节奏,一波接一波的线索不断涌现。零废话、快节奏的解谜是这类IQ题式推理小说的特点,作家们也无须受到文字描写的掣肘,一个个明快新颖的谜题诡计就是一个个阅读的高潮。

    对于诡计谜题爱好者而言,IQ题又何尝不畅快!

    原本想对青崎有吾的敲响系列进行更加简单的总结,但是不从我的出发点开始讲述,很难表现出我的观点。正如标题所说,“IQ题”和“中二病”都是我想讲述的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就写在了下一篇。


阅读后日谈01——IQ题与中二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