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论侮辱我智商
注:本篇文章转自我的知乎,是我的原创 知乎文章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85048102 【大象】
不是只有非洲才有大象,亚洲也有亚洲象,现在的云南大象还没有灭绝呢,商朝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引进非洲象,非洲象有什么过象之处? 至于古代河南有没有大象,我明确的告诉你们,有。 永城出土一根3米长完整象牙化石 初步推算其所属年代距今10万至12万年
永城出土一根3米长完整象牙化石 初步推算其所属年代距今10万至12万年3
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个例子太久远了,或许商朝时大象早都灭绝了。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作者: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①: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原文②: 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另有一个熟知的古代遗址—殷墟。它是殷代(约公元前1400一1100年)故都。那里有丰富的亚化石动物。杨钟健和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曾加以研究,其结果发表于前北京地质调查所报告之中。这里除了如同半坡遗址发现多量的水麞和竹鼠外,还有獏(Tapirus indicus Cnvier)、水牛和野猪。这就使德日进虽然对于历史时代气候变化问题自称为保守的作者,也承认有些微小的气候变化了。因为许多动物现在只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然而对于气侯变化更直接的证据是来自殷代具有很多求雨刻文的甲骨文上。在二十多年前胡厚宣曾研究过这些甲骨文,发现了下列事实:在殷代时期,中国人虽然使用阴历,但已知道加上一个闰月(称为第十三个月)来保持正确的季节;因而一年的第一个月是现在的阳历的一月或二月的上半月。在殷墟发现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有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在能确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是记载降雨的。这些记载分散于全年,但最频繁的是在一年的非常需要雨雪的前五个月。在这段时间内降雪很少见。当时安阳人种稻,在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即阳历三月份开始下种;比现在安阳下种要到四月中,大约早一个月。论文又指出, 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324?一1365年?)的一个甲骨上的刻文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在殷墟发现的亚化石象必定是土产的,不是象德日进所主张的,认为都是从南方引进来的。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这是有其含义的。 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一定要影响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只是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但另一方面,植物不象动物能移动,因而作气候变化的标志或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对于半坡地层进行过孢子花粉分析,因花粉和孢子并不很多,故对于当时的温冷情况,不能有正面的结果,只能推断当时同现在无大区别,气候是半干燥的。1930一1931年,在山东历城县两城镇(北纬35°25′、东经119°25′ )发掘龙山文化遗址。在一个灰坑中找到一块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器形的外表也似竹节(龙山灰坑中发现一块炭化竹节,系根据当时参加遗址发掘的尹达同志的转达。龙山文化出土的一部分陶器器形似竹节,系夏鼐同志面告。)。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是直到东部沿海地区的。 从上述事实,我们可以假设,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从1一3°。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可以看出正月的平均温度减低3一 5 ℃,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2℃。某些历史学家认为,黄河流域当时近于热带气候,虽未免言之过甚,但在安阳这样的地方,正月平均温度减低3一5℃,一定使冬季的冰雪总量有很大的不同,并使人们很容易觉察。那些相信冰川时期之后气候不变的人是违反辩证法原则的;实际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一样的,只是幅度较小而已。现代的温度和最近的冰川时期,即大约一二万年以前时代相比,年平均温度要温暖到摄氏七八度之多,而历史时期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至多也不过二三度而已。气候过去在变,现在也在变,将来也要变。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不过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形,尚待更多的发现来证实。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
原文:距今二千五百年前左右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象遗骨时,曾被认为是从东南亚输入的。换言之,即象的遗骨是人工饲养的,而不是自然分布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提出这个论断的时代背景。本纪三十年代,我国还只有安阳殷墟有象遗骨的发现。而且过去认为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亚洲象在我国境内早已灭绝,在这种情况下,才作出“从东南亚输入”的论断。以后由于大量的事实材料的出规,否定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据解放后了解,在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等地常有野生的亚洲象出没于热带森林、稀树草原及竹阔混交林中。就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有获象的记载,以象骨作卜骨也不是没有的,还发现用象祭祖先的,这些都充分说明安阳殷墟出土的象骨,也不是外来的、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就文献记载本阶段黄河下游野象分布的情况而言,如《吕氏春秋•吕乐》称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孟子•滕文公下》提到 “周公相成王”,“驱虎豺犀象而远之”。公元前七世纪,淮水下游南北近海一带,我国少数民族 “淮夷” 向鲁国今山东曲阜县治送了宝物,有“元龟象齿”,反映当时淮水下游有野象活动。又从古代地名及一些字义来看,徐中舒认为“《禹贡》豫州之豫,为象邑二字合文”,“其命名之义”, “豫当以产象得名,与秦时之象郡以产象得名者相同,此又为河域产象之一证”。胡厚宣认为,河南- -带在《禹贡》、《周礼•职方》等书中称为“豫州”,这个“豫”字,从象,豫声,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王国维认为“篇”字从瓜象,或从服象之意引伸而来。闻一多也从文字和音韵方面考证了商代黄河流域有象分布。看来商代黄河下游以象为畜力,似在服牛乘马以前。当时象不仅为家畜之一,有时打仗还出动象队,所以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这些结合考古发掘、古生物发掘及甲骨文记载来看,当时黄河下游有野象栖息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本阶段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野象,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出土的亚洲象遗骨四,河南淅川县下王岗第九文化层中出土的亚洲象遗骨,广西南宁豹子头等地贝丘遗址的亚洲象遗骨及福建闽侯县县石山遗址亚洲象遗骨等等,反映距今六、七千年前到三千多年前,长江、余姚江、闽江及两江等流域一带的森林,都有野象的分布。 《国语•楚语上》叙述公元前六世纪初,楚国号称“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称,古代蜀国之宝有犀、象。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等地也有野象分布。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楚人也曾经用象作战国。此外,据古籍记载,本阶段一些器物有用象的齿骨制成或镶造的,如商代的象管、象珥、象掃等,周代的象床、象笏、象觚、象环、象栉等。 总之,从考古、古生物、甲骨文及古籍记载等,可知距今六、七千年到二千五百年左右以前,我国从殷(约北纬36°多) 一带以南,不少地区有野象分布。而现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盈江县(约北纬24°多)以南才有野象栖息,南北纬度相差约达12°。历史时期我国野象分布变迁之大,可以想见。 为什么本阶段我国野象分布的北界可达殷一带呢? 如前所述,野象对气温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它怕寒冷。它的体型大,为食草类,食量也大。天气冷了,一方面它的御寒能力较低,较难忍受;另一方面,草木枯菱,也影响它的食料来源。距今六、七千年到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前,野象的北界所以能达中纬度,这显然是由于当时气候较今为暖,并且这与近年来我国东部许多全新世孢粉分析的结论是相--致的,反过来进一步证实了本阶段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这一事实。 联系本阶段中国貘的分布也以殷一带为北界,孔雀分布以河南浙川一带为北界,这些热带动物分布的纬度也远较现今为高。 另外,与当时这一带人口密度小,天然植被广布,野象的食料既充足又易于取给也有密切关系。当时这一带天然植被有森林,有草原,有水生植被,还有沼泽植被等。在较今为暖湿的气候条件下,是野象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直到西周和春秋时代这一带人口密度仍然较小,人口少,人们对野象的捕杀当然也少。因此,殷一带成为当时中国野象分布最北的地区,就非偶然了。 《甲骨文合集》10222:殷人卜雨以及捕获大象的记录。
如果商朝时期没有野生大象,为什么会有捕捉大象的记载?难不成是商朝千里迢迢引进埃及大象,然后放养,只为了捕猎玩?
【数字】
用横着的一、二、三、四,或是竖着的一、二、三、四来当基础数字一点都不稀奇,很多地区的上古遗迹中都能找到,你总不可能说都受到埃及的影响吧? 比如跨湖桥遗址刻画符号,不仅从一到八,而且还可能与六爻占卜有关。 《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补释》 原文:跨湖桥文化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以湘湖及其周边地区为重要分布区,距今8000~7400年。跨湖桥遗址出土遗物内涵丰富,刻有符号的鹿角器和木锥是探索文字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材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王长丰 [1] 、柴焕波 [2] 等先生对符号的性质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符号的释读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跨湖桥》报告对出土刻符进行了详细描述:鹿角器(T0512湖Ⅳ∶7)“两残件,似可拼合。宽端钻有纵横孔相通,并刻饰四周弦纹,器身刻有数组由条、角线组成的刻划装饰,拼接后约长33厘米”。(图一)木锥(T0409⑤A∶1)“完整,尾端微收而平,扁舌端正面刻有两个“元”字形符号,反面刻三捺。长17.8厘米,圆径0.8厘米” [3] 。(图二) 跨湖桥遗址中出土3件鹿角和51件木锥,仅这两件上有刻划痕迹。我们认为当是跨湖桥先民有意所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内涵,应视为符号,而非纹饰 [4] 。王长丰、张居中、蒋乐平先生认为,这些刻符可能是卦象符号。柴焕波先生指出,应与《周易》卦画有关。细察符号形态并联系青墩遗址 [5] 、平粮台遗址 [6] 等地发现的刻划符号,我们认为诸位先生之说是十分正确的。 鹿角器上的符号,王长丰等先生将其分为6组,左、右侧各3组,从左侧上部至右侧下部分别为第1组至第6组,加之木锥两面的2组,共8组符号。鹿角器上的符号依次释读为:六六一一一一;八六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八六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六六一?木锥两面的符号释读为:一一八一一八;八八八 [7] 。柴焕波先生把鹿角器上的符号分为8组,左侧3组,右侧5组。左侧3组自上而下分别释读为:六六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六六。右侧5组分别释读为:六六一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六六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六六。8组符号中,3组可释读为“一一一一六六”,即“遁”卦,代表“逃遁”义的卦画;5组可隶定为“六六一一一一”,即“大壮”卦,代表“受伤”义的卦画。在今本《周易》中,“遁”与“大壮”两卦正好前后相续。 图一跨湖桥遗址出土刻符鹿角器[12]
图一跨湖桥遗址出土刻符鹿角器[12]
柴先生指出,鹿科动物是跨湖桥当时最重要的捕猎对象,如果推想鹿角为出猎前的一种巫术用具,在其两端分别契刻代表“受伤”与“逃遁”两义的卦画,具有非常贴切的对应性。木锥上的“元”字形符号,可释读为“一一六一一六”,即“巽”卦。“巽”乃筮卦用的工具。整个巽卦的核心,正是描写一个史巫占卦的情景 [8] 。对比鹿角器左右侧的刻符,我们赞同王长丰先生之说,鹿角器上的符号可分为6组,左、右侧各3组。但王先生对符号的释读,我们持有不同看法。首先,依王先生之释读,除鹿角器左侧第1、2组可视为重卦外,其他几组符号均不好理解。其次,远古数字从一到五均为积横画而为之 [9] (五后来变为交午之形),王长丰等先生把这些积画的符号均释为“一”,是不妥当的。柴焕波先生把符号及其载体还原到跨湖桥史前原始文化中进行解读,得出了精彩的结论。然而,柴先生用“补”、“去”线条的办法来考释符号,是我们不赞同的。如左侧第3组符号,柴先生指出如去掉上部三条短线,可隶定为“一一一一六六”,右侧第2组符号,如补上六字的另二笔,可释为“六六一一一一” [10] 。 从图一来看,左侧第1、2组符号残缺,推测其完整符号当均为重卦。积画记数的方法比较直观,但积画契刻记录的数字相互之间容易混淆,为此,智慧的东南地区先民们采取了改变契刻方向和契刻长短的方法以示区别。以右侧上部第2组符号为例,前两个符号为“六六”,第3个符号为“四”,为了与第3个符号相区别,改变了第4个符号的契刻方向,为了与第4和第6个符号相区别,改变了第5个符号的契刻方向和契刻长度。依此,我们对符号作如下释读。木锥正面符号:一一八一一八。背面的符号:一一一。鹿角器左侧的符号自上而下依次为:六六四…;八六四…;二二二八六四。右侧的符号依次为:六六四二一五;六六四二一五;三八六一一四。8组符号中,7组为重卦,1组为单卦。张政烺先生云:“古人称三爻为单卦,六爻为重卦,即两个单卦重叠之意。这大概是分析的结果,而不一定是发生的历程。从考古资料看,六爻和三爻同时出现,甚至于六爻比三爻早,或许是六爻简化为三爻。” [11] 跨湖桥卦象符号距今约8000年,大多为重卦,仅一例为单卦的事实,是张先生之说的最好注脚。
【杂项】
【箭头】
箭头符号并不是古埃及的专属 姜寨遗址出土,距今约6700年
【八】
“似儿”?乐疯了,半桶水就别出来晃悠了,这叫“八” 【双墩刻符】距今7300年。
【眼睛】
咱就是说,只要是个人就有眼睛。 贾湖刻符,距今8000年,1 (M344:18, 腹甲)
【双峰】
【双墩刻符】距今7300年。
【鱼】
你不是很懂表意文字吗?那你应该知道,不能单凭字形来判断一个字的含义,和其原型,因为这样很容易出现偏差,如果这么简单就能破译表意文字,甲骨文早都破译完了。甲骨文是抽象化、简约化的文字符号,与实物只是有几分相似,但不是100%相似。
双墩刻符,距今7300年,编号:(86T0820③:6)
双墩刻符,距今7300年,编号:(86T0720②:103)
以上的只是迷惑,下面的才是逆天
合着埃及人几千年前就知道人类的基因片段是什么样的了,那可真是太牛批了 【地形】
我感觉我的智商被深深地侮辱了。 想要实现靠观测地形造文字,首先中国先民与埃及先民有极深的交集,中国先民定居在埃及,长期观测埃及地形,其次这工作量十分巨大,需要很多人,花很长的时间。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飞行工具,只能站在高处远望,但即使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上,视野也有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区域,简直是天方夜谭,我想你自己心里都不信吧,你胡说八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这个人还有更多的暴论
西来论狗是想和韩国人争万物起源吗?那你可不够格,人家韩国人“团结一心”,你这单枪匹马,兴不起什么风浪,只能让人笑话
太对了哥,用神话证明历史。贾湖刻符和双墩刻符都与商朝甲骨文没有半点继承关系,但是地球(最南部)的非洲,一定影响了地球(最东部)的商朝,还有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等。我国土地上有早于埃及和苏美尔的文物,就是双方独立发展,晚于埃及和苏美尔就一定受到这两个地方的影响,双标还是你在行啊 参考文献: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作者: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 《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 《跨湖桥遗址所出刻划符号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