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盛宴(二)- 辽博特展“又见大唐”书法
浩荡书风
公元353年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催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和此后中国书法史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近乎痴迷的推崇,确立了近千年贴学的基本道路。随着岁月流逝,兰亭序真迹是否存世已成千古之谜,今人只能通过唐摹本来领略书圣的风采。
1、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兰亭八柱第一本唐虞世南模)(复制品)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精书法,擅真、行体,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作品传世稀少。
此帖是由元代张金界奴进呈给元文宗的,钦印“天历之宝”,故又称“天历兰亭”或“张金界奴本”。明董其昌鉴定为虞世南摹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此帖为钩摹,墨色脱落较多,但笔画未损,字形完整,通篇笔势、结体、章法等方面仍反映了初唐时期的书法风尚。

2、唐阎立本(传)萧翼赚兰亭图
绢本 设色
纵26.5厘米,横75.7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绘画,原本已佚。现存三本宋代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内容取材于唐朝何延之所撰《兰亭始末记》,画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和尚处为太宗赚取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龄之计,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书生,身带几件王羲之父子的杂帖,与辩才结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萧翼告诉辩才自己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看后表示虽为真迹,可惜不是佳品,便取出《兰亭序》给萧翼观看。
自从给萧翼看后,辩才便不再将《兰亭序》收起。萧翼趁辩才外出做客之时,骗小和尚打开方丈室门,得到《兰亭序》。
画中共画五人,萧翼低坐在辨才面前,而辨才和尚成跏趺坐端坐在椅子上,二人正在对话。萧翼的仆僮抱书侍立,辩才身后两名仆从正在煮茶。从椅子的造型和绘画风格上看,应该是南宋时期的画家所画。


画作由于时代久远,看不甚清楚,下面为临摹作品。



画后有文徵明跋《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这么工整的小楷,难以相信是文徵明七十一岁高龄所书。

3、元王蒙(传)修禊图卷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其山水画受到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作品以繁密见胜,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湿互用。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此图描绘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在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
图绘兰亭修禊场景,崇山峻岭间,暮春时节,树木茂密,修竹成丛,蜿蜒溪水贯穿全卷,文士列坐溪旁吟诗饮酒。全图以水墨绘成,山石用笔干湿得宜,人物刻画简洁传神。卷前有乾隆题引首,卷上乾隆二题,卷后有元张雨跋及明唐寅行书《兰亭集序》,图上有“崇山峻岭,王蒙为行可作”隶书款。曾有《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有研究者指出此作为明人仿品。

4、明文徵明兰亭雅集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0.8厘米,横77.8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早年从学于沈周,诗文书画无所不能,为吴门画派领袖。
图绘兰亭雅集故事,重山环绕,山势陡峭,高不见顶,苍松翠柏散步山间。清溪屈曲,兰亭架于溪中。全图共绘52人,其中小僮11人,或坐或行,饮酒吟诗,畅述幽情。全图兼工带写,山峦用笔皴擦,以石绿平涂,极具质感。人物草草勾勒,神态各异,构图严谨,设色艳丽,笔墨娴熟。

5、唐摹万岁通天帖卷
纸本 行草书
26.3×353.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门书翰》,在唐代被称为《宝章集》。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羲之十世孙、凤阁侍郎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人真迹,二十八人十卷,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双勾廓填法摹之,将原件还于王方庆,如今只存摹本共七人十帖。

此卷最接近王羲之真迹,字体端庄凝重,略有隶书笔意,结字与新体有别,写法近似东晋普遍流行的飞扬纵肆的笔势与字形,属于晋代旧派书法体系,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
第四帖,王荟《郭桂阳帖》,行草书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
第十帖,王志《两气帖》,行书
文徵明跋,八十八岁的小楷

元代张雨跋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停)行无人,不办(辩)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初月帖》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

入选国家宝藏

6、唐欧阳询仲尼梦奠贴卷
纸本 楷书
纵26.5cm,横34cm
辽宁博物馆藏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此帖全文共78字,其内容是通过叙述孔子、周文王、周武王、樊重、彭祖等人虽得长寿,然都未免于寂灭之事,来说明世上没有生来不老或不死的人,人死后神灵魂魄都交给上苍,善恶报应也死生相随,无有更改。欧阳询为人作书,最爱书写史实故事,后人把此类内容统称为《史事帖》,《仲尼梦奠帖》是其中之一。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书法学“二王”,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貌,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传世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
欧阳询传世墨迹仅存四本,即《张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和《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为其晚年精品。全篇用秃笔急书,点画波磔,转折自如。章法疏朗,结字修长严整,行笔顺应结字与章法,瘦劲猛锐又自然流畅。张怀瓘《书断》评欧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与此帖书法特点极为契合。

7、明拓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册
纸本 楷书
每开:纵25.4厘米,横14.2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将文字直接写在碑石之上)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此册为明拓本,共四十一单开。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8、清拓唐颜真卿大唐中兴颂轴
纸本 楷书
纵300厘米,横300厘米
苏士澍藏
《大唐中兴颂》是唐代文学家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的存世摩崖碑刻,原碑现存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的浯溪边,以“文奇、字奇、石奇”著称于世,被誉为“摩崖三绝”。拓本与原碑刻同样大小,品相完美,用纸和用墨较为讲究。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基本平定之际,在江西九江任“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上过讨贼战场的元结,有感于大唐即将重新振兴,意气风发,乘兴写下了《大唐中兴颂》。
全文包括序和颂总共263字,颂文全篇采用秦始皇时期四字颂文的体例,每句四字,三句一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义正词严,忠肝义胆,气贯长虹。

9、唐欧阳询千字文卷
纸本 行书
纵25厘米,横304.8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字形瘦高,结构紧凑,力道不凡。

10、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册
纸本 楷书
每开:纵26.4厘米,宽14.9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武德九年(626年)农历十二月廿九,唐太宗李世民下旨重修长安孔庙。时任太子中书舍人兼著作郎的虞世南已经年近七旬,奉敕撰文铭石。
《孔子庙堂碑》于贞观元年(627年)完成撰写,虞世南亲自书丹,于贞观四年刻成,碑刻成之后,在当时便受到追捧,以至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原碑已不存。
文章文辞流畅,书法丰和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一派平和中正之气。

11、清拓唐褚遂良孟法师碑册
纸本 楷书
每开:纵26厘米,横17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褚遂良(596年—658/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楷书瘦润华逸,刚柔并济。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唐代正书碑刻,唐岑文本撰,褚遂良书,贞观十六年(642)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现藏日本,此本为清末翻刻本。
此碑书法质朴,与《雁塔圣教序》之空明飞动不类,运笔多隶法,与《伊阙佛龛碑》相近。用笔轻重虚实、起伏顿挫均富于变化,结体疏密相间,顾盼照应,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
孟法师,名静素,江夏安陆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隋文帝居之京师至德宫,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

12、唐怀素论书帖卷
纸本 草书
纵28.5厘米,横40.3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中国书画素有"颠张狂素,以狂继颠"之称、与张旭齐名的怀素,是唐代大书法家,在唐代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流传至今向有定论的怀素书迹,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论书帖》,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苦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自叙帖》及私人所藏《食鱼帖》,仅4件。
怀素(725-785),俗姓钱,湖南零陵(一说长沙)人,是唐代著名诗人钱起的侄子。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专从张旭弟子邬彤学习草书。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称为狂草。
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论书帖》不同于怀素其他如《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
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亦(亦,一说作“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13、唐张旭古诗四帖卷
纸本 草书
纵29.5厘米 横195.2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张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苏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善诗。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外孙,自幼得其传,工书法,精通楷书,最善草书。唐文宗李昂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定为“三绝”。
据史书记载,张旭嗜好饮酒,每当喝得酩酊大醉时,便挥毫下笔,其字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被人称为“张颠”。
此卷于五色笺上狂草书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和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道士步虚词》之六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道士步虚词》之八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以之百年。储宫非不贵,岂若登云天。王子爱清净,区中实骅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14、唐高闲千字文
纸本 草书
纵30.8厘米,横331.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高闲,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是一个活跃在唐宣宗(847-859)时的书家,曾出家于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信荐福寺、四明寺,事佛余暇,酷爱书法,尤善草书,学张旭、怀素草书之法。
此卷为残本,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鲜于枢补(补卷藏于辽宁博物馆)。卷后有明林佑跋,曾经宋赵明诚,元鲜于枢、乔篑成,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安岐等人收藏。
此《千字文》以硬毫书写,笔势浓重,坚挺纵放而不失规矩。循规草法,挥洒自如,气象生动。其结尾处,尤为开阖恢弘,豪爽顿生,给人一种笔墨淋漓酣畅的感觉。

15、元鲜于枢补高闲千字文卷
纸本 草书
纵31厘米 横1012.5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津蓟州区)人,元代著名书法家,寓居扬州、杭州。
此卷草书《千字文》前半,自“千字文”始,至“渠荷的历,园”止,正文为757字。书法用笔舒畅,放纵而含坚实,气魄雄浑而不失规矩。

16、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绢本 水墨
纵74.7厘米,横 21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赵葵(1186—1266),字南仲,号信庵,衡山人。他是武将世家,官至武安军节度使,为南宋名将。抗金作战之余,爱好诗文,擅长作画,传世作品极少。
此图为唐代诗人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佳句为题,描绘的是一片竹林景色。

17、唐菩萨像麻画断片
新疆雅尔湖地区出土
麻布 设色
纵77.6厘米 横56.1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仅存的菩萨像部分,头戴宝冠,双珠呈火焰状,有五色头光。左右肩各有五缕头发,形同曲锥,左手置于胸前轻捻佛珠,弯眉细眼,朱唇须卷,双耳垂至肩部,配有耳饰,神情平和。此画具有曲眉丰颊,肌胜于骨的唐代画风,采用晕染方式描绘,色彩鲜艳,构图华丽,与敦煌洞窟的壁画如出一辙,可见西域与敦煌的文化渊源。

这次展出汇集的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王献之及同门的《万岁通天贴》、怀素的《论书帖》、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和张旭的《古诗四首》等书法史上的重要传世作品,给我们这些业余人士一个近距离观赏名家书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