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洗澡洗头吗?洗的
说文解字:沐,乃是指梳洗头发;浴,指的是清洁身体;洗是指洗脚;澡则是洗手。 《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意思是,我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头发变得乱蓬蓬的,还是少说话,赶紧回家洗头为妙。 采摘到一半的女子为何要回家洗头?其实,她正在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原本,约定的期限为五日,可一转眼六天过去了,心上人还是迟迟不出现。她急切地回去洗头,只是为了以自己最美的状态,迎接心上人的到来。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就记载了关于“洗头”的趣事: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臣,隔三差五就有贤士来拜访他。好巧不巧,有好几次,周公都在洗头。可客人不能怠慢,咋办呢?周公只好停下来,手握起湿哒哒的头发,往后身后一甩,便出门待客。 《礼记》记载:“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家中晚辈每隔五天要烧水服侍父母洗澡,每隔三天要烧水为父母洗头。平时如果父母脸或脚脏了,也要烧淘米水帮父母洗干净。 汉武帝刘彻也非常热衷于沐浴。他还经常去霸水河中洗浴,其实是源于民间十分流行的“临河祓禊”之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以祓除不祥,去病消灾。 根据《南史》、《世说新语》等书所载,例如晋元帝司马睿、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车骑将军桓冲等人都是极度钟爱沐浴一事。萧纲因此还曾亲自撰写《沐浴经》三卷以倡导沐浴的好习惯,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沐浴著作。 先秦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是为“休沐”。 《汉宫仪》云:“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汉代,朝廷在《汉律》中对沐浴进行了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 到了唐代,自汉代以来明文规定的“五日一下沐”的休沐制度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官吏五天一休沐被改为十天一休沐,即旬休。名称也改作:“休浣”但这并非是说唐朝君臣不重视沐浴,而是因为沐浴已经成为了时人的日常所需,无须再去宣导教化。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在《雪里已知春信至》里愉快地描述了美人沐浴的场景。 陆游在82岁时作了一首关于睡前洗脚的诗,原文是:“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看来晚上洗脚上床是陆游的一大快事,连他的孙辈都知道烧热水(汤)洗脚的好处 一个叫蒲宗孟的士大夫,是苏轼、王安石的朋友,他对个人清洁最为讲究。 他自己将日常洗漱分成了六种。每天呢,蒲宗孟先是小洗面、大洗面各一次,小洗面只换一次水,大洗面要换三次水,清洁部位从脸部到肩颈;然后呢,小濯足、大濯足各一次,小濯足只换一次水,只洗脚踝,大濯足要换三次水,清洁部位从脚板到大腿;隔日一次小澡浴,再隔日一次大澡浴。小澡浴用水三斛,大澡浴用水五斛。 元朝异族统治,取消了休息制度,明朝呢,老朱开始是规定一年三天;不过这个实际很难执行,后来改作每月一天,12月开始放寒假一个月。清朝大致同明朝,后期受西方影响改作星期制。拓展一下,这段是是官方休息制度。 红楼梦芳官洗头事件,芳官干娘克扣芳官月钱,还不给芳官洗头的东西,让芳官用她干娘的女儿用的剩的东西来洗。吵起来袭人过来拿一瓶花露油并些鸡卵、香皂、头绳之类给她,让他另要水自洗,不要吵闹了。然后晴雯过去,替他洗净了发,用手巾拧干,松松的挽了一个慵妆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