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丨2-7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2023.6.17学习笔记
今天观看学习《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第七集--《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感觉需要反复观看细节,研读解说词,于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对照视频,将其翻录下来。

它的容量只有一升,体格不大,颜值不高。隐约可见的铭文,却暗示着它并非寻常之辈。
标准、统一、天下,这些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瞬间,就铭刻在它的身上。
升,既是容量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甲骨文的“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
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壁,后有短柄。在它的外侧,刻有32字铭文,犹如一份出生证明,列出了它的出生时间,体格大小和设计者的名字。大良造鞅,就是商鞅。大良造,是他主持变法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官职。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如何能在变法中后发先至?商鞅认为,首先要取信于民。他在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民众,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重赏,没人敢去尝试。当他把悬赏提高到原来的五倍,终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
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在当时,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度量衡也差别很大。商鞅明确规定一升的大小,并制作出一升的标准器。如此一来,同样的一升米,便不会出现各地多少不一的情况;同样的一亩土地,产量的计算就不会再有差异。国家征税纳粮有了保证,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起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

这是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加刻在方升底部的诏书,一共四十个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xian,二声)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说,如今天下统一,人民安定,度量衡的标准从此归于一致。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此处度量,个人感觉有两处含义,一是统一度量衡后秦始皇游历全国,丈量自己打下的江山;二是统一度量衡,各地趋于统一,秦国的视野从一个国家转向了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