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藏山祠赵孤故事壁画考
盂县藏山祠赵孤故事壁画考
《兰台世界》 2018年08期 薛艳丽
盂县及周边地区的赵武信仰非常盛行,而藏山祠作为祀奉赵武大王的主庙成为赵武大王信仰的中心,赵氏孤儿的故事也随之被绘到藏山祠正殿东西两壁。藏山祠正殿现存清代赵孤故事壁画是依据《史记》、元杂剧等各种版本的故事传说进行绘制的,虽然现存碑石中记载有曾在藏山祠进行过绘画活动的画工姓名,但现存赵孤故事壁画的作者不明。
藏山祠位于盂县苌池镇藏山村东的藏山,坐北朝南,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山因传说中赵氏孤儿—赵武藏于此而得名,因赵武谥文子,故也称“文子祠”。藏山祠壁画现主要存于正殿和寝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殿东西两壁以连环画形式绘制的42幅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画面。柴泽俊先生在《山西寺观壁画》一书的“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统计表”中认为藏山祠壁画为清代作品[1]96。赵培青和李晶明先生编著《盂县古代壁画录》也将藏山祠正殿和寝宫壁画定为清代所绘,并首次正式公布了藏山祠正殿等处壁画的图版,[2]25-39为学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本文则主要对藏山祠正殿赵孤故事壁画题材的来源及艺术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其中引用的图片均来自《盂县古代壁画录》,行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一、藏山祠赵孤故事壁画题材的来源
关于赵氏孤儿故事的最早原型,主要是《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等典籍中所记载的“赵氏族灭”的相关事件,其中《左传》所载比较详细。后司马迁写《史记》时在《韩世家》《晋世家》《赵世家》中也对赵孤之事进行了记载,特别是在《赵世家》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感情上都增饰不少,成为后世戏曲中赵氏孤儿故事的直接原型。南宋时,《赵氏孤儿报冤记》第一次以戏曲的形式将赵孤故事表达了出来,但可惜该剧本没有保存下来,也不详作者。至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不但把赵孤故事推上了新的艺术高度,并且在内容方面做了较大改动[3]。尽管许多学者对《史记》所载赵孤事件中的许多情节及其相关人物提出了质疑,但随着戏曲的传播,该故事深入民间,广为流传。至于藏山为何与赵氏孤儿故事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建有赵武、程婴、公孙杵臼等主要人物的祠庙,虽然藏山碑刻如元至治三年(1323)立的《重修藏山庙记》里有所谓“昔赵孤匿于此,故名其山曰藏……后世于亡匿之所祠而祀之,又建别祠于城右,以便祈祷”[4]32-33、明天顺四年(1460)立的《重修藏山大王殿记》中有“自汉唐宋元以来,邑人皆以祀藏山之神为事,至今尤谨”等说法[4]61,但这都是出于后来的流传与附会。藏山祠的具体始创年代目前不可考,藏山现存最早的碑刻是金大定十二年(1172)智楫所撰的《神泉里藏山神庙记》,说明该庙建于此前[4]68。明代曾于成化二十年(1484)和弘治十七年(1504)派遣高谅、刘允等钦差太监亲临藏山对藏山神庙进行大规模的兴建,同时高谅、刘允还在藏山题写了“万岁朝廷香火院”,并被镌刻于石,现存藏山祠报恩祠院墙券洞上方[4]79。据光绪《盂县志》卷1“大政记”载,至清代,知县张士霖于同治八年奏请,敕赐晋卿文子翊化封典;光绪五年,曾国荃奏请封典,敕加翊化神福佑封号[5]40。关于张氏于同治八年奏请敕赐文子翊化封号之事,在同治八年九月立的《藏山赵文子祠碑记》中也有记载[4]455。明清时期的这种推崇与敕封,在将藏山神纳入国家正祀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赵武信仰在盂县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而藏山祠也成了盂县及周边地区祀奉赵武的主庙,赵孤故事也随之被绘到了藏山祠正殿东西两壁,成为见证和宣传忠义的图像素材。
藏山祠正殿东西两壁所绘的42幅生动展现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拯救赵氏孤儿的故事内容依次是:弹射百姓、草菅人命、赵盾进谏、鉏麑行刺、触槐而死、训獒谋赵、提弥明救赵、怒撕狼獒、灵辄救赵、奸臣进谗、韩厥报信、屠灭赵门、庄姬分娩、闯宫搜孤、托孤程婴、母子诀别、三义密议、进山搜孤、藏匿假孤、灭孤杀杵、程婴领赏、请愿收尸、安葬赵家、携孤避祸、藏匿藏山、育孤成长、藏山搜孤、假拜屠贼、韩厥进谏、悼公质屠、韩厥接孤、当面对质、殿前绑屠、抄斩屠门、屠贼赴刑、赵武受封、祭祀祖先、程婴自刎、安葬义士、孤招驸马、立庙拜宗和感恩报国,内容较为详备系统。
除了前述《左传》、《史记》、元杂剧等外,其他如取材于前者的小说《东周列国志》、明传奇《八义记》及民间改编的戏曲、经加工附会后的民间故事等中也记载了赵氏孤儿的故事,那么藏山祠正殿壁画中赵氏孤儿故事依据的是什么版本呢?
由于《史记》之前的相关文献中对赵孤故事的记载很简略,而藏山祠正殿壁画中的故事情节较全,而且有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物,说明其依据的是《史记》或其以后的版本。
《史记》记载赵盾在屠岸贾陷害赵家以前即已去世,而元杂剧改为二人同在晋灵公朝为官。藏山赵孤故事壁画中的第七个画面“提弥明救赵”中屠岸贾、赵盾和提弥明同时出现,(图一)说明该情节没有取材于《史记》。
《史记》记载程婴将孤儿藏匿至深山十五年,而元杂剧改为屠岸贾认赵孤为义子,并亲手养育成长及二十年后孤儿复仇。藏山赵孤故事壁画中的第二十五“藏匿藏山”(图二)、二十六“育孤成长”(图三)、二十七“藏山搜孤”(图四)、三十一“韩厥接孤”(图五)等画面都讲述或反映了程婴藏育赵孤于深山,而非在屠府中成长,说明该情节没有取材于元杂剧。
元杂剧将《史记》中程婴是赵朔之友的身份变为是赵朔门客,同时将程婴由《史记》所载的自杀身亡改成了被晋悼公赐田褒扬传颂。藏山赵孤故事壁画中的第三十八“程婴自刎”、三十九“安葬义士”画面都讲述了程婴自刎身亡,说明这些情节遵循了《史记》的记载。
《史记》中所载赵武的复立是经晋卿韩厥的引荐,同时,在得到景公的认可后,程婴、赵武带领诸将诛杀了屠岸贾全族。元杂剧则改换成了“孤儿”在看了程婴的图卷而知道身世真相后,在晋卿魏绛的帮助下,亲手杀屠报仇。藏山赵孤故事壁画中的第二十九“韩厥进谏”、三十“悼公质屠”等画面则与《史记》所载吻合。
《史记》所载公孙杵臼和程婴是谋取他人之子替换赵孤,为存赵孤公孙杵臼被诸将杀害。元杂剧改为程婴以亲子替换赵孤,而公孙杵臼是罢职归田的老臣,后撞阶而亡。藏山赵孤故事壁画中的第十六“母子诀别”反映的是程婴夫人将自己的亲生骨肉交给公孙杵臼假托赵氏孤儿,而二十“灭孤杀杵”则描绘的是屠岸贾率众杀害公孙杵臼和程婴子即假赵孤的场面,说明在这个情节方面,壁画对《史记》和元杂剧各有取舍。
元杂剧中描写将屠岸贾推上木驴,剐三千刀,断手开膛而处死。藏山壁画中的三十五“屠贼赴刑”画面中,屠岸贾骑在木驴之上,双手反绑,背插判状,袒裸上身,赤脚,前面有人鸣锣开道,后有赵武骑马率众押解,可见该情节与元杂剧一致。
至于壁画中的最后几个画面如“孤招驸马”、“立庙拜宗”、“感恩报国”,在《史记》和元杂剧中都没有述及,这都应是根据后来改编的剧本或民间流传的加工附会后的相关故事引申出来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藏山祠正殿赵孤故事壁画,有的采自于《史记》,有的又与元杂剧一致,有的对两者进行了折中,也许有的情节还会取材于其他,也就是说,壁画内容没有采用某一固定的版本,而是根据各种版本的故事传说而进行绘制。
二、藏山祠赵孤故事壁画的艺术特征及相关画工
藏山祠正殿赵孤故事壁画主要采用界画方法绘制,特别是在赵孤故事连环画中,由于故事情节主要都是在宫殿内部展开,而宫殿内部的墙壁、台阶、地面及物什等用界画法,因而显得整齐划一,立体感和装饰性较强。线条刚劲有力,折转急促,因而山峰劲利,树木刚挺,人物硬骨。敷彩主要采用水墨勾填技法,整体以明度较低的浅绿色调为主,画面显得柔和淡雅,但由于宫殿柱子、桌面等极少部位用暖色调的浅红色平涂,同时在人物的头冠、腰带等处及个别物什中采用描金修饰,从而在整体淡雅的色调中提升了画面的亮度,产生较强的视觉效果。作者在绘画时还刻意地采用明暗画法,如伴随着人物衣纹的褶皱而相应地施以颜色表现阴影,在山峦、建筑中也是如此,但由于对明暗的把握并不是很准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效果。此外,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受戏曲影响明显,如屠岸贾头顶戴的两根长长的翎子(雉尾),这是戏曲中武将或英武、暴戾人物常用的一种装饰,而非现实生活中所常用。
藏山祠赵孤故事壁画当为参与藏山祠修建活动的画工所绘,而据现存藏山祠的碑文记载,藏山祠的建筑历代都有修葺甚至重建,如嘉靖四年(1525)七月立《崇增藏山神祠之记》载:“兹以成化二十年岁在甲辰,奉敕钦差太监高谅……合属僚宰重修台殿已完,不日,霖雨大作,山水汪洋,催折塌毁,梁栋倾颓,连绵修理,不能成功。迄弘治十七……本县付帖,择期破土……南殿一区三楹,神马二疋;朱门两壁,鸱兽蟠龙;总圣悬楼绘塑三界之神像,黝垩丹雘,刑判岸贾之权臣;中殿一所,内塑威灵,壁绘形图,乃圣者之根源也。”[4]79碑中所云中殿应即正殿,从“壁绘形图,乃圣者之根源也”来看,这次重建时还重新绘制了壁画,并且壁画的内容就是讲述圣者即赵武大王来历的赵孤故事,但可惜该碑没有记载绘制壁画的画工姓名。
参加历代历次重修藏山祠的画工人数应较多,其中部分画工在相关碑石中有记载,这些画工主要有:元至大三年(1310)立《重修神泉里藏山神庙记》中的杨德、李能[4]28,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立《重修大王庙记》中的聂进龙、聂进化、聂进虎[4]120-121,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立《重修南洞碑记》中的朱国桢[4]202,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立《重修藏山庙碑记》中的聂景芳、栗万德[4]317-318,道光八年(1828)八月立《晋卿文子祠重修碑记》中的郝豹、侯青云和张世元,[4]376清道光八年(1828)八月立《重修藏山文子神祠记》中的李彩和刘健[4]378-379。虽然这些碑石中记载了参与藏山祠相关修建活动的画工等工匠,但对他们的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说明,故我们不明这些画工在藏山祠绘画的具体内容。不排除这些画工,特别是清代的画工如朱国桢、聂景芳、栗万德、郝豹、侯青云、张世元、李彩和刘健等人中的某人或某几人绘制或重绘了藏山祠正殿赵孤故事壁画,但具体作者暂时难以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