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考中医》刘力红太阴本篇之勘误

2022-07-20 17:54 作者:廿v廿b  | 我要投稿

第一,在太阴病中提及中医存在副作用,而且因为这样的副作用不明显很可能相比西医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个思路是非常好的,对临床诊治有很大的启发,所谓庸医杀人不用刀,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等。

但是对于副作用的理解是完全不对的。所谓副作用,是治疗量下,药物治疗效果以外的无关的药理作用。然而中医的所谓“副作用”,尤其是文中提及的“咽喉发热病人以为有火,实际上是经脉不通,误用清热药,病情不断加重,每次还是上火”,这是典型的误诊误治。

该用温热药的用了寒凉药,好比该用β受体阻断剂的用了β受体激动剂,是吃错了药,而不是吃对了药产生的多余效果,跟“副作用”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么中药有没有标准的“副作用”呢?我想恐怕是没有。一副方剂下去,如果产生了治疗效果以外的、特别是恶性的反应,那多半是用错了药而不是这个药的“副作用”。方剂不像西药,西药的副作用十个人吃八个人都会有点,这个是药理上避不开的,你要从肾排泄就会有肾毒性,从肝脏代谢就会有肝毒性,你用保Na、Ca排K的利尿药就是会导致低K。但是,就像是可以用低效利尿药、补K剂、跟高效利尿药配合使用减少甚至消除低K一样,中药的方剂配伍是可以切实做到无治疗目标以外作用的。

至于,有的人说有的清热药吃了会腹泻,诸如此类,那是因为中医给你辨的证就是阳明腑实,把这个实泄出去就是治疗效果的一部分。还有人开玩笑说中药喝起来很苦,如果这个是副作用,恐怕抗生素注射要在手臂扎个也是副作用了。副作用得是药理效果,哪怕为了治病给你一拳把你打疼了,大概也不是副作用。

不过刘老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对于临床指导相当有意义,现在的中医院,开中药完全跟着西医诊断走,不辨阴阳寒热,迟早要出“副作用”。


第二,太阴病中主求脾胃,然而开篇中提及肾,尤其论述脾肾之“水土合德”,“龙战于野”(龙者水也,野者土也)。在“太阴藏寒”中却只谈脾胃,私以为提及易寒之脏腑,最应当想到的是肾。刘老从现代人多食生冷、好吃清热入手,解此条文,是很好的,对于脾胃之阳、太阴主开结合的尤为精妙。然而已见“劳烦太过,作息非时”的条文分析,却不提肾阳虚衰,是说不过去的。

今人解太阴病也有这样的弊病,不提肾,以为仲景有意偏述脾胃,实在不应该。阳明时胃已经大谈,太阴条文仅八条,如何会不谈肾呢?这太阴病纲要“自利”,条文中“自利不渴”,均体现出肾不收藏不能温养之象,可见“利”并非单独大便泄泻,而是大小便混为一谈。由此才可知晓为何仲景要用“四逆辈也”暖阳,并非什么神人的奇思妙想,重在肾也。

至于其他内容,尤其是有关“脾者,谏议之官。”“坤卦之失,臣杀其君,子夺其父。”论述脾“伐不臣”的细胞免疫功能,非常的好,甚至觉得论述的还不够多。如果能结合《脾胃论》,大谈一通,便可扫清许多偏见。我在这里结合国医大师徐景藩的论述:内经云:“脾者,若扁豆,有散膏半斤。”此处的散膏当指胰腺,正是消化之官。脾主统血,这一统字又与免疫循环对应,尤其是炎症之时,最能对应。如此看来,此处谜团并非是古人之错误,而是当代人并没有好好的研究前人所说,误以为前人错误罢了。

《思考中医》刘力红太阴本篇之勘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