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提分实战】7“好”作文——序言

一、语文特性
“语”是由“吾”和“言”两部分组成的,意思“我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代表语文的交际功能,即工具性;“文”是一个人的象形,暗示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即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又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又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语文又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
语文是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好语文是我们从事其它工作学习的基础(《大纲》),生活离不开语文,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
二、作文特性
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之所以谓之“作”文,而非“写”文,因为“作”即有雕琢、打造(艺术品)之义,也就是说,除了“写”,还包含:读、思、析、赏、探…等综合应用力。语基、阅读、写作,构成语文应试考查的三大部分;知识涵盖博而杂,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课本和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内容绝不仅限于课本或课内,而是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
现实角度来说,作文分值高、占比重,也几乎无法通过短期熟练度实现层次跨越;但乐观的是,一旦登堂入室、实现质的飞越,分数优势极易保持且不会被人轻易超越,一览众山小。
三、7“好”内容
好作文必然符合“7好”标准,这7个好分别是:好题目、好结构、好开头、好素材(材料/论据)、好语言(文采)、好结尾、好书写。
此处不一一展开,后续攻略会有详解。但是稍提一下,最难的是“好语言”,其它的各“好”几乎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程中,直接给到或通过适量勤奋实践,积累迁移。而“好语言”,贵在坚持、厚积薄发,甚至慢功细活,不能一蹴而就。技巧与勤奋二元互补、课内与课外两线并存。
四、教学反思与难点
1.单次的语文分数,往往只是语文素养的冰山一角,学好语文,不可轻平时之功,等到语文成绩已经制约学生的发展时,很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改变了。
2.关于各种“速成理论”、“模板”套路、“临时抱佛脚”等时尚吸睛的“学习方法”、“捷径”,只能是临时政策,而不能当作是学习语文和提高作文水平的一贯态度。
原因主要两点:(一)“积累”无可替代,只吃名叫“第7块”的那个饼,等于只吃了一块,吃不饱。学好语文要准备好三本本子(分别要记的内容大致为:1.课内向:课堂笔记梳理与延伸;2.课外向:文学常识+历史知识,及二者的贯通;3.兴趣向:好词好句摘抄、日常感想、鉴赏、时事热点…);本子无需上交,但“艺不离手”,始于小学,贯穿于K12,内化于心中;这个过程如果缺失,很难用所谓“网红学习法”补全之;这个过程只要缺失,那么与不缺失者相比,差距尽显,时越久越难匹敌。
(二)小、初、高三者教学内容本身,在衔接时就有一定跨度、甚至脱节。尤其初到高,高中语文与初中相比,又有两点值得注意:(1)教学要求不同(2)思维要求不同。而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作文上已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只会谈讲自己的个人情感、好恶感受等,而要学会思考社会,透过现象,升华主旨思想,甚至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在“好素材”一讲中,会详细说)。从小到高,作文教学涉及范围指数式扩大,要求也跨越式增长,作文难度也进一步加深,更趋向应用性、审美性。这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也和高考与中考不可同日而语有关。随理论性、抽象性的增强,须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范畴并使用知识体系解决文本中的问题,这些对学生个体的思维理解、接受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关于思维的转变,(1)正确对待课文。不少言论说:考试又不考课文,还要下这么大力气学它做什么?此大错!课本课本,学习的根本。课文,是语文课程的例题,提供思想方法、分析技巧和表述规范。当学生在作文中,能够活用课文中的素材并有自己的相关见解时,往往更易于彰显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知识面,一搏阅卷者的青眼。同理,认为真题中的作文题,都是考过的,绝对不会再考了,我还写这个题目干啥?相信“鱼和渔”的关系已是老生常谈,再考是“鱼”,再写是“渔”,写是修行的过程;勤操习,诚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或考试分数掣肘,不心浮气躁、不妄自菲薄;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
(2)自学能力不能忽视,习惯更不能丢弃。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往往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必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企图靠名师讲得好、深、透,而学生只管默默听、记、背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行不通!在小、初大部分时间,学生在老师的督促检查下学习,没有自学习惯,但进入高中后老师对学生的个别督促检查明显减少,代之的是学法的指导,这就需要同学们自觉加强自学能力。
(3)近年来强调的“大语文”很时尚,本来“大语文”观,是指,课内法,课外路;语文学习再不是语文课上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生活的活动。但被很多媒体演绎成:语文“学与不学没区别”、“到高三再冲刺也不晚”,“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所以语文课堂形同虚设”,“反正是母语,无需特别投入”……等等只侧重语文的趣味性,而忽视“知识性”与“考试性”的言论。因此,火眼金睛、警钟长鸣,做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4)文史不分家,历史知识的缺乏,会影响语文的发展,尤其影响阅读、写作水平。(这个以后专题再细说了)
五、附:中学作文评分标准(江苏)
1.评分原则
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重点评价写作能力和人文识见,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关注其写作智慧。
2.评分等级
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8---53分;三类卷42---47;四类卷36---41分;五类卷30---35分,六类卷30分以下。
3.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若文体不合要求的,最高得分不超过36分。写成诗歌的,文体模糊不明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3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