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杏仁核环路调节恐惧记忆消退的新神经机制
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内源性大麻素(eCBs)可以促进记忆消退,从而成为消退缺陷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包括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然而,尽管人们对eCBs的消退介导作用非常感兴趣,这些行为背后的神经回路基础尚不清楚。
杏仁核是一个受神经调节控制的大脑区域,对恐惧的消退至关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杏仁核基底外侧核(BLA)的eCB水平在恐惧消退后升高。近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啮齿动物mPFC(特别是腹内侧PFC[vmPFC]/边缘下皮层)中的神经元通过对BLA和邻近结构的输入来指导记忆消退。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酗酒和酒精中毒研究所Andrew Holmes教授和Ozge Gunduz-Cinar(第一作者)在Neuron上发表研究,该团队证明在恐惧消退过程中,eCBs在mPFC/BLA神经元中动态发出信号,并有助于记忆消退。
1、前额叶-杏仁核兴奋促进恐惧消退并增加BLA eCBs水平
经过恐惧训练后,再加上部分恐惧消退训练,研究人员发现,光激活mPFC/BLA后在消散提取检测种产生更低水平的freezing行为[Fig.1A-D]。与此同时,接受部分消退训练+光激活组的动物在BLA中具有更高水平的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Fig.1E,F]。
这些初步数据表明,光遗传学刺激mPFC-BLA促进了消退记忆的形成,并导致BLA中AEA水平的增加。并结合CB1R拮抗剂(SR141716A,利莫那班)进一步表明,在消退训练过程中,刺激BLA中的mPFC轴突会动员BLA eCBs,进而通过CB1R介导的信号传导促进消退。
Figure 1 mPFC/BLA神经元的光激活通过BLA eCBs促进恐惧消退
2、消退过程中前额叶-杏仁核eCBs的动态信号传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eCBs信号的时间动力学,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码的基于GPCR激活的eCB生物传感器(GRABeCB2.0)来测量动物消退时mPFC/BLA神经元的eCBs。结果发现,在训练过程中,GRABeCB2.0信号对US的反应增加,但对CS没有反应。有趣的是,在消退训练中(50 trial),与早期(前5个trial)消退训练相比,CS开启期GRABeCB2.0信号略有下降,在晚期(最后5个trial)尤为明显[Fig.2D,E]。
最引人注目的是,CS关闭后的时间段内,GRABeCB2.0信号显著增加。并且相对于早期的消退训练,这种CS关闭相关的增加在后期减弱[Fig.2F,G]。GRABeCB2.0信号在CS关闭期间增加的发现表明,eCBs可能在mPFC/BLA中发出信号,以跟踪消退期间电击遗漏的预期——消退早期高,消退后期低。
Figure 2 消退期间mPFC/BLA神经元的eCBs的刺激相关时间模式
3、eCB-CB1R信号调节前额叶-杏仁核突触神经传递
eCBs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突触前释放,投射到BLA的mPFC神经元,其神经递质是谷氨酸。通过电生理记录BLA神经元中光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oEPSC),发现CB1R介导的对mPFC/BLA突触谷氨酸释放概率的抑制[Fig.3A-D]。其次,还发现vmPFC/BLA突触的激活足以导致BLA eCBs的增加,并在mPFC/BLA突触产生谷氨酸释放的长期抑制(LTD)[Fig.3E-G]。
Figure 3 eCB-CB1R信号调节mPFC/BLA神经传递
4、CRISPR-Cas9突变前额叶-杏仁核Cnr1损害记忆消退
最后,研究人员采用CRISPR-Cas9技术在mPFC/BLA神经元中选择性丢失Cnr1(大麻受体)。并证实CRISPR-Cas9突变导致CB1R介导的对mPFC/BLA突触谷氨酸释放的抑制功能丧失[Fig.4E]。从行为学水平来看,Cnr1突变小鼠和对照小鼠在恐惧训练和消退期间表现的行为效应一致,然而突变小鼠在消退恢复检测中的freezin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g.4G],不过这种消退损害是短暂的,并且是vmPFC/BLA通路所特有的[Fig.4F-I]。
Figure 4 vmPFC/BLA而非dmPFC/BLA的CRISPR-Cas9-Cnr1缺失,损害记忆消退
总结
图片摘要
本研究为我们理解eCBs通过其信号调节恐惧消退的神经基质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进展。其中一个关键的新发现源于对eCBs的GRABeCB2.0生物传感器记录。
总之,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在该模型中,mPFC/BLA神经元在恐惧消退期间的参与动员了BLA中的eCBs,进而动态地向这些神经元报告CS-电击关联的学习预期的变化,以支持消退记忆的体现。为我们理解eCBs促消退作用背后的神经回路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