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塞尔柱帝国的回光返照——吉亚斯丁·马斯乌德故事(1134-1152)

上一篇:阿塔伯克政权的产生:塞尔柱11世纪末-12世纪初形势

参考资料:
伊斯兰百科全书
Buz-Azeh
Atabak(Atabeg)
剑桥伊朗史5第一章
《伊朗通史》,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Abbas Eqbal Ashtiyani)
维基百科

西塞尔柱之格局
在讲述伊尔迪古兹王朝前,还是需要相当一部分篇幅来叙述马斯乌德的事迹,因为我想梳理清楚伊尔迪古兹的任职履历,以便讲述他是怎么在当时的环境里一步步成为开朝立业者的。
正如前文所说,马赫穆德·本·穆罕默德在位期间(1118-1131),他的几个兄弟屡屡反叛(特别是马斯乌德),由于自身威权、实力不足,导致每次即使击败了也只能宽恕;加之背后还有桑贾尔这尊“幕后黑手”在,他统治期间的西部波斯地区大体是分裂混乱的。而桑贾尔在兄长穆罕默德·塔帕尔诸子的争斗中充当着调解者的作用。桑贾尔在11世纪20年代对西部塞尔柱的策略是维稳为主,客观上保持了西塞尔柱的分裂格局;而桑贾尔可以随意操控他们的政治局面,使得不会出现一个能与其抗衡的大敌。像吉亚斯丁·马斯乌德和图格鲁克这两位多次跳反,但由于桑贾尔从中斡旋,使得他们仍能分别领阿塞拜疆、阿兰等地统治。这更使得十字军边线的诸王朝自行其是,助长了分裂的格局。
马斯乌德在被兄长击败后投往桑贾尔处,1130年,他离开呼罗珊,和兄长马赫穆德在克尔曼沙赫(Kirmanshah)达成和解,马赫穆德把甘芝城赐予他作为封地。而图格鲁克仍在桑贾尔处避难。在这段时间里本来还发生了马赫穆德与哈里发“打成一片”以及再次被桑贾尔教训的故事,不过为了不扯太远,就不提了。
马赫穆德二世死后的王位争夺战
1131年9月,马赫穆德·本·穆罕默德死于哈马丹。其子达乌德·本·马赫穆德继位(1131-1132在位),安奎沙克·艾哈麦地里为其阿塔伯克。然而由于他是由维齐尔阿布·卡西姆·达勒古齐尼(Abu Qasim al-Darguzini)所扶立,这位维齐尔可谓臭名昭著,以至于一上台就被哈马丹的民众赶去了雷伊城。达乌德则在1131年10月前往赞兼。
达乌德继承大统自然不能让本就桀骜不驯的宗王们臣服。马斯乌德率先发难,率军南下,攻占了大不里士,称王;封地在法尔斯和胡齐斯坦(Khuzistan)的塞尔柱克沙在阿塔伯克喀喇察(Qaracha)的支持下亦宣称欲争夺王位。三方都派遣使者前往巴格达求哈里发承认,而哈里发选择将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桑贾尔。桑贾尔的态度就很明显:你们都不行,我扶持图格鲁克当君主,谁承认,谁反对?他亲自率军到吉巴勒(jibal,即中部波斯地区),宣布图格鲁克为新君,称图格鲁克二世(1132-1134在位),令达勒古齐尼担任维齐尔。《伊朗通史》记载:桑贾尔在1132年5月底和马斯乌德、塞尔柱克沙、哈里发三方联军大战一场,胜利。不过他对马斯乌德也表现出足够的宽仁,没有杀了他,而是赶他去了阿塞拜疆和阿兰。同时传信至马兹亚德王朝和赞吉,让他们分别给哈里发和马斯乌德施加压力。然而河中喀喇汗的叛乱使得他不得不先回去处理,这使得图格鲁克二世的王位不甚稳固,伊斯法罕民众对他十分不服气。
马斯乌德听闻桑贾尔要事缠身,大喜,找到正割据阿塞拜疆的侄子达乌德和哈里发,三方达成协议:哈里发支持他为苏丹,而他需要立达乌德为储君。马斯乌德在伊历527年(1132-1133)冬率军攻打图格鲁克二世,两战皆胜,杀达勒古齐尼[1]。图格鲁克狼狈逃入塔巴里斯坦,巴文德君主阿拉·道莱·阿里一世·本·沙赫里亚尔('Ala' al-Daula 'Ali ibn Shahriyar,1117-1140)收留了他。
但达乌德反复无常,反而支持图格鲁克来阿塞拜疆集合军队,在1134年率军在加兹温附近突袭马斯乌德,大败之,马斯乌德仅以身免,狼狈逃出哈马丹,至巴格达,惶惶如丧家之犬。正当图格鲁克志得圆满之时,他却在此时病倒了,1134年10月,图格鲁克二世去世。
听闻图格鲁克二世去世的消息,马斯乌德立马从巴格达出发赶往哈马丹。虽然此时已经入冬,路有积雪,但他硬生生驾着骆驼踩出了一条道路来,最终先人一步到达,继位为王(1134-1152在位),马斯乌德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他是自马立克沙以来在位最长的苏丹。
[1]剑桥伊朗史说他是被图格鲁克二世所杀
马斯乌德的雄心壮志
自打记事以来,马斯乌德就身处手握兵权的突厥埃米尔的漩涡中,即使轮到自己当苏丹,手下的骄兵悍将大多时候也是“听调不听宣”,自行其是。在他继任苏丹期间,地方上便有数位:
喀喇松库尔(Qara-Sonqur),此人原为马斯乌德和图格鲁克二世的阿塔伯克(从伊历521年[1127]起),然而随着图格鲁克被强力苏丹桑贾尔扶立,他见风使舵,离开了马斯乌德;马斯乌德继位后他又前来投效。
猛古巴尔斯(Mengu-Bars),时任法尔斯总督,兼治胡齐斯坦。据说他娶了穆罕默德一世·塔帕尔的遗孀法蒂玛·可敦(Fatima Khatun)。
博兹·阿巴(Boz-Aba),亦名布兹-艾备(Buz-Abeh),猛古巴尔斯之好友、下属,治胡齐斯坦。
阿卜杜·拉赫曼·托干尤雷克(Abd al-Rahman Toghan-Yurek/Tughanyarak),马斯乌德的宫廷总管(Hajib),后与博兹·阿巴等地方军阀结盟,企图内外联合架空苏丹。
雷伊城(Rayy)总督阿拔斯(Abbas),宗王苏莱曼沙的阿塔伯克。
至于西方的赞吉王朝,其不轨之心更是昭然若揭。伊马德丁·赞吉,出身军门世家,原为瓦西特、巴士拉总督,因“勤于王事”、治政有方,在1127年任摩苏尔总督,并监护马赫穆德子法鲁克汗沙(FarrukhKhan Shah)和阿尔普·阿尔斯兰(这也是他得到阿塔伯克尊号的原因),取得霸业之基。。其人性情深沉,表面上忠于苏丹,实际上阴谋百出,多次挑起突厥埃米尔与苏丹之间的争斗;他对马斯乌德之位亦是虎视眈眈,准备以手中的王子阿尔普阿尔斯兰将其取而代之。马斯乌德不甘此等境遇,开始利用灵活的政治手段逐步拉拢、打击、消灭这些不听话的突厥军阀,随后开始了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在他在位后期,他主要定居在巴格达和哈马丹。
收擒哈里发
初登大宝时,马斯乌德便任命阿奴什旺·本·哈利德为大维齐尔,以及委托他为达乌德的监护人(当然只是名义上的)。此时达乌德仍然以艾哈麦地里王朝为屏障,占据着阿塞拜疆南部,试图以此为基地和马斯乌德对抗;同时哈里发与马斯乌德的关系急剧向下。
阿拔斯哈里发虽从10世纪以来逐渐衰落,但在12世纪初,面对塞尔柱宗王内斗的情形,哈里发中的有识之君利用这段时间逐渐发展,成长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地区强权,周边的势力亦不敢小觑。马斯乌德为宗王时,与哈里发穆斯塔尔希德(al-Mustarshid,1118-1135在位)尚有共同敌人,双方结盟,马斯乌德亦有多次得哈里发搭救;但在继位后,一些不服马斯乌德的突厥埃米尔纷纷逃到哈里发处求庇护,而哈里发却将其收留,这不得不说是对马斯乌德权威的极大挑战。穆斯塔尔希德在这群埃米尔的游说下昏了头脑,竟然起兵攻打马斯乌德。当他向东进军至吉巴勒地区,暂驻迪纳瓦尔(Dinavar)时,时任胡齐斯坦总督小布尔苏克(Bursuq ibn Bursuq)派使者前来表示愿助哈里发一臂之力;割据阿塞拜疆的达乌德亦表示支持。哈里发此时可谓志得圆满,自以为“优势在我”,然而,1135年4月,马斯乌德与喀喇松库尔率军与哈里发军相遇于哈马丹附近的戴·马尔格(Dai-Marg)[1],哈里发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其手下的突厥古拉姆光速带投到马斯乌德一边,马斯乌德乘势进击,大获全胜,擒穆斯塔尔希德。接着马斯乌德一路杀进了巴格达,把穆斯塔尔希德的财产全部抢走,据说他抢到了1000万第纳尔,一箱硬币要170头骡子才能运走【嗯吹】。
7月,马斯乌德带着哈里发挟得胜之威北上阿塞拜疆,在距离马拉盖(Maraghah)两天行程之地驻军扎营,准备征讨达乌德。在此期间哈里发和马斯乌德达成协议:哈里发回巴格达城,但是每年要进贡40万第纳尔给苏丹,且不得征集军队、离开首都。在穆斯塔尔希德回归之前,桑贾尔听闻哈里发被擒的消息后派遣使者前来,要求他要礼待哈里发。马斯乌德为搞清楚使者意图,便暂时扣住哈里发不动。然而1135年10月,哈里发却被伊斯玛仪派刺客刺杀。据12世纪史家伊马德丁·伊斯法罕尼(Muhammad ibn Hamed Isfahani,1125-1201)记载,时人都认为这场谋杀中桑贾尔才是幕后黑手。根据桑贾尔和伊斯玛仪派的关系,这个猜测有很大的可能。
[1] 该地位于比苏通(Bisutun)山口
打破包围网
穆斯塔尔希德死后,其子拉希德(al-Rashid bi'llah,1136在位)继位。这时马斯乌德派遣使者重申与其父的四十万第纳尔协议,拉希德自然没那么多钱,他一气之下下令虎土白中不诵念马斯乌德之名而改念达乌德名字。马斯乌德听闻后便南下往巴格达而来,拉希德联合赞吉,预备死守巴格达;同时还四处派遣使者,又组建了一个反对马斯乌德的联盟。主要有:
赞吉
达乌德
艾哈麦地里君主安奎沙克二世(Aq Sunqur Ⅱ)
马兹亚德王朝君主萨达卡二世(Sadaqa Ⅱ,1135-1138在位)
萨达卡的阿塔伯克安塔拉·本·阿布·阿斯卡尔(Antara ibn Abi'l-'Askar)[1]
小布尔苏克(Bursuq ibn Bursuq)[2]
加兹温的突厥总督
伊斯法罕的突厥总督
同时塞尔柱克沙也闻风而来,自胡齐斯坦西进,攻下瓦西特(Wasit),虎视眈眈。
尽管形势看上去颇为危急,但马斯乌德却显得游刃有余。拉希德毫无军事才能,使马斯乌德迅速攻下了巴格达,拉希德仓惶逃往赞吉处。马斯乌德入城后,召集宗教显要、名门贵胄,痛斥拉希德违背协议,言而无信,改立其叔父穆克塔菲(al-Muqtafi ibn al-Mustazhir,1136-1160在位)为哈里发,并让他娶了自己的妹妹法蒂玛。不过马斯乌德却没想到穆克塔菲的心志并不逊于他。
巴格达之战,废立哈里发,这是马斯乌德事业的巅峰。随后,马斯乌德麾下大将喀喇·松库尔(Qara Sonqur)率军北征阿塞拜疆,击败达乌德,以功获封阿塞拜疆、阿兰、亚美尼亚大总督(下文简称三省大总督),以钳制达乌德。塞尔柱克沙见势不妙,迅速带投;为牵制哈里发,他娶萨达卡二世之女为妃,以笼络其心。
[1] 博斯沃思在此处吐槽说一个阿拉伯人王朝也和突厥王朝一样整个阿塔伯克官职,实在非常因垂丝汀。
[2] 剑桥伊朗史原文此处颇怪,暂定为两个人

1137-1140年战事
伊历531年(1136-1137),拉希德辗转至阿塞拜疆,投入达乌德处,开始策划新的包围网。拉希德不是没想过直接请老塞尔柱人桑贾尔主持大局,但桑贾尔只守着自己的一分三亩地,且当时河中局势也不算稳定,因此拒绝了。这次他们从法尔斯总督猛古巴尔斯身上开展游说。猛古巴尔斯心动,便联合好友博兹·阿巴以及多位突厥埃米尔在伊历532年(1137-1138)发动叛乱,马斯乌德率萨达卡二世和喀喇松库尔之子(不知姓名,权且称伊本·喀喇松库尔)出征,在库尔德斯坦(Kurdistan)的五指山(波斯语转写为Pandj Angusht)[1]击败猛古巴尔斯,并杀之。随后他们便冲往敌军阵营,开始了愉快的“0元购”活动,结果被前来支援的博兹·阿巴逮个正着,一举击溃[2],马斯乌德与麾下一票将领都被擒获。博兹·阿巴听闻好友被杀后,怒上心头,除马斯乌德外,萨达卡二世和伊本·喀喇松库尔都被杀死。达乌德、拉希德、博兹·阿巴在哈马丹暂时自立了一段时间。然而拉希德却在1138年被伊斯玛仪派杀死。达乌德的大义名分没有了。
经过多次折腾,达乌德感到前途灰暗,因此,他决计与马斯乌德讲和。他只想守在阿塞拜疆的一亩三分地。而马斯乌德不计前嫌,确认了达乌德为其储君(vali 'ahd)[3],并让他娶了自己的女儿(然而他的女儿尚处幼龄,是在1134年后才生下的);之后达乌德主要定居在大不里士,由阿雅兹(Ayaz)担任他新的阿塔伯克,艾哈麦地里王朝亦失去了大义名分,有沦为“叛贼”的危险。后来达乌德在伊历538年(1144)被伊斯玛仪派刺客暗杀。据说刺客是赞吉暗中雇佣的,因为他担心马斯乌德会派遣他坐镇叙利亚掣肘他的发展。塞尔柱克沙原本想偷巴格达,听闻哥哥又坐上了苏丹之位,前来请求宽恕。马斯乌德把他打发到东安纳托利亚的阿黑剌(Akhlat)、曼齐克特(Malazgird)、阿尔赞(Arzan)三地,让他自任总督,去挡着沙阿·阿尔曼王朝(Shah-Armanid),大不里士总督齐兹-斡格鲁(Qiz-Oghlu,或称Ghuzz-Oghlu)派兵帮他驻守。
伊历533年(1138-1139),喀喇松库尔收到了爱子惨死的消息。为报杀子之仇,他拎着塞尔柱克沙和达乌德前往攻打法尔斯,博兹·阿巴逃到撒菲迪兹堡(Safiddiz,亦称Kal'at al-bayda'),攻打无果,加之格鲁吉亚人反攻阿塞拜疆,喀喇松库尔只得撤军,回归前立塞尔柱克沙为法尔斯王。但喀喇松库尔走后,伊历534年(1139-1140),博兹·阿巴回归,将他擒获-废黜-囚禁一条龙。马斯乌德当然不能容忍他如此作为,准备派遣驻守伊拉克的查哈尔丹吉(Chahardangi)和阿尔普库什·浑卡尔(Alp-Qush Khun-Kar)两位将军前往征讨,然而他们在当地筹集不到军费,大军无法开拔。因此马斯乌德只能暂时捏着鼻子承认他统治法尔斯。而可怜的塞尔柱克沙从此消失在历史中,不知音讯。
[1]或称Kur shanba、Besh Parmak(突厥语),详见《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jibal章
[2] 剑桥伊朗史p129中此处名字为Toghan-Yurek,应是错误。结合伊斯兰百科全书卷一p1358看,博兹·阿巴更为合理
[3] 亦称Velayat Ahd,字面意思上是“根据契约(而产生)的继承者”(‘successor by virtue of a covenant'[or various forms and etymological derivations])


[2] 亦称Velayat Ahd,字面意思上是“根据契约(而产生)的继承者”(‘successor by virtue of a covenant'[or various forms and etymological derivations])
事业的挫折
马斯乌德在位的中期,由于连年征战,他越来越依靠手底的突厥埃米尔,以至于屡有“逼宫”事件。马斯乌德的首任维齐尔阿奴什旺·本·哈利德施政过于温和;他死后的第二个维齐尔又平庸无能;马斯乌德任命其财政大臣卡马勒丁·穆罕默德(Kamal al-Din Muhammad)为维齐尔后情况改观不少,卡马勒丁勇于任职,以公正、正直著称,他废除了无理的税收,并着手治理腐败的朝政,如贪污和挪用公款等行为,因而他迅速得罪了一大批人。喀喇松库尔曾威胁说如果不罢免卡马勒丁他就不去法尔斯平叛,并自立一方(wdnmd你儿子被杀了你还这么现实啊)。马斯乌德心想:喝了忘崽牛奶的人惹不起。于是只好撤了卡马勒丁的职,任命喀喇松库尔的首席幕僚为自己的宰相。
这无疑是开了个坏头,诸突厥埃米尔看出了马斯乌德的虚弱,逐渐不将其放在眼里。伊本·阿西尔写道:“苏丹马斯乌德的处境变得困难起来。他无力阻止埃米尔们把土地作为伊克塔分给他们自己,以至于到最后他没有留给自己任何领土,只有苏丹的名字。”[1]
伊历535年(1140-1141),喀喇松库尔死于阿尔达比勒(Ardabil)。临死前他指定查维利·詹达尔(Chavli Jandar)为三省大总督,马斯乌德投鼠忌器,只得承认了。此时,马斯乌德弟苏莱曼沙的阿塔伯克——雷伊总督阿拔斯此时也崛起,并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他原本是桑贾尔手下将领、前雷伊总督焦哈尔(Jauhar)的一个奴隶,在焦哈尔被伊斯玛仪派刺杀后凭借手段夺得总督之位。在位期间他大肆征伐伊斯玛仪派,一度远征阿拉穆特,为自己赢得了“伊斯玛仪派之锤(hammer of the Isma'ilis)”的名号。
博兹·阿巴在法尔斯站稳脚跟后,与雷伊总督阿拔斯、托干尤雷克结盟以抗苏丹,托干尤雷克原为马斯乌德的阿塔伯克,因马斯乌德宠信哈斯贝格·阿尔斯兰(Khass Beg Arslan ibn Palang-Eri)而产生嫉妒之心,遂生异志。这三者对哈斯贝格都十分不爽,也是能结为联盟的基础。由于实力不足,马斯乌德只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并依靠查维利与伊尔迪古兹进行周旋。对待查维利,他令其监护自己的独子马立克沙,以笼络其心;至于伊尔迪古兹,则是他宗王时期便跟随的老班底,值得信任,曾任沙赫纳(Shahna)[2],替马斯乌德坐镇巴格达。
[1] 原文为Things became difficult for Sultan Mas'ud. He was impotent to prevent the amirs from parcelling out the whole land as iqta's for themselves, so that in the end he had no territory left at all for himself, but merely the name of Sultan
[2] Shahna,意为“军事统帅(military commander)”,这个职位为塞尔柱时期苏丹在地方的军事代表,主要由古拉姆指挥官担任。一般是极为亲信的职位。
卡珊之战(1146)、剿灭三军阀(1148)
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对穆斯林世界影响深远,它意味着桑贾尔不复往时的威风,更意味着他为了坐稳自己的位子,不能投入精力在西边了。因此马斯乌德决定先拿阿拔斯开刀。他率一支军队准备攻打雷伊城,但阿拔斯奉上了一份豪礼,这想必是马斯乌德极其需要的财物,因而马斯乌德又撤军了。然而阿拔斯转头就和博兹·阿巴密谋叛乱,在伊历540年(1145-1146)爆发。博兹·阿巴劫持了马赫穆德二世的两个儿子穆罕默德和马立克沙,分别带到伊斯法罕和哈马丹,立为马利克;而阿拔斯和苏莱曼沙从雷伊出发。
马斯乌德当时正在巴格达,听闻后立马赶往克尔曼沙赫(Kirmanshah),接着北上马拉盖,和查维利和伊尔迪古兹会合一处向东进发。两军相遇于卡珊(Kashan),气氛剑拔弩张,但阿拔斯和苏莱曼沙突然撤军,马斯乌德趁势进军,一路追击至阿尔达汉(Ardahan)。马斯乌德见好就收,与阿拔斯达成协议:把苏莱曼沙关起来,继续让阿拔斯统治。而博兹·阿巴军一边由于不明真相,亦跟着溃败,博兹·阿巴被败军裹挟着撤回了伊斯法罕,在查维利的追击下他逃回了法尔斯。然而托干尤雷克一直在使绊子,特别是查维利在行军途中去世,马斯乌德便任命他为三省大总督兼马立克沙·本·马斯乌德的阿塔伯克,他彻底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为了让博兹·阿巴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他逼迫苏丹任命博兹·阿巴的幕僚塔吉丁·伊本·达鲁斯特(Taj al-Din Ibn Darust)为维齐尔,托干尤雷克与博兹·阿巴沆瀣一气,试图架空苏丹,独掌大权。幸而此时从西方传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赞吉因大败十字军、攻破埃德萨而名声大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传奇人物、“圣战英雄”,风头正盛,令人侧目。但他却在伊历1146年9月不幸被奴隶刺杀。赞吉二子光速瓜分亡父家产,赞吉王朝的威慑力一下降低了好几个等级。赞吉的暴毙无疑令各方人物都暗松了一口气,特别是对于马斯乌德。伊历542年(1147),马斯乌德便迅速策划了两场谋杀,干掉了身处巴格达的阿拔斯和身处甘芝城的托干尤雷克。之后立马任宠臣哈斯贝格为其子马立克沙的阿塔伯克。将讨人厌的伊本·达鲁斯特赶回博兹·阿巴处。博兹·阿巴深感唇亡齿寒,立马点兵带着穆罕默德和马立克沙杀往苏丹。马斯乌德亲征的同时也得到了伊尔迪古兹、哈斯贝格等人的援军,在离哈马丹一天路程的喀喇特勤草原(Mardj Karatakin/ Marg-i Qara-Tegin)处大败博兹·阿巴,擒杀之。博兹·阿巴虽然割据一方,不服王化,但他对于法尔斯(特别首府设拉子)的治理还是可圈可点的,同时还建立了一所宗教学校。
博兹·阿巴死后,马斯乌德便让自己曾嫁给达乌德的女儿娇哈儿(Jauhar)嫁给穆罕默德·本·马赫穆德二世,并立其为储君【自己儿子不立,立侄子,这不摆明要内斗嘛】
马斯乌德之死
遗憾的是,在击败博兹·阿巴后,马斯乌德冷落了有功之臣,继续宠信哈斯贝格,而哈斯贝格人缘极差,这竟然导致在伊历543年(1148)又一群突厥埃米尔联合反对他,其中赫然有阿兰的伊尔迪古兹、阿塞拜疆的盖萨尔(Qaisar)、吉巴勒地区的阿尔普库什(Alp-Qush)和塔塔儿(Tatar)、瓦西特的图伦台(Turuntai)、马兹亚德君主阿里·本·杜拜(Ali b. Dubais)。他们集合军队兵临马斯乌德所在的巴格达城下,想要拥立穆罕默德·本·马赫穆德二世为苏丹。马斯乌德与哈里发穆克塔菲联合,穆克塔菲守巴格达,他前往塔克利特堡(Takrit)以拒敌军。叛军久攻不下,逐渐散去,仅剩阿尔普库什。伊历544年(1149-1150)冬,桑贾尔进驻雷伊城,马斯乌德随即前往,双方达成协议:桑贾尔支持马斯乌德,而苏丹罢免哈斯贝格。马斯乌德前往雷伊的日子里,此前的叛军(除了伊尔迪古兹)又集结在巴格达,这次是带着马立克沙·本·马赫穆德二世前来,他们和哈里发谈妥承认马立克沙,在虎土白中诵念其名。但随着马斯乌德回归,联盟不攻自破。
伊历547年(1152),马斯乌德逝于哈马丹。纵观马斯乌德一生,尽管屡能挫败突厥埃米尔的包围网,但其本人也给手下一个“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的印象。马斯乌德从小不得不四处征战(逃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那些年幼时挟持他的突厥埃米尔,这使他对突厥将军十分憎恨、忌惮,但却又没有根本上的解决方法(隔壁的哈里发穆克塔菲还会训练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做禁卫军呢),因而只能拉拢一批打击不听话的一批,但自己是没有什么实力的,又暴露出对突厥将军极其不信任的态度,宠信近臣而忽视功臣,因此到了中后期突厥埃米尔为自保不愿出死力,甚至连身边人、心腹臣子都惧而反叛,不得不说这是马斯乌德在驭人之术上的大失败;而由于从小征战,他受到的帝王教育可谓有限;连年忙于平叛,也没有多大心力改革政治、发展学术,使得他统治下的塞尔柱就像块由几块破布缝合起来的大破布,哪里的针线裂开了就补哪里,看上去完整无缺,实际难以长久。伊本·阿西尔评价道:“随着他的死去,塞尔柱家族命运就此消亡;在他之后,塞尔柱王公就没有一面可以用来依靠和团结的旗帜了——正如盖斯之死,不是他一个人的死亡,而是整个部落根基的崩溃。”[1]
塞尔柱帝国为图省事,滥用突厥将军为地方总督,军政大权一手抓,到了12世纪沦落到如10世纪阿拔斯一般的情形,只能说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马斯乌德死后,大塞尔柱帝国彻底沦为了阿塔伯克们的傀儡,即使有图格鲁克三世这等有雄心的君主,亦是无力回天,慢性走向死亡。
[1] 原文为"With him", says Ibn al-Athir, "the fortunes of the Saljuq family died; after him, there was no banner for them to depend on or rally round—Qais's death was not the death of a single man, but rather the collapse of a whole tribe's fou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