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塞尼艾反击战:苏军重型坦克师决死突击,战至全军覆没

2021-07-22 18:51 作者:沉默的红色沙皇  | 我要投稿

       

正在行进中的苏军重型坦克集群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闪击苏联,位于西部边境的苏军各部被德军的空地一体联合打击打得措手不及,只能在一片混乱之中各自为战,组织起军心即将涣散的部队反击德军。不过苏军并非对战争爆发全无准备,当时的苏联领导层已经意识到了德军会发动侵略战争,但认为时间不会这样紧迫。在战争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内,苏联方面几乎损失了战前积累的所有坦克。造成如此严重的坦克损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条战线发动的不成功的反击作战。

       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苏联方面试图立即做出反应,显示出强硬的姿态。然而真正理智的方式应该是收缩防守,建立有纵深的防线,对德军进行抵抗,减缓其冲击速度,并对其造成大量杀伤。北线的苏军部队本来应该撤至列宁格勒,但这个方案遭到高层的反对。于是他们组织了第一次大型反攻,主力是两个机械化军:第3机械化军,下辖第2、第5装甲师,而第5装甲师已经与两个德军坦克师交火,以及第12机械化军。

       在波罗的海特别军区,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苏军西北方面军下辖有两个机械化军,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当属第3机械化军。其下属的第2坦克师有32辆KV-1和19辆KV-2重型坦克,以及T-26等数十辆轻型坦克。6月22日下午,第2坦克师奉命向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纽斯西北75千米的拉塞尼艾方向行进。仲夏时分的乡间小路尘土飞扬,对坦克的发动机汽滤和传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履带式急行军100千米之后,大多数KV-2和11辆KV-1陆续掉队抛锚,剩下的坦克在22日夜从杜比萨河东岸接近拉塞尼艾。

这是一幅表现苏军KV-1和KV-2坦克集群向前线进军的彩绘作品。KV系列重型坦克并不适合长距离行军,在此过程中机械故障频发

       德军第6装甲师已于6月23日午夜占领了拉塞尼艾,其下属的“申肯多夫”战斗群和“劳斯”战斗群分别沿拉塞尼艾以东和以北的两条公路向前推进,渡过杜比萨河并各自建立了桥头堡。苏军第2坦克师以21辆KV-1和少数几辆KV-2作为前锋,掩护BT快速坦克和步兵于23日清晨向当面的“申肯多夫”战斗群发起冲击。

1941年夏季"巴巴罗萨"行动期间迅猛前进的德军装甲集群,他们将"闪电战"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德军的“申肯多夫”战斗群在南部桥头堡部署了第6摩托化营和第41反坦克营的两个连,装备有12门37毫米和4门50毫米反坦克炮。苏联巨大的重型坦克轰鸣着辗压上来,把德军反坦克炮手吓得不轻,但是军人的本能还能让他们暂时保持冷静,一直把苏军放到200米距离上才开火。然而所有命中的炮弹都被苏军坦克的装甲弹了出去,只留下了一些浅浅的弹坑或擦痕。

       这一幕造成了德军士气的迅速下降,他们的抵抗被苏军坦克轻而易举地瓦解,大多数幸存者都一溜烟逃回杜比萨河西岸。只有一名不知名的德军少尉勇敢地用地雷炸瘫了一辆苏军坦克,估计其本人此后也是凶多吉少——这可是自二战爆发以来德军步兵首次被敌军坦克大肆蹂躏,据德军战场记录,这场战斗苏军在杜比萨河东岸没给德国人留下一个活口。

1941年夏季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德军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500米距离上等效穿深不到60毫米,发射钨芯穿甲弹等效穿深76毫米,想在战场上打动KV系列坦克实在是很勉强
这是KV-1坦克的装甲分布图,德军的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对于KV系列的厚甲很难取得战果。关于某个位置倾斜装甲的等效厚度,可用其实际厚度除以倾角余弦值来计算。但是该算法有个前提,即来袭炮弹口径不能超过实际装甲厚度50%,如T-34首上装甲为45毫米/60度,折算等效厚度90毫米,但在1000米外就可以被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击穿(等效穿深80毫米)
拉塞尼艾反击战地图。拉塞尼艾位于图中主干道的中心位置,是通往杜比萨河的枢纽。"劳斯"战斗群(Task Force R)和"申肯多夫"战斗群(Task Force S)一北一南,呈钳形攻势攻占拉塞尼艾之后,倒霉的"申肯多夫"战斗群转而向东,正好与苏军第2坦克师的20多辆KV系列坦克撞了个满怀,而暂时躲过兵锋,向北运动的"劳斯"战斗群很快也将大吃苦头

       德军第6摩托化营败退回杜比萨河西岸之后,与战斗群主力第114摩步兵团汇合,转过身来试图反戈一击。但冲到西岸的苏军KV重型坦克根本就懒得回击路边树林里向它们玩命射击的德军反坦克炮,它们像闯进瓷器店的蛮牛一般横冲直撞,将反坦克炮全部碾成碎片。德军第6装甲师下属的第11装甲团迅速迎战,试图从三个方向包抄苏军重型坦克。第11装甲团装备有100多辆坦克,其中一个营为四号坦克,另外两个营为捷克造35(t),但无论哪种型号,炮弹打在KV重型坦克身上无异于隔靴搔痒,而自己挨上一发苏军坦克的大口径炮弹则是九死一生。

德军第11装甲团的捷克35(t)坦克配合步兵前进。其vz.34型37毫米主炮即使在100米的"贴脸"距离上,发射普通穿甲弹等效穿深不过区区40毫米出头,发射钨芯穿甲弹穿深也不过60毫米,与同当时期德军的主力反坦克炮Pak36半斤八两,也就能打打BT和T-26之类的轻型坦克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四号坦克装备的还是24倍径75毫米主炮。这本来是支援步兵的短身管火炮,反坦克能力欠佳,直到1942年中期德军才为其装备了反装甲能力大幅提升的长身管火炮

       德军第11装甲团顶着巨大的损失与苏军重型坦克缠斗,为德国人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德国人拉上来几门88毫米防空炮,打瘫了部分KV重型坦克,其中一辆坦克被88毫米防空炮命中了13次才停下来。苏军第3坦克团指挥官伊万·拉高奇少校战死在战车里——虽然他的坦克炮塔侧面被命中,未被击穿;但是却引发了内衬崩落。

       战至23日下午,德军损失了40多辆坦克和数量相当的火炮。换句话说,第11装甲团被打成了半残,而苏军在损失了6辆KV重型坦克和30多辆轻型坦克后弹药和燃料也即将耗尽,只能撤回杜比萨河东岸进行补充。

"巴巴罗萨"行动期间被德军击毁的苏联T-26轻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


       然而苏联人当然不会就这么一走了之,鉴于德军不会傻到从南部桥头堡出来再跟KV重型坦克进行正面较量,他们很有可能会从杜比萨河北部的桥头堡出兵南下包抄第2坦克师的侧翼。为了给友军的防御争取时间,第2坦克师师长索良金少将使出一手拖刀计,他留下一辆KV-2坦克暂不过河,伺机扰乱德军对杜比萨河北部的桥头堡的补给,很显然他的这一招对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苏军第2坦克师师长伊戈尔·尼古拉耶维奇·索良金少将(1901-1941),1941年6月26日率部突围时阵亡,时年40岁

       在“申肯多夫”战斗群惨遭苏军重型坦克蹂躏的同时,在北部游猎的"劳斯"战斗群在渡过杜比萨河之后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战斗,只碰上了少数苏军的散兵游勇。24日上午,“劳斯”战斗群开始往杜比萨河南岸运送伤员和战俘,绵延1.5千米的车队迎面碰上了苏军留下的那辆KV-2坦克。德国的运输车队遭到这辆苏军坦克的猛烈攻击,鉴于它的巨大威胁,德国人必须打掉这个孤独的拦路虎。

       当天下午,“劳斯”战斗群投入4门50毫米反坦克炮和1门88毫米防空炮,均被KV-2毁伤。到了晚上,德军的爆破小组试图炸毁它,但仅炸伤了履带。直到第二天,德军在另一门88毫米防空炮和步兵的配合下才彻底击毁这辆KV-2坦克。到了6月24日夜间,苏军坦克的燃料已经耗尽,而德军已经完成对第2装甲师的合围,首先被消灭的是师部,这意味着苏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唯一具有威慑力的KV-1重型坦克因为缺乏燃料和机械故障而被苏军抛弃或自毁。

       相对于第2装甲师而言,一起参加行动的第12机械化军的情况并没有比第2装甲师好多少。从技术角度来看,他们装备的轻型坦克的处境更加恶劣。德军37mm反坦克炮可以轻松地将他们装备的T-26轻型坦克击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第12机械化军被迫向德军的反坦克防线发起自杀式的进攻,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拉塞尼艾战役中一辆被击毁的苏军KV-2重型坦克,其车组人员在战斗中丧生

      6月25日的一大早,奉命增援的德军第1装甲师从杜比萨河东岸对苏军第2坦克师发起大规模进攻,也结结实实被KV重型坦克的抗击打能力吓了一跳,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从800米打到50米,死活打不动KV的装甲。KV重型坦克则一路冲向德军后方的步兵,德国坦克只好掉头追赶,用钨芯穿甲弹才勉强打瘫几辆,最恐怖的是其中一辆KV-2被命中了70多次,却无一击穿!

       在得到第1装甲师支援后,第6装甲师的窘境因此缓解,加上德军大量使用88毫米高炮投入反坦克作战,苏军以重坦作为核心的反攻行动最终被瓦解。随着苏联第3机械化军的补给耗尽,第2坦克师的残余兵力陷入德军的包围,该师战至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官兵逃出包围圈。第2坦克师师长索良金少将也在26日的突围行动中失踪,后确认阵亡。而第12机械化军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1年6月25日,德军士兵在拉塞尼艾战场围观缴获的苏军KV-1

        至6月25日晚,第12机械化军被德军击败并开始撤离前线,这场战役就此结束。这是德军第一次与KV-1重型坦克交战,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很多苏联历史学家认为,KV-1在几乎没有炮弹的情况下,还能与德军作战。通过德军回忆录,可以发现在一次战斗中,6、7辆苏联坦克突破德军防线,却因为没有炮弹无法向德军开火,只是依靠车体冲撞战术对德军的汽车和火炮造成了损失。德军战地记录显示,在25日晚上他们击毁了第2装甲师的186辆坦克。根据苏军记录表明,拉塞尼艾战役于6月27日结束。

       苏军第2坦克师的反击仅仅是整个拉塞尼艾战役的一部分,该战役从6月23日持续到27日,双方参战坦克共994辆(德军245辆,苏军749辆),是卫国战争初期的大规模装甲战之一。苏军坦克部队的反击猛烈而悲壮,但是当时的德军具有战场主动权,各兵种配合默契,空中还有第1航空队各型战机的对地支援,最终德军以相对较小的损失取得了战役胜利。此役苏军坦克损失超过700辆,第3机械化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被寄予厚望的KV重型坦克没能达到逆转战局的目的。

苏德战争初期被德军缴获的KV-2重型坦克,该车的履带很可能是苏军在撤离时自行炸毁

       然而,拉塞尼艾反击战仿佛是德军闪击西欧时种种“不和谐”的加强版。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发起阿拉斯反击,在首上装甲厚达78毫米的英军“玛蒂尔达”坦克面前,倒霉的德军反坦克炮手只有三种方式保命:逃跑、投降和装死,但是在“闪电战”空地一体的机械化攻势下英法联军最终失败。现在KV重型坦克的出现同样引起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高度重视,6月27日德军调查组抵达北方集团军群现场调查,返回柏林呈交报告后,陆军武器局迅速提高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生产优先级并于当年11月投入东线战场。

拉塞尼艾战役结束后一景,路边遗留着被压扁撞烂的德军Pak36反坦克炮和牵引车
被88毫米防空炮击毁的KV-1,苏军重坦带来的震撼促进了德军新型反坦克炮和重型坦克的研制进程

       此外,德军也涌现出对于强者的崇拜之情——对缴获的KV-2青睐有加,将其加装电台和炮塔指挥塔之后编入己方装甲部队,并赋予型号Pz.Kpfw.754 (r),用于攻坚作战。德军甚至计划用KV-2重型坦克进攻马耳他岛,正如该坦克原始的设计初衷是用于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工事一样。

这是德军缴获改装后作为己用的KV-2重型坦克,该型车获得了德军装甲车辆的编号Pz.Kpfw.754 (r),但其152毫米巨炮在实战中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用

       最后,也可能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影响,由于KV-2可靠性低劣且机动性差,“152神教”不仅在苏联红军中恶名昭彰,仅仅生产了200多辆便草草停产,却成功地把德国人吓出了毛病。之后德国研制的坦克迅速向“装备铁甲重炮的泥足巨人”靠拢,搞到最后"虎王"的战场表现几乎就是个拉皮版的KV-2,也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拉塞尼艾反击战:苏军重型坦克师决死突击,战至全军覆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