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人汉化】回声

2023-07-13 02:24 作者:Wango_Abathur  | 我要投稿

《守望先锋》短篇小说《回声》个人汉化,仅供学习交流参考


回声


原著:Echo

短篇作者:Andrew Robinson

插图绘制:Hammling

 

条目:10072.7.25.1237

过去的几年间,我一直在“守望先锋”的机器人项目中不断尝试,想要开发能够进行适应性学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我打算研发的AI,其复杂程度和性能将足以与奥尼卡集团的奥罗拉计划相媲美。我尝试了数百次,试图精准地重现奥罗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这里就不深入解释物理原理了,但我已经开始相信,奥罗拉那众所周知且已被详尽研究的量子事件是无法复制的。此外,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联合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尽量减少(几乎可以说是消除)可能导致“新生意识”产生的条件。可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研究举步维艰……虽然考虑到我在该领域的历史地位,他们这么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此,我采取了一种新的方法:开发下一代AI,并将其与日益复杂的机器人躯体相结合,从阿尔法模型迭代至今。最新的底架内含高强度光子元素,允许最新型号呈现出各类特有外形,只受自身质量和功能性知识的限制,这样就可以根据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机能。毫无疑问,这项创造会产生社会和军事方面的影响。

目前为止,我已经和这个代号为“回声”的新AI共度了数千小时。我采取了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减少负面特征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实现该目的,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识别和鼓励“回声”的同情表现,同时严密控制我们所输入的“课程”。在我看来,强烈的同情心和身份认同感对于这个AI而言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套核心的“道德准则”,这种级别的能力一旦遭到滥用,后果不堪设想。智械危机已经清楚地让我们明白,没有同情心的智能只会引发灾难。第4279号试验旨在探查诺伊曼实验室去年开发的人工神经元内同情情绪中心的缓存响应。

<停顿>

顺便……提一嘴无关事项,全世界不再把具有意识的智械视为奇迹,人类竟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真是令我啧啧称奇。我想,如果人们能认识到投入此类研发的资源有多么庞大,或者AI产生意识的可能性有多么渺小(数千亿分之一),或许他们就会像我至今的态度一样,心怀敬畏地看待这件事了。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回声”到目前为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她的进步很难量化。毫无疑问,她的AI甚至比智械危机中最强大的AI还要复杂,在某些方面也超越了我们的雅典娜。“回声”的碳纳米管神经纤维网络在设计上尽可能地模仿人脑,有大约84亿个独立连接——在微型工程和设计方面已经登峰造极。然而,“回声”在与我最近的一次谈话中表现不佳,给出的回应是我能从编程中预测到的,而非自由联想的结果。在这一技术框架内能否实现进一步突破还有待观察。

考虑到这个项目的监管非常严格,我们距离获得任何结果——积极也好消极也罢——都还很遥远。况且领导层的人一直在密切关注我的进展,真是帮倒忙。近来,由于组织不断扩大的管辖权和一些执行过火的任务,联合国盯上了我们。杰克曾警告过我,任何负面消息——特别是关于实验性的新一代智械的消息——对守望先锋来说都会是一场灾难。杰克的看法非常准确,公众的确会对由创造的新智械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更令人不安的是,莱耶斯指挥官还指派了科尔·卡西迪来监视我。虽然我没有和卡西迪合作过,但毫无疑问,派一个“暗影守望”特工来监督我的部门工作,意味着我的项目距离彻底关门只差一步,甚至更糟。不得不说,卡西迪表面上很有礼貌,表现出一种随和的态度,但我知道他的上司是谁,在他身边必须非常小心。

<停顿>

关于奥罗拉的一些事情仍然困扰着我。事后看来,如果当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更深的理解,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别的方法解决智械危机带来的问题。如果当初我做得再出色一些……再明智一些……或许就能保住奥罗拉了。但人不能一味沉浸在悔恨中,必须吸取教训,更好地向前发展。希望我在开发“回声”、或者她之后的其他型号时能做到这一点。

 

条目:10073.8.02.2143

我要承认,我看错卡西迪了。他虽效忠于暗影守望和莱耶斯指挥官,却不仅愿意把我的工作当做“你知我知”(他的原话,不是我说的),还能敏锐地理解(靠直觉?)我试图实现的目标,这种智慧远高于我曾经对他的评价。事实上,尽管不愿承认,但他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今天早些时候“回声”接受了场论心理学测试,卡西迪也在场。在测试过程中,“回声”消灭了错误的目标,并明显表现出了沮丧的情绪。

虽然卡西迪不该与她接触,但他稳定了现场的状况,他告诉“回声”她只是犯了个错误,下次肯定能做对。“回声”回答说她不应该犯错,而他笑着向她保证:“每个人都会犯错。人生在世,就得这么闯荡。”

“回声”似乎接纳了这一点,还感谢了他的安慰。

卡西迪笑着说:“我还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的,搭档。”

正是这个瞬间打动了我——“回声”也笑着回应道:“我也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的。”

他俩都被逗乐了。我也觉得很有趣,但更重要的是,我很惊讶……因为这一幕点明了我的失败:以前我从未想过探究她的幽默感,而这正是智能的高级体现,也是人类心理学的构成基础,我打算进一步探索。

她的笑声还起到了别的作用——让我对新方法的奏效重燃希望。尽管测试和调整还在进行,但并不排除“回声”有朝一日可能达到我所追求的复杂程度……甚至可能更进一步……只是达成的时间和方式仍未可知。不过在我看来,“回声”产生了幽默感(非常接近我自己的幽默感,很有趣),这明显是个重要的指标,表明研发的方向是正确的。与同情心一样,这几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属于人类的特征。

与此同时,卡西迪的话(人生在世,犯错教会我们该如何闯荡)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回声”拥有能应对这个世界的心理和情感工具,比我们之前想的更为重要。我可以确保“回声”为必将面对的一切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只要继续和她互动,把我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她——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更要通过亲身体验。正如卡西迪(没想到会是他)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儿童正是通过对他人的模仿和互动学会处理问题与成长的。也许“回声”目前还是个“孩子”,但她的成长非常迅速。

在此附上我本周与“回声”交流的记录,鉴于其内容与当前的问题相关:

这次谈话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回声”以及她能力的看法。我第一次感到她是没有局限的,这让我既紧张又兴奋。而更令我兴奋的,则是看到我对本计划的个人情感在“回声”的身上得到了反映。我等不及想看看她接下来会做些什么了。

【个人汉化】回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