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704856/answer/21220919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不是。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这条记载确实有,不等于其中蜀降者所言的内容便是真,它阐述二种观点:降者:益州不能安。刘晔:益州已小定。讲道理,没谁会把“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和“小定”划等号,前者是根本定不住,后者是定的小有成效,这完全是两码事。若没有这位降者,曹军会两眼一抹黑,对益州的状况一无所知么?显然没可能。曹军的情报来源不会只靠这位降者,要么有其它渠道,要么有其它降者,这才是刘晔敢说“今已小定”的底气。所谓“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只是关于益州当时情况诸多说法之一,而刘晔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当场加以否定,他认为蜀中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今已小定”。所以说有记载,也不等于可以拿来直接用,这位蜀降者所言大概率是假的。汉中消息传到成都,最快也要二、三天,降者没可能来自成都,和驿马传递消息一样快。曹操在汉中的第七天见到降者,说明降者距离南郑也就是五天左右的路程,这还是他听闻曹军来了就立即启程,毫不迟疑,没有其它事情需要处理的情况下。如此,他可能来自梓潼郡北部,再远的距离一是时间上未必来得及在第七天赶到南郑,一是路途太远没必要急着来降。再看这条: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就算消息传到公安与成都时间相近,都是二、三天,刘备在四天之内和孙权谈判结盟重新划定荆州各地归属,再提兵回益州去杀人的概率有多大。即便刘备真来得及七天内回到益州,且通过杀人来稳定状况,他回到益州时,这位降者怕是也快到南郑了,降者又从何得知此事呢?刘备东征应当是件大事,而这位蜀降者连刘备在不在益州都不知道,我猜他更可能都不是刘备集团治下的人,只是来自蜀地而已。把视角拉高一点,会看到更有意思的事情。曹操刚得汉中,刘晔与司马懿劝其趁势取蜀,曹操拒绝。而七天后,刘晔说益州小定不可击之。倘若曹操七天前应允,大军出征,七天一到刘晔要不要告诉曹操益州小定,已不可击?刘晔献策的可行期限只有七天,七天到了自行作废,而大军征战七天时间会够么。有人会说刘晔说不可击是赌气,那么刘晔是因为曹操不采纳自己七天前的建议,拿命和曹操赌气么。我认为傅子这整条记载都是有问题的,虽说突出刘晔的水平,但与前事相结合是属于自己作死的情况。七月:曹操定汉中,张鲁奔巴中。九月:巴中朴胡、賨邑侯杜濩等来附。十一月:张鲁自巴中将其馀众降。别说七天,就是一心想投降曹操,跑到巴中想以功降的张鲁也是曹操攻下汉中三、四个月后才投降的。不论曹操本人想法如何,刘晔与司马懿趁势取蜀的建议都只是挑好听的说,至于到时候打成什么样就不好说了。再看这条: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刘晔本传在攻克汉中这事上是给刘晔记功的,那么实际上呢: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世语曰: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无论说法如何,攻克汉中都是运气爆棚的结果。傅子关于“蜀降者”这段记载,主要也是突出刘晔,但内容说实话不太可靠。蜀降者所言根本不足采信,还要在不可靠的记载,不可信的事情上推测什么刘备杀的是官员还是百姓,不太懂想闹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