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题】“新型导学关系”,怎么看?(读题+矛盾分析)

开始答题
我觉得导师、教师的年轻化肯定会带来一些改变,
因为现在最大的90后也就33岁,最大的95后28岁,而在校生也就是18-25岁这个区间,师生之间年龄差距越小,成长过程中相同的时代记忆也就越多,“三观”也就会越相似,沟通起来也会越轻松和有效率,变得亦师亦友。
同时提到导师这个词,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前些年经常出现的一类新闻,大概内容就是学生临近毕业了,被导师各种刁难,甚至有人格、精神上的侮辱,最终酿成了悲剧。
因为过大的年龄差距真的会放大地位不平等,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我相信这类情况会逐渐变少。
但与此同时,我觉得这个变化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就是师生恋的问题。学生和导师年龄相近,同时导师又很优秀,在两人的关系中又处于高一级的地位,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于崇拜或其他原因,产生师生恋。
无论导师主观上是否有主动,客观上这种身份不对等产生的关系,对这名学生或其他学生都是不公平的,给学术公平也构成了威胁。因此我认为应当参考一些学校的规定,对导师和学生恋爱零容忍,一经发现要么开除导师要么学生转专业,用制度明确底线,限制此类情况发生。
第二就是教学沟通问题。师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很理想化
但是这两者其实是此消彼长的:师生关系太好,学生会不服管,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又很抵触,所以应该请一些老教授给青年教师做好培训,平衡好友谊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营造清清爽爽的师生关系。
第三就是教学经验问题。教师本人年轻有为,不代表他授课也很厉害。年轻很有活力,但大多也意味着没什么经验,毕竟青年教师自己很强,只能说明他是个出成绩的好运动员,而当了老师要做的是帮别人变强,需要的是成为一名靠谱的好教练,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教师本人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磨练教学技能,学生也要综合考虑,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师。学校作为管理方应该在这两方面都下功夫,给予双方不同的指导与帮助。
综合以上考虑,我觉得任何变化都难免会在“兴一利”的同时“生一弊”,因此就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去一分为二的看待各类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跟上配套措施,扬长避短,让新事物和新现象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带来新福祉。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