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救者手记:平静、通透与超脱

2020-07-02 02:21 作者:自救实践局  | 我要投稿

‍自救者手记,平静、通透与超脱:【通透,①对外:基于对万物本质理解,然后从本质出发认知了规律和趋势,有了认知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就有了信心和底气;②对内:了解规律与毁灭终局、痛苦底色、世事无常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了自适,无情,欲望的节制,于是有了宠辱不惊、超凡脱俗的节奏;1、2两者结合,基本也就差不多了。认知是第一步,剩下是知行合一的事。行的层面,除了主观还有客观、无常等因素。

《自救者手记:浪漫、从容与洒落》一文中提到:“浪漫、洒落、从容,不是装的。即便装出来也是假的。真正的浪漫从容来自由内而外的坚实自信,需有足够实力作为保证,而自信源于对规律、趋势、无常、能量、人性等各要素的切实把握。” 平静、通透、超脱与此类似,同样需实力与自信保障。如此,即便出现波澜,也明晰其阶段性归于平静的结果。

《沉思录》自摄1


翻中央编译出版社《沉思录》,内页有罗素评价:“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是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奥勒留的期望而不可得,更多便受了客观条件限制。

《沉思录》自摄2

虽然各方面认知有在完善,笔者现在也还容易有起伏波动,只是能够自己在内心消化排解。也许有一天能更超脱,连心里的起伏也更少些,不仅对外平静,对内也更坦然;有过最低沉的时候,可能未来还会有情绪低潮,自己认知更成体系以后或许更容易走出来。

过去两年,应该重复了超过十次心如止水、万念俱灰的那种安静,最近数月慢慢看到曙光,而且不似虚的。认知扎实了,自我排解也更踏实;持续自我调整的结果。完全平静和佛教的涅槃、基督教的入窄门,包括俗话说的解脱一样,都可遇不可求。古往今来中外那么多人追求,真正做到的要么没有,要么极少数。作为不同信仰的人各自方向就行,强求不来,首先强求就违反它的规则了。偶尔平静一下也能带给自己快乐,或是安静中隐隐的兴奋,真正意识到自己平静的时刻很舒服。有了平时的不安静,那种时分才更显珍贵。

偶尔让朋友、相谈手感到平静的原因:可能因为给自己梳理的思想体系本身也包含了心乱的原因和应对,即便自己也还得修炼,但不会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往什么方向提高。对自己如此,跟任何人沟通也是一个理。自性,自适,自在。做到这个,大多数人都是有机会的,至少比起虚无缥缈的nirvana。欲望不小,只是自己慢慢学会控制和克制、安放,不会像个毛头小子满身满嘴欲望。当自己想写很多内容却发现时间精力不够的时候,会发现把一部分激情与欲望往最重要的事情上安排,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可能更大。

过去有熬鹰一说,一种残酷的刻意训练,如今已属非法。从认知、觉醒到真正拥有更多平静超脱状态,虽是正向的努力,也需要自我磨练的过程。从有意为之到自觉,再到自然。

通透、平静与超脱,若算进阶,至少有几个级别。其中最关键的区别还是觉醒、自觉与否。自觉的平静多了一分主观掌控而非虚无缥缈、无所凭依。这点可联系不久前短文《自救者手记:觉醒与自觉》 来看。文中相关节点摘录如下:

觉醒:即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规律、发展的认知与把握。其重要性类似PC和手机中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和效率,觉悟程度对应人与机器的智慧程度(与所谓智商不同,智商类似基础,觉醒的度类似智慧开发、达到程度)。个人的通体觉醒较难凭空产生,主动觉悟须有探索意识、方法乃至整个认知体系支撑。觉醒如水融汇自救之道各部分,觉醒程度也大致决定对不同节点的认知深度、但对各节点的体会也可推进觉悟,二者相辅相成。

……

自觉:能自我察觉、同时能把握、能调整,有确定性;比如自觉做某事,到时间自觉起床上学,遇到影响情绪之事能清晰自己受触动的原因及控制情绪方法、也有能力实际控制;对“自觉”的认知很重要,它像一盏长明灯,一旦点亮就很难熄灭。一旦掌握了点灯之法,即便风被吹灭,也有办法再点亮。她连通了生而为人可能经历的几乎所有人与事。

与“自觉”对应的是“不自觉”,如个别人偶尔心情状态好时会出现的较为超脱、不计较的心境,学生时代(如高考或某次月考前后)可能出现的一段时期的考前平静与头脑清晰、考后取得好成绩但自己不为所动的间歇性坦然洒脱,它们的特征是稍有些虚无缥缈,自己知道那种状态惬意,却暂时做不到收放自如,过段时间就又回到某种患得患失相对平庸、世俗的思想状态,显著的特征是不可控、无法捉摸、有不确定性。归根结底“不自觉”是因为没有掌握类似状态出现的规律、根源和方法,而“自觉”,是基于彻底认知和方法掌握基础上的自我掌握,一种来去自如的主动性。


‍自救者手记:平静、通透与超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