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代语言哲学导论歪解笔记(2)

2019-08-18 23:01 作者:沙耶さん  | 我要投稿

0.总论

指称论虽然不能解释所有字词得以有意义的原因,但对于单称词项的解释,依旧是有力的。

罗素主张限定摹状词理论,不认为专名得以有意义的原因是因为其意指着现实的对象(即在单称词项的论域中,反对指称论)。

P. F. Strawson指出,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存在两个矛盾/疑点

1.在主词为空名(即字词不意指现实存在的对象)的情况下,罗素认为,这导致整个陈述句为错,但P. F. Strawson认为,这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在该情况下,该陈述句是不恰当的,不具有真值。

2.此外,大部分的摹状词并不能直接“限定”一个确切的对象,而是要同时与语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意指”行为。P. F. Strawson认为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过于空洞抽象,忽视了具体的话语实践活动。

Keith Donnellan则指出,罗素忽视了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摹状词往往只被“指称性的”使用,指明特殊的人或事,而没有涉及被指称物的属性。

此外,摹状词理论还面临“复指”这一语言现象的困境。



1.单称词项

单称词项,即那些意指单独的人、事、物的词项。单称词项是相对于普遍词项(如:狗、死宅、官僚)而言的。

单称词项包含专名(七海灯子,24),限定摹状词(曾和七海学姐接吻的高一学妹),表示单人人称的代词(你,我)、指示代词(这,那)以及少量其他表达式。

弗雷格和他的后继者罗素明确的指出,指称论对限定摹状词的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并对其他单称词项是否能用指称论解释,产生怀疑。

以下是四类质疑:


A.非存在物指称难题:

观察命题(1):不喜欢小糸侑的七海灯子是渣男

对于命题(1)有以下六个陈述,这些陈述彼此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这六个陈述在直观上都是正确的。

①命题(1)是有意义的

②命题(1)是主谓句
③命题(1)一个主谓句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该主谓句意指出一个个别对象,并将某些属性归属于这一对象

④命题(1)的主语(主词)无法意指任何存在的东西

(注:即不存在不喜欢小糸侑的七海灯子,或者换用一个更经典的例子——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一对象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
⑤命题(1)不能同时满足前四个陈述,要么命题(1)无意义,要么命题(1)的主语(主词)能意指出某个不存在的事物

⑥然而,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这样的事物(即,不存在的事物无法被意指)
(注:如果某个事物不存在,这意味我们无法用任何经验去了解这一事物,也就无法指示/意指这一事物,这正是指称论将语词和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后,产生的难题)


B.否定存在句难题

观察命题(2):牧濑红莉栖从未存在过

同上,在这个称述句中,我们意指了一个不存在的对象,否定存在句同时也面临上六个陈述的相互矛盾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迈农和弗雷格两位哲学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

迈农(Alexius Meinong)试图对⑥提出质疑,他认为,思想中的对象(即便是在逻辑上存在矛盾的概念),都具有某种存在(being),但只有一部分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存在(exist)。(在现实世界中)存在(exist)被视作一种一阶性质,等同于“红色”“硬”等一阶性质。例如:齐泽克不具有同性恋的性质,但具有(在现实世界中)存在(exist)的性质。七海灯子具有同性恋的性质,但不具有(在现实世界中)存在(exist)的性质。

弗雷格设定了“涵义”这一抽象实体,有关这一思想,我们将在下一个章节进行讨论。


C.同一性疑难

观察命题(3):六小龄童是章金莱

根据指称论,该命题表达的意思,等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章金莱是他本人,命题(3)由此显得无比的琐碎和无聊。

但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有违我们的直观

首先,读者从命题(3)中确实获得了一些新信息,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3)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而是偶然的,命题(3)不能和“章金莱是章金莱”这一命题等同。这意味着,命题(3)中至少有一个单称词项,“贡献”了除所指对象之外的信息。


D.(等外延)替换难题/同类替换难题

根据意义的指称论,两个指称同一对象的单称词项,在语义上是等值的。假设有指称同一对象的单称词项A和单称词项B,我们可以将一句话中的单称词项A,替换成单称词项B,而这句话的真值不会因此发生变化。这在直观上很有吸引力,但请观察命题(4)

命题(4):七海灯子喜欢小糸侑。

假设小糸侑是单称词项A,那我们设定一个和其指称对象相同的单称词项B,即,那个喜欢七海灯子并和她接吻过的高一学妹。此时我们进行替换。

命题(4‘)七海灯子喜欢那个喜欢七海灯子并和她接吻过的高一学妹。

显然命题(4)为真,而命题(4’)为假。因为七海灯子不喜欢别人喜欢自己,七海灯子也不知道小糸侑已经对自己抱有喜欢之情。

这种替换难题出现在独特的句子结构中,即内涵性语境,这种语境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相信、喜欢、认为等),在这种句子中,做等外延的替换可能造成句子真值的变化,而普通的断言句,如“七海灯子比小糸侑高”,进行等外延替换就不会造成句子真值的变化,后一种句子被称为外延性语句。



当代语言哲学导论歪解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