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补充篇【不定期更新】•1
本系列专栏是对前几十篇推测专栏里的置顶内容的整合与更新,务必斟酌观看。
一•日本系
1、别天津神与神世七代
1.别天津神
日本神话中,有茅草化神的且第一位主宰万物的【天之御中主神】诞生。而由树木化神的【高御产巣日神】和【神产巢日神】也相继出现,这三位最初的神被称作造化三神
接着便是地界化神的【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迟神】和天界化神的【天之常立神】,它们和之前的三位原初神统称为别天津神。这五位神即没有性别也没有任何实体,生活于高天原中【摸鱼】,它们五个也被称作隐形独神
2.神世七代
别天津神之后便是神世七代,其中的第一与第二代神却是两位隐形独神,分别是掌管土地生命力的国之常立神【くにのとこたちのかみ】和土地之神力的豊雲野神【とよぐもぬのかみ】。但在神世七代的第一、二代之后,后面的神袛开始创造具有形体且有性别之分的肉身,因此后面的神袛开始成双
神世七代第三代:土地化神
掌管土壤的宇比邇神【うひぢにのかみ】和掌管砂石的須比智邇神【すひぢにのかみ】
神世七代第四代:植物化神
掌管植物生长的角杙神【つぬぐいのかみ】和活杙神【いくぐいのかみ】
神世七代第五代:家庭生育
意富斗能地神【おおとのじのかみ】和大斗乃弁神【おおとのべのかみ】
神世七代第六代:人界面貌与意识
淤母陀琉神【おもだるのかみ】和阿夜訶志古泥神【あやかしこねのかみ】
神世七代第七代:创生
伊邪那岐神【いざなぎのかみ】和伊邪那美神【いざなみのかみ】
2、天钿女命 [アメノウズメ]
日本《古事记》称她为天宇受卖命,她的别称又有宫比神[ミヤビノカミ]、大宫能卖命[オホミヤノメノミコト]同时也是红阎魔那里唯一毕业的优等生。
关于女神‘’天钿女命‘’的“钿女‘’一词曾出现过许多解释—《古语拾遗》认为与“强女”同义。但《棱威道别》 则解释成“头顶结成发髻的女性”[亦即巫女之装扮]。
作为巫女与神乐舞的起源,即日本神话的祭祀与舞蹈之女神。她因为被天照之孙—琼琼杵尊赐名猿女君而闻名。但另有一说是天钿女命后来嫁给了猿田彦,故得名“猿女君”。
在日本天岩户的神话里,因为须佐之男在高天原的为所欲为,天照一气之下躲进了天岩户闭门不出,从而导致世界陷入黑暗。八百万神聚集在天安河边共商,随后让并天钿女命手持竹叶、站在倒放的桶子上跳舞。
但她因为跳得太卖力,衣服松开而敞开了半边身体,众神看了哄堂大笑。天照大神听到外头戏谑嘻笑及舞蹈乐音,感到诧异便打算推开磐户往外窥看,但被一旁的天手力雄神一把拉住,世界才重现光明。
因此,天钿女命被认为是日本舞蹈的起源,后来便发展成了祭祀活动用的神乐。而有关她的舞蹈以及仪式里,通常的器具都印有八尺镜[天照大神的本体]的图案。
3、鬼道
即鬼道教,日本古代与传统宗教,相传其源头来源于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这是一个信奉巫女传统与鬼魂文化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与阴阳术的起源【同源】
约1800多年前,在日本•弥生时代的多国斗争中出现了一位奇女子,她名为卑弥呼。不久后,她作为鬼道教的教主被信徒们为共主,并在她的领导【神谕/占卜】下,卷入了当时征伐不断的混战
在卑弥呼的领导下,信徒们神奇地居然平定了这场数年之久的混战。而卑弥呼本人作为鬼道教的领袖,自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王,统一了日本
【也有说是各国推举卑弥呼为女王】
但即使卑弥呼坐上日本女王的位子,她也没有直接执政,而是经常由她的弟弟来代替她执政。卑弥呼则是一方面继续修行鬼道教,一方面对重大政务做出决定。而到了后期,卑弥呼甚至连自己的弟弟都不再见了,有什么政事全部通过自己那位最信任的男仆传达。更别提身边的宫女们,因此卑弥呼本身就很神秘性,以至于直到现在的争议也很大
卑弥呼女王于公元239年,派遣了难升米出使了当时的魏国,得以获赐魏明帝—曹叡【亲魏倭王】之金印和铜镜。之后,她又于公元243年,再度向魏国派遣使节,带回了大量丝绸与农耕工具,使得国内得以发展经济用以调养生息
作为巫女文化与鬼神信仰的起源人物,卑弥呼自身的神秘做风与在位时的天象奇景更是使得她具备了巫女、女神、女王等的传说与轶事。因为在位时的日食现象与她那当时的倭国女王身份的契合,产生了【祭祀太阳的巫女】与【象征太阳的女神】两种传说,并为之后的日本神话添了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
4、卑弥呼【ひみこ】
即神功皇后,于公元159年——公元249年统治着邪马台国【今日本九州岛东北部】的神秘女王,大和王权的起源人物,日本古代宗教的发源者,同时也是天照大神的原型
中国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以及朝鲜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所记载的统治着倭国•邪马台国的神秘女王,在位期间与中华的魏国以及朝鲜半岛的新罗有过交流与贸易往来
约公元247年3月24日和248年9月5日,记载了北九州地区所见的两次日食【即女王卑弥呼去世前】,这个与【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躲入天岩户,从而导致了整个世界失去光明的记载】(岩戸隠れ)可以重合
据说,某些学者曾经以统计学的方式,利用历代天皇的平均在位期间推算,得到了卑弥呼女王的时代和天照大神的时代近似于重合的结果,因而有着【卑弥呼—天照大神说】
因而也有着卑弥呼遭暗杀的说法,即当日食发生之时,代表侍奉太阳神的巫女—卑弥呼的灵力消失,因而遭到邪马台国的人民杀害。邪马台国一时陷入混乱,直到新选出下任侍奉太阳神的巫女台与才安定下来
也有从江户时代起,就有对于卑弥呼女王是否真为神功皇后的议论,认为从他国记载里的神秘人物缺乏真实性。然而古坟时代的墓葬采用的却是弥生式,同时还葬有邪马台王室的镜、帛、勾玉、倭刀、弥生袴等物品,证明了大和王权本就是由邪马台国演变融合而来
5、和泉式部
日本平安时期著名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清少纳言并称为[平安三才女]/[王朝文学三才媛]
与善于细腻描写、讲究剧情曲折的紫式部以及写作高雅、随意中带着清丽脱俗的清少纳言不同的是,和泉式部的写作是那种直抒胸怀、构思新颖的奇特文风。
和泉式部出生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大江雅致在冷泉帝皇后昌子为太后时代,曾任大进之职。
她的丈夫橘道贞为藤原道长的幕僚[安倍晴明的那一派],后移情于尊亲王以及在他死后的胞弟—敦道亲王,因而被丈夫与父亲断绝关系,度过了曲折、甜蜜且苦涩的一生。
这位才女虽热情奔放但却经历了恋爱纠葛并为之所苦的一生。但这位才女的诗歌与文风不同于前二者,她的诗歌完全不依赖于外物[不借物发挥],只是去歌颂来自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毫无掩盖,率真大胆。
这一点也表现在和泉式部对人与人之间的爱欲、对于自身感官世界的体验与表达等,都能毫不避讳地进行歌颂。[包括某些表达征服男人的喜悦之情]
6、小野小町
日本本土所认为的[世界三大美女]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中国唐朝的杨玉环以及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正式上的]法老—克里奥佩特拉。
日本平安初期六歌仙[小野小町、在原业平、僧正遍昭、大伴黑主、文屋康秀、喜撰法师]中唯一的女诗人。因此,她本人常作为主角出现在谣曲和《御伽草子》里,以她那美貌无双以及才藻艳逸的传说成为那[梦幻般]的传奇。
小野小町非但是生殁不详,更缺乏任何证明她实际存在的史实。因而,有人认为她是出身于奈良时代的名门小野家族——小野篁的孙女。也有人认为她是出羽国郡司良真之女。总之,关于她的身世,除去其惊人的美貌与超越阶层的才华,她的一切都始终是一个谜。
关于她的民间传说,则是有着[七小町:洗草纸小町、祈雨小町、深草少将、关寺小町、鹦鹉小町、卒塔婆小町、清水小町]之传闻,故而日本艺人界那里也有着关于她的轶话—浮生尽头皆小町。她所著的诗歌共66首被选入《古今集》的《敕撰集》里,她的诗歌集—《小町集》也作为推动王朝女性文学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虽然小野小町在日本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小町并非其本名。‘’町”指的是在宫中工作的女性,故而有后世研究的学者认为‘’小野小町‘’之所以有着这个名号,是因为她过去有过在宫里工作的姊妹。关于小野小町最后的故事,是深草少将[也有人说他是僧正遍昭]因意外死后,小野小町满怀悲痛地安葬其遗骨,并孤身一人郁郁寡欢地度过余生
7、Ridicule Cat【嘲笑猫】
芦屋道满基于阴阳术的便利,以【超越者】的身份自居,嘲笑着弱者与女人,欺压与操使着死去的灵魂
*猫又【Nekomata/ネコマタ】
日本传说中的妖怪,也被叫做猫妖,在日本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灵异记》最早记述了这类传说生物,据其描述猫死后产下的胎儿竟然变成人的故事
【猫脸老太婆的事迹最早追溯至中国东北和日本民间,谁前谁后不可考据】猫妖通常以老太婆的形象显现,身体大约是人类体型的一倍,大只的猫妖甚至可以长得像小牛一般大小,尾巴在末端分叉为二
鸟山石燕《百鬼夜行》•阴之卷里的猫妖是相当具有灵气的邪妖。且猫、狸和狐都是日本传说中有着非凡能力的动物,受到中国的影响后也将称其为【九命猫妖】
他们通常具有可怕的魔力,他们会模拟人声进行说话,将人吃掉后转化成此人的肉体伺机寻找下个猎物。但性情更凶狠、手段更残暴的猫精,只要看到人,就会一律加以伤害
据说有一定修为的猫妖除了能轻易咬伤人类和家畜外,还能像杂耍木偶戏一样用妖力招手操控尸体。 因此,东亚地区通常都流传有【不要让猫类接近死人与坟墓】
8、*猫鬼
又称猫蛊,是动物巫蛊中最为凶恶的咒术之一,是一种咒人死亡以换取巨财的邪术。它被记载于中国的经典《隋书》、《资治通鉴》或是志怪小说—《太平广记》中,是一种通过虐杀大量猫类来获取更多的猫鬼,然后再慢性咒杀被害者的邪术之一。
此术同古印度宗教的某类邪法类似,是通过咒杀以换取权力、财富以及美色的邪术。后此术在中国被禁绝后流传到了东亚其他地区,成为了X教里的常用术法之一。
传说,被猫妖缠身的被害人先是四肢像针刺一样疼痛,这种症状会遍及躯体最后到达心脏。当心脏出现针刺感时,被害人就会吐血并最终血尽而亡。而被害人生前的所有财产,也会被转移到诅咒师的家中。
《隋书》就曾记载发生在隋文帝身边的猫鬼诅咒事件,且还不止一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年初】,隋朝国母独孤皇后突然全身刺痛,病倒在床。隋文帝见其病倒,忙叫御医视病,御医视病后言:这非自然之病,而是猫鬼之疾。
隋文帝便立刻彻查皇后身边的相关人士—独孤陀,独孤陀是独孤皇后的同父异母之弟。后经证实,此人同他的舅舅一般确有饲养猫鬼来祸害其姐姐、以换取更多的权力与财富一事。
独孤陀因是皇后之弟免了杀头之罪,也被贬为庶民,不久郁郁而死。“独孤陀事件”发生后,隋文帝杨坚立刻下诏:“蓄猫鬼、蛊惑、魇媚等野道之家,流放至边疆。”此后一段时间,此邪术再次死灰复燃,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饲养老猫来施行与传播这种诅咒之邪术。
9、黄幡神【おうはんじん】
日本民间信仰、九曜之一的神祇—罗睺,一般在聚落村庄中心、村内外的叉路或三叉口以石碑的型态立祀,属于道祖神
源于印度神话的蛇神—罗睺。传说当罗睺吞食日月时便发生日蚀【黑色太阳】、月蚀。佛教传入日本后进行了神佛习合,便与能引起日蚀的素戋呜尊【须佐之男】相互习合
神佛习合后导致该神明与佛教密宗关联为摩利支天王。此外,黄幡神也是司掌方位吉凶的八将神【はっしょうじん】之一,别名为“万物之墓之方”和“兵乱之神”。在此方位若是动土等事项则为凶,与武艺相关之事物则为吉
1.蛇头黄幡神:以不动明王的愤怒貌显现,头部则为九头蛇,其原型来自罗睺
2.日月黄幡神:在罗睺、黄幡神的上下左右刻上太阳、月亮等文字或图案,此神像是素戋呜尊相互习合下的产物
3.蛇形黄幡神:神像型态以蛇显现,有人说原型来自罗睺,也有人认为其半身源自计都
10、大黑天【湿婆】的御史【化身】—鼠神
印度婆罗门—中国佛教—日本传统民间七福神之一,因为日本发音也被称为【大国】,他从公元9世纪传入日本,并成为了日本民间的七福神之一。他经常与惠比寿以及福禄寿一起被合称作【三福神】,象征着财富与招来好运。因为他的原身是印度的毁灭之神,所以大黑天【摩诃伽罗】能驱除恶神与恶鬼,保人们平安。他通常的形象为头戴黑巾、肩背布袋、手持木槌以及脚踏米袋。
虽然原身与印度的战争与毁灭之神——湿婆,但是传入中国明代后就成为了带来好运的厨神。这可能与湿婆大神的原形—风暴之神楼陀罗的【创造】权能有关,从而衍生出了类似迦尼萨的【富饶】属性。随中国佛教传到日本后,大黑天被封为比睿山的守护神,还被祭祀在各寺院的食堂。一般老百姓认为他是管厨房和食堂的福神,与惠比须经常被混合着绑定在一起。人们认为大黑天可保佑他们拥有更好更多的食物,同时是送来【食物】的福神。
日本的百姓通常将大黑的御史【或是化身】认为是老鼠【地猴】,因为老鼠通常都能预知火灾和地震等灾祸的降临。所以,日本百姓认为只要有老鼠住在他们的家里,就可得到大黑天【摩诃伽罗】的庇护。
二•印度教—佛教相关
1、禁欲主义【asceticism】
又被称为弃绝【弃世】主义、苦修主义或是成圣主义。它是与古希腊—罗马时代所传承下来的快乐主义相对,是一种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道德理论。
它最早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前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交流、概括与融合而成型的理论体系,是世界绝大多数宗教所秉持的核心思想。
该主义派系认为:人类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乃是一切罪恶之源头。因而,他们特地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这样才能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禁欲的(ascetic)源于古希腊术语askesis(练习、训练)。因此,“禁欲”一词最初意为【严格纪律的训练形式】,后来发展出了放弃对更高级别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之意。
绝大多数宗教以及该主义的信众通过禁食某物、禁行某事、禁想其他、禁止一切欲望之举、通过某种方式折磨自己来求得平静、将自我献身给神性或本原、做出常人完全不敢想象的惊人举动来获得对万物的本原、神的道理、更高级的智慧的通透,以此来求得对自身的升华。
2、三毒
佛教的术语或概念之一。指的是产生痛苦的根源—贪(强欲)、嗔(憎恨)以及痴(愚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而痴为畜生之源。
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又会连锁导致贪欲、憎恨、愚痴。因此,佛教通常用鸽子、蛇以及猪代表贪欲、憎恨、愚痴三毒。
因此佛教认为:人要通过勤修戒定慧,以息灭贪瞋痴”,就是要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即,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1.贪欲
即强烈的欲望本身,对喜爱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想要执为己有。它意味着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执念越滚越深。按贪欲的定义又被分为两类:感观享受的渴求&生命延续的渴求
2.憎恨
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佛教认为,当人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
嗔恨,即通过行为与言语伤害或毁灭对方,无论本身的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且因为嗔的本质是纯粹的恶意,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
3.愚痴
即无明,也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即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无明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但四邪见后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
3、摩耶【Mejaz】
古印度婆罗门经典之一《奥义书》【四吠陀: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里的对世界认知的根本看法与重要概念。在古印度文明的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四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是其中的最后一部分,因此又称为吠檀多【Veda^nta】,意思为【吠陀之终末】。
于是在公元前7—6世纪左右,钻研《奥义书》的哲学门派—吠檀多派的两位大师—乔荼波陀以及商羯罗都将【梵我不二:梵与我终会因为某些关系合二为一】的理论进行提出与总结,为后来的印度教、耆那教以及佛教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理论基础。
在古印度哲学里,世界【宇宙】被分为梵【本质】与摩耶【幻象】,这一点上同唯心主义里的【物质】与【意识】的主次是同一种类似的概念。摩耶,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梵】通过幻力创造而出的诸多幻象。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伪的,万事万物乃是幻象。这和基督教异端派以及神秘学主义里的【物质界】与【天堂】也极为类似
只有最高意志/根源—【梵】是真实的,人们必须通过修行来摆脱摩耶对他们的阻扰,最终才可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因此,摩耶又被人们称为愚昧的根源、幻象、虚假的上帝等。在佛教与耆那教里,摩耶这个概念被再次细分,分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凡世的/有欲的/有灵魂的/无灵魂的【阻止人们去追寻梵的阻扰】
4、‘’佛敌‘’—商羯罗【Shankara】
生于公元788年【印度中世纪】的印度婆罗门湿婆派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印度六派哲学的主力派】的集大成者以及印度教的创始人
商羯罗和释迦牟尼一样是个具有创造性与改革性的哲学家。他同时还是宗教史上的一个重要指导者与改革者。他的教派在印度知识与宗教学界中有很稳定的地位,其思想引导了印度的现代思想的改革潮流
他著有《梵经注》,又对其它几部奥义书作了标注,有《广森林奥义》、《歌者奥义》、《他氏奥义》、《鹧鸪氏奥义》、《由谁奥义》、《伊莎奥义》、《石氏奥义》、《 顶奥义》、《疑问奥义》、《蛙氏奥义》等。但30多岁时,他最终死在喜马拉雅山的基达那特,从此被一些敌对的佛教徒认为是遭到了因果报应
生处佛教思维的时代下的"愣头青"商羯罗为了复兴印度的婆罗门教,在印度次大陆的四方建立起四大僧院。分别都位于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西方的印度西海岸—德瓦拉卡,东方的奥里萨邦海岸以及南方的迈索尔邦
他学习了印度婆罗门各大派系里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甚至还曾仔细研读过佛教以及耆那教的经卷。但是他最终通过与印度佛教各派系大师的辩论,成功地将【无神论】的佛教赶出了印度次大陆并重新建立《韦达经》的权威
他被现代的印度教徒们认为是破坏神—湿婆的化身。且在他那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践行着湿婆派【弃绝】思想的商羯罗在云游印度的途中逐一驳倒佛教关于这个世界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但他并没有否定佛教的大部分哲学思想
他简化了印度婆罗门、佛教以及耆那教等有关苦行的方式,并宣称阿玛特【个体灵魂】和梵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佛教的“空”和印度教的“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促成了印度婆罗门与印度佛教某种程度的统一
为驳倒佛教的【空无理论:佛教大乘的解脱路,体验世界的虚妄“空”作为最高目标,要出世饱尝历练】。他将梵分为上下两梵。一个是上梵,即无属性、无差别、无限制之梵
即诞生于世界的统一、永恒而且纯净、 无内无外、无形无状,既不具有任何差别也不具有任何属性,既超主观也超客观,既超时空也超因果的【根源】,类似阿摩罗识
另一个是下梵,即有属性、有差别、有一定的限制之梵。而下梵具体表现为神抵、个体灵魂(个我)和万事万象,即他认为的佛教里所应对此理的【超脱】思想
在他等人的改革下,印度婆罗门教成为了印度教,简化祭祀繁琐的仪式,印度教的解脱简单易行,不计业的得失,只要教徒履行相应的职责
5、不动明王(梵语:अचलनाथ acalanātha)
亦称圣者无动、圣无动尊、不动尊或无动尊,为佛教密宗里的五大明王之主尊、八大明王的首座。他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释迦牟尼佛之法身)的教令轮身,亦是其忿怒相的化身。
不动明王周身呈现青蓝色,右手持智慧剑(三昧耶形是利剑—俱利伽罗剑),左手拿金刚索,右眼仰视,左眼俯视,周身火焰。他一般都以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内心诸魔障。而不动明王有两臂、四臂、六臂多个形象,但大多以两臂或是四臂形象示人。其动作形象的来源主要是由(大日如来)的忿怒形象而来,多做舞蹈相(印度宗教一般认为舞蹈能够形象地描述轮回,湿婆被称为舞神,舞蹈乃是世界的一回破灭)或是站立相
相传,大自在天(湿婆)认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动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动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级,因此在诸明王之中不动明王也是最高尊者
不动明王在镇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大明王中,为镇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东方降三世明王—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南方军荼利明王—宝生如来之教令轮身、西方大威德明王—阿弥陀如来之教令轮身、北方金刚夜叉明王—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轮身)
《佛学大辞典》曾记述—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其中“不动”,是指慈悲心不变,无物可以改变撼动、“明”即为智慧光芒之意、“王”则是对能操控世间万物,现象者的尊称。
不动明王在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以及日本密宗都有相当高的声誉,不动明王的地位与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一般。日本佛教东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动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场。在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在都城江户设置有五色不动明王以祈求政权的和平稳固。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动明王佛画,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动、大津三井寺的黄不动、京都青莲院的青不动,合称三不动。
6、阿罗汉(अर्हत्/Arahat)
又译阿罗诃(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称其为罗汉。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里的第四果,是独自斩断色和欲的圣者。原本佛教仅有十六罗汉,但信仰“九”的汉传佛教里加入了玄奘和济公这两位后合称为十八罗汉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或四双八辈
初果:须陀洹(行之圆满)
由sota(意为河流)与āpanna(进入者、胜者)合成,意为进入河流者、于河流中的胜者。
释迦牟尼认为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够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个:亲近善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及遵行正法。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够成就向须陀洹
二果:斯陀含(戒之圆满)
意为一还果,是沙门四果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
佛经称其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各自往返一次,就能够完全解脱,永远出离轮回
三果:阿那含(定之圆满)
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部派佛教之中沙门四果的第三向,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物质世界),而证涅槃
四果:阿罗汉(慧之圆满)
证果:辟支佛
佛教中无师自证菩提,但离群索居独自修行的圣者。辟支佛又意译为独觉、因缘觉、缘一觉、各佛
菩萨萨埵
即菩萨,意为道心众生、觉有情、开士等。菩提是佛道,萨埵是众生。众生发心求入佛道名菩萨,即成佛前的状态
道果:阿伽陀
即佛陀,意为“悟道者”,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佛有十个称号
这个字早于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最早出现在古印度婆罗门经典《梨俱吠陀》,之后也多次在印度教毗湿奴派、佛教与耆那教的文献之中
有部分观点认为,在梵语的字源中,arhat是由hat(死亡、杀戮)加上否定词头ar所组成,字面意思为“无法被杀”或是“超越死亡”,因此就汉译为“无生”
也有观点认为,其来自梵语词根अर्हत् (árhat),意为值得崇拜的人,故汉地又旧译为“应供”。作为佛的十号之一“应供”,阿罗汉即是其音译,故释迦佛亦是阿罗汉。其字源也可能是来自于巴利语araha或梵语arha,意为“杰出的”、“有价值的”
7、菩提心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意义为“觉”,即成佛。发菩提心即成佛之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益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果位的希求心。心理学里,发菩提心就是通过不断地追寻从而发现人类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去探求生命的真谛(真理),即发现并寻求生命最本质的愿望。
因此在佛学中,大乘菩萨们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都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任何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且不能离开【发菩提心】的基本。只有发起大菩提心(去寻求生命的真谛—根源),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
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除去前一个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个皆为自利之愿心
*菩提心之果
1.断除罪业
对于严重的罪业,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无法压服。所以应当发起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2.成办利乐
依靠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殊胜安乐无上菩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入菩萨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3.满足愿望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4.名义转变
发菩提心后,有名称、意义皆可转变为菩萨的利益。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纵使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也可成为佛子(阿罗汉)。《入菩萨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5.升华金身
已投生为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菩提心可以变为无价之宝的佛身,因而对于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应当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入菩萨行论》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6.解脱众生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无与伦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则无法衡量
8、根本分裂
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中,特指了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教派分裂。在此之前的佛教阶段,被称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根本分裂发生后,原始佛教被分化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形成了众多地区,许多不同的传统与学说
根本分裂发生的原因和确切时间,佛教学界目前仍有众多争论。但一般相信,其发生时间应在于七百集结(第二次大结集)后,但在阿育王即位之前
*结集,又被称为集结,亦称为合诵或会诵。早期佛教并没有书面经典,僧众以口头传诵方式传承佛陀教法。结集是指僧团们进行集会,由上座比丘主持,与会三藏比丘分别诵出佛的教法,大众对内容共同审定,再编成次第。这是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共同承认的有二或三次的集结。经过佛教历史上的四次大集结,最终形成了现有的经文
一般传说,在佛陀—释迦牟尼涅槃之后百年,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王(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上座长老,至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被称为七百结集、或吠舍离结集),会中做出决议,认为吠舍离比丘僧团在执行戒律时的十种做法是错误的(史称:十事非法)
根据现存的所有律藏,各部派律藏皆记录了七百集结的结论,包括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因此在七百集结时,根本分裂应尚未发生,但它极有可能是大分裂的起因。根据近代出土的文献与学界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造成佛教僧团第一次分裂的原因应该是第二次大集结的戒律问题造成而非教义问题
第二次集结讨论的“十事非法”所涉及到的戒律,在大众部《摩诃僧祇律》中都有明确规定,显示第二次集结产生的戒律是所有部派戒律的共同原本,根本分裂发生的时间应晚于第二次集结。目前一部分学者和法师认为认为原始佛教的根本分裂时间应早于阿育王即位,可能发生在公元前300年前至前271年左右阿育王即位
9、三藏法师【 dharma-bhaNaka】
又被称为三藏圣师、三藏比丘,指的是即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进行修行之人。俗世一般称其为三藏、三藏法师、大法师。广义意义上的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论或律之行者。但《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卷六《法师功德品》等佛门典籍又可通过法师专长以及他们弘法间的差异再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职分
1.经师
指的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之僧侣。《四分律》卷十三列举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等五项,特别是指善于读诵经文者
2.论师
为梵语阿毗昙师之意译。指通晓三藏中之论藏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三举出经师、律师、论师之别。阿毗昙众特重论藏,而对论藏作解说者,称为论师
3.律师
又被称为持律师、律者。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之人。后来则特指对于通达律之人而言,与另外四大职分里的经师、论师、法师、禅师相对
4.讲师
可大别为讲经、讲律、讲论。在古代印度,阿育王时代已有讲经说法之事。有关讲说者之称谓,或称为讲师、讲僧、或称讲主、讲士、讲近。唐宋之世,立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勘验僧尼,后一般以能讲经说法之师为讲师
5.禅师
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以后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各种专门人才,如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
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在中国,因禅宗之兴起,禅师之称,不限用于坐禅,扩为参禅,且多用于禅宗名德。但对于天台宗、净土宗等专习坐禅者,亦称禅师
10、铁围山【Cakravadaparvata】
音译【斫迦罗婆罗】,又被称作大【中、小】铁围山、铁轮围山、金刚围山、金刚山。指的是围绕着须弥山以及周围的四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的外海,由铁所围成之山
《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载:一小千世界有一小铁围山围绕,一中千世界有一中铁围山围绕,一大千世界有一大铁围山围绕
《大毗婆沙论》记载:此世中央为须弥山,由四宝所成,其周围有由健达罗等七座金山,各山间各有一海,围绕第七座尼民达罗山之第八海即是碱海,阎浮等四大洲位于此海中【八山八海】
碱海周围有山,如墙一般围绕,故称轮围。又因其此山由铁所成,故而被名为大铁围山。《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称,此山由七宝所成。该经卷二〈地狱品〉又说,铁围山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两铁围山之间,即佛教神话里的八大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典籍记载: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也是六百八十万由旬。此山为金刚所构成,极难破坏。除了这座铁围山,还有一座山,名为大铁围山。此大铁围山也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是六百八十万由旬
这两座铁围山之间,内部极其黑暗,没有一丝光明,日月之威光也无法照射进来。两山之间,有八热地狱。八热地狱中的四周都分布着十六所小地狱和十六所近边地狱。而在八热地狱之旁,又有着与之其名的八寒地狱
11、空无边处天【A^ka^s/anantya^yatana-deva】
无色界四天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无量空处、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以及空处天
在【九地】中此天称为空无边处地。指无色界有色质的障碍不得自在,故以空无边想的加行而入空无边处定,又以此定为因而得的定地之果报
●三界六道
佛教里根据功德的多寡以及内心的善恶划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以及地狱道
佛教又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这三种,统称为三界【苦界】
而阿赖耶的三界六道又是根据六道的众生轮回间可抵达的三个层面而进行区分。其中,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
1.欲界,即佛教六道的总称,指的是人没有摆脱任何欲望的物质世界【有欲望&有物质】
2.色界,即远离了欲望但未能脱离质碍,虽无欲 望但却仍有物质所存在的世界【无欲望&有物质】
3.无色界,即超越了物质存在的世界,只剩下了受、想、行、识四种生命特性【无欲望&无物质】
《大毗婆沙论》、《长阿含经》认为:四禅天【色界】之上是四空定【四种依空而入的禅定】构建的宇宙,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那么,依四空定所建立的这四种时空本质上属于【无色界】,是已经没有欲望、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只有纯净的心识和时空。因而无色界内的生灵的寿命十分地久远,他们的生命就是宇宙本身
1.空无边处天
寿命二万大劫—约9,032,000,000,000万年
2.识无边处天
寿命四万大劫—约18,064,000,000,000万年
3.无所有处天
寿命六万大劫—约27,096,000,000,000万年
4.非想非非想处天
寿命八万大劫—约36,128,000,000,000万年
三•华夏系
1、天干地支
指的是中国古人对于世间的万物,包括了生态圈内的动植物、人类文明与社会以及宇宙规律的认知。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着包含了新生—成长—成熟—强盛—衰退—老化—灭亡—新生的循环大周期,天干地支的时间计法就是古人一个对生命大循环的理解
天干
甲是拆的意思,是指万物萌动而生。可近似理解为种子的发芽,动物间的结合
乙是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小苗破土而出,婴儿的出生。
丙是炳的意思。常比喻为初生的太阳或火苗,也可以理解为植物,动物的成长,比如人的幼年到童年时期的成长。
丁是强的意思。植物开花之前,动物成年之前一段时间。比如人在成年以前。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植物开花,人和动物开始进入壮年时期。
己是纪的意思。指植物已经开始结果,但还未成熟时期,动物也可以进行繁殖。
庚是耕(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农作物灌浆时期/雌性动物已孕。
辛是新(也称辛苦)的意思,植物的果实成熟,也是幼子的出生。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代指动物有能力或开始抚养后代。
癸是揆的意思。指的是万物可揆度,也就是万物间的运化周而复始。
地支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滋萌于阳气之下,即滋生期。
丑是纽、系的意思。指的是万物萌动而成长,指的是初生期。
寅是移动,牵引的意思。指由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规律。
卯是冒的意思,指的是初生的小苗冒出土壤。
辰是震的意思。震动,指动植物开始长全,人已经成年。
巳是已的意思,指植物已经结果,动物开始孕育后代。
午是仵的意思。指的是成熟的动植物进入繁盛的阶段,植物的果实成熟,动物的幼子在新生的母体发育成熟。
未是昧的意思。物极必反,万物由盛转衰。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完全成熟。人已经进入中年。
酉是老的意思,植物逐渐变枯萎,人进入老年。
戌是灭的意思,动植物的死亡。
亥是核的意思,植物死亡以后,他的种子会留在土壤里,第二年再次萌发。动物虽然死亡但他的后代将会继续繁衍。
2、炁
与气同音,又称元炁。它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之一,指的是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本源能量。
道家与中医学里明确将炁与气进行区分,分为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但现代在一般情况下不做区分)炁的本质上是人的元神与精炁,是(婴儿状态时)生命本源的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而气的本质上是人生下来后为了维持生命活动时所产生的基础能量,可以通过呼吸以及其他方法去辨别。
其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创始人为道家始祖—李耳。后战国时期的宋钘、尹文根基此基础提出心气说(气体一元论)。东汉末年,王充又将其发展为了元气自然论。到了北宋,张载又借此提出了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到了北宋的时代,神灭论(无神论)的张载根据此基础认为阴阳两种炁布满宇宙,元炁因阴阳二性的推动而进行浮沉、升降、以及动静,过程中没有任何神的参与。
先天之炁(原始物质/基础能量)根据阴阳二性又可被分为五类
纯阳无阴—火(炎上)—心、小肠—温热、蒸腾、上行、分离之炁—南方—丙丁—红
阳中少阴—金(从革)—肺、大肠—清净、沉降、肃杀、收敛之炁—西方—庚辛—白
阴阳参半—土(稼穑)—脾、胃部—生化、孕育、承载、受纳之炁—中部—戊己—黄
阴中少阳—木(曲直)—肝、胆囊—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之炁—东方—甲乙—青
纯阴无阳—水(润下)—肾、膀胱—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之炁—北方—壬癸—黑
3、性命
中国道教的专业术语与概念,道教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内外丹派的术语。换现代语言来解释,指的是人体内的精神与肉体,道教常说“性命双修”指的就是对肉体和精神的锤炼。
性命双修【性命统一】,道教以及内外丹道的核心理念。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手段去锤炼身体和精神,以求长生之道。道教认为人只修心不修身是缺憾的,只修身不修心是残缺的。精神和肉体的锻炼是二为一体的,不可分开讨论
1.性
即性功。指的是人体内在的道:炁、心性、思想、秉性、性格、悟性或精神等。
2.命
即命功。指的是人体外在的道:医、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或武学等。
内丹派里,将人从修炼到飞升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是专修命功,后两个是专修性功。进行修炼的要求是必须通过调养身体来求得精满、气足和神全,即所谓的【筑基】
1.炼精化气
即小周天【地球自运行一圈】,也称子午周天。指的是人体内的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2.炼气化神
即大周天【地球绕太阳一圈】,也称卯酉周天。指的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人体内的内气循行除去了沿任督两脉的仙路外,也可以在体内的其他经脉上流走,运行的周期与难度远大于前者,故称大周天
3.炼神还虚
即出阳神,又称九年关。指的是通过对脑部和心神的锤炼,使得体内的元神得到了突破性的锤炼,共有出阴神和出阳神两个阶段。
(1).修阴神
指的是精、气、神没有修满而出的形态,死后的魂有时也被称为阴神。佛教称其为梦中身,阴神也可以去遍各地,但没有办法成实体,也没法随意控制
(2).出阳神
也称尸解仙。指的是人体内的元神在精气神全圆满的状态之下孕育出的实体。即人的灵魂最终修炼出了实体,成了身外之身。人可借此阳神出窍去遍各地,聚可成形、散则为气。若阳神不管身体直接羽化飞升,只可称为神,而不是仙
4.炼虚合道
也被称为破虚空。即人修炼而出的阳神与锤炼后的身体一同飞升的形态,这状态也称为举升。邱处机在《大丹直指》说其为领悟了道的本质、契道。而李道纯则将此称作「打破虚空」,即忘却一切有为的凝滞,使自我既超越客体,也超越了自我本身
4、三尸
中国道教的概念/术语之一,又称为三尸神、三尸虫、三彭或是三恶欲。这点同佛教术语里的三毒【贪、嗔、痴】做对应。
因此,道教认为人若欲羽化登仙,必先斩杀体内的三虫,即【斩三尸】。三尸者,虽名曰虫或是神,其实是人体内的生而所具的恶欲本身。没法通过外力(药物)驱除,唯有修者心归清净,以心去斩灭三尸,才算是得了【道果】。
道教的藏像学说认为:人身中有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在头上印堂穴,中丹田在胸口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关元穴。三尸就是住在人体三个丹田的三个神,上尸叫彭踞、中尸叫彭踬、下尸叫彭蹻,也因此被称为三彭。
上尸虫即彭候,在人头内,令人愚痴呆笨,没有智慧。
中尸虫即彭质,在人胸中,令人烦恼妄想,不能清静。
下尸虫即彭矫,在人腹中,令人贪图美色,沉迷饮食。
此三虫专门人体内作祟,且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此人的过失与善恶。因此,三尸神是专门兼管监视、告密、教唆、破坏等恶行的驻身神。且与记载众人之善恶业的俱生神不同,他们(三尸神)巴不得人类早死,好在他们魂魄消散后来享受此人死后的香火,继续为祸人间。因此,道教典籍《云笈七签》记载:人死后魂归于天,魄归于地。唯有三尸神游走,被称为鬼。
5、奇门遁甲
中国道教、算命相术以及现代神秘学中预测学的一个特有门类。乃是利用洛书轨迹,九宫八卦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预测地理方向的优劣,进而规划行程最终达到对自己最有利态势,带有中国古代的规划学、策略学概念。按照法门的用途被分为数理奇门和法术奇门
*大六壬,中国古代三大占卜术之一。“六”代表了易经的坤卦,所以大六壬代表“包罗乾坤万象”,即“万事万物皆可占卜”之意
其盛行于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其本质是通过几个元素(例如天干地支,黄道对应的位置)组成占卜内容,进而根据这个占卜内容进行判断以测吉凶。文人名士多有以此为休闲,常以怀中藏物互相占卜猜测,名曰“射覆”
唐宋以来,明清相继,相承至今。但是六壬的演式极为繁杂,主要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因此在民间社会中渐被文王卦所代替。但六壬术传至日本后,由平安时代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发扬光大
它与大六壬(六壬神课,简称六壬,是中国三大占卜术之一)、太乙神数并称三式。奇门遁甲以乙(日奇)、丙(月奇)、丁(星奇)称为三奇。由以开、休、生、伤、杜、景、惊、死称为八门,故名“奇门”
(其中,开、休、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杜门、景门为二中平门)
传统认为,天干中“甲”最尊贵而不显露,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常隐藏于“戊、己、庚、辛、壬、癸”六仪之内。后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
奇门遁甲的传说一般源于炎黄二帝和蚩尤在涿鹿的一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能呼风唤雨并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他的怪力使得炎黄联军陷入不利境地
黄帝于是向天祈祷,获得九天玄女给的太乙、六壬、遁甲之书和彩凤衔来的河图洛书,并以此发明了指南车,逆转战局并取得了胜利。黄帝随后令风后演绎天书,并最终演绎成三式之法:大六壬、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共一千零八十局(阳遁、阴遁各五百四十局)
因此,奇门遁甲被流传只有帝王附近如军师、钦天监、国师等重要大臣例如姜子牙或诸葛孔明这类才可通晓,亦有人称其为帝王术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门遁甲被认为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的一门学问
6、傩文化
中国道教以及中国文化、地方民间的古老传统之一,它本质上是古时的中国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它和傩祭、傩仪作用,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其地位等同于日本的相扑)为核心目的,本质上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其中,中国道教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阴阳家(阴阳道)、方仙道(神仙家)和黄老道(道家)。再去追根溯源就是以中原地区的民间传说为起始的万物有灵信仰,即鬼神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中,中国道教随着技术交流与佛教东渡得以传承。日本的神道教,即卑弥呼女王的鬼道教是吸收了中国道教思维后化为了日本国教—神道教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类文明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中国也经历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古老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宗教职业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而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
《论语》记载:周代时方相氏披熊皮镶黄金四眼,黑红衣装,手执戈盾,率百官以追恶鬼,或在过程中以物品(米、豆、矢)丢掷恶鬼,以去除厄运。
到汉代时,动辄动员持桃弓棘矢、头缠红巾之童子数百名,以奇怪的服装和动作驱除恶神,时间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底,立春前一日。到了唐朝朝廷盛大举办追傩大典,成了长安新年活动。宋之后成游戏性质而渐失传,仅持锺馗像,燃鞭炮行之。
中国的傩文化本源是古时中国某些地区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其祭祀对象是鸟类。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
追傩后与中国节气一同传入日本,文武天皇庆云三年瘟疫流行,多人死亡,于是在该年十二月底以阴阳道之行事作土牛驱鬼,为最早之记录。从此成为日本朝廷之公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底行之。阴阳师从月华门进入南殿旁读祭文,后方相氏大喊打鬼之声,举戈击盾三次,群臣齐声驱鬼。恶鬼通常由大舍人扮任,此外在殿中的贵族们乃携桃弓苇矢以射鬼,鬼乃窜逃。
此习俗之所以在除夕夜举行,乃由于和日本古传的大祓的观念结合所致。追傩在平安时代是固定的例行活动。室町时代融合古式追傩习俗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撒豆驱鬼的节分习俗。但仍有以驱除恶运的仪式存在的寺院。在寺院中,以法隆寺和药师寺的驱鬼式最为有名。
7、全真道(粗略)
也称全真派、太上玄门正宗,是中国现代道家的两大流派之一,与正一道齐名。现如今作为中国道家在世界宗教的主流门派,通过包容并融合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等内丹派的理论,发展出了完整的内丹修炼体系
全真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他们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贵己轻物为宗旨。讲究三教(儒、释、道)平等并吸收其余两教的精髓,同时将《道德经》、《孝经》、《玉皇心经》为首要经文
全真教的教义认为: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狱”、“火宅”,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跳出樊笼”。让人去看破家族、功名与富贵,出家去学(仙)道炼(内)丹,以求登仙
不同于重视外丹(符咒、斋醮)也讲究性命双修的正一道(符箓宗派)。全真道继承了道家•杨朱一派的理念,尤其以其中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影响心智)这句话作为该派门的宗旨
同时,全真教完全不认同正一道的“性命双修”理念(白日飞升),全真教虽然也谈修道,但本质上只修性功(心神),讲究明心见道。全真教认为:既然人的肉体是迟早要死的,因此只要真性与阳神得到解脱后升天便可。因而,他们视肉身为桎梏并意欲其毁灭,以便人的真性与阳神可以早日解脱(尸解仙),这点同佛教里的“法身”有些类似
8、正一门(粗略)
别称天师道,是中国道教的两大流派之一。比起全真教别具一格的哲学以及修道理念,更加偏向张道陵天师所建立的以“道”这一宗教化的本身
正一门以天师道为核心,还分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因为正一门是以符箓(外丹)的大宗派,因此其中的符箓三山也分别是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的教义思想,主要以《老子想尔注》为中心。张道陵同时还用宗教神学思想来重新解读《道德经》,即把“道”人格化为“太上老君”,强调道教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真教,不容任何人冒犯,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使带有神学色彩的“道”成为主宰人世的至上尊神
但在后期经历了儒教与佛教的洗礼后,正一门的历代宗师开始将“道”以哲学化,分别赋予了本心或是宇宙的本源这两种理论。同时,正一门还将儒家里面的“礼”与“道”糅合并创立了完善的民间神仙谱系,完成了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历史进程
不同于全真教,正一天师道的科仪名目繁多,共可分为阳事和阴事。根据斋主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规模和规格。阳醮主要是为斋主举行祈福、消灾、求子、庆典及祈雨祷晴所用。阴醮则用于超度亡魂。道教在举行斋醮时,必先沐浴斋戒
正一门传承了符箓术、道仪咒语以及炼外丹已有1800余年。因此 正一门的道士在施法中常念咒掐诀。咒在道教经典中,有“祝告于天地之神明,万物之众灵”之意。其中的手诀又称法诀、斗诀、神诀。而在举行醮仪中使用的手诀又分“单诀”、“双诀”,这是区分道士修行与地位高低的测试法